1948年9月24日,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济南战役的完全胜利,宣告我军已完全有能力攻克国民党重兵防守的大城市。从此华北、华东两大根据地连成一片,蒋介石的“重点防御”体系开始崩溃。
10月5日,华野在山东曲阜召开了一场特殊的会议,本来大家以为刚刚获取一个意义重大的胜利,会议的主题将会是庆功。
可没想到华东局饶书记很快就语气严厉地批评了几位参战的高级干部。并且一再重申“要服从粟裕同志的指挥”,为何会如此呢?事情还要从济南战役前说起。
一、宋时轮拍桌不服
粟裕的军事能力非常强,打出众多“神仙仗”,但他也有个短板,即资历不够出众,至少在宋时轮眼里是不具备首长式威严的。
在针对济南的作战会议上,粟裕对众将宣读自己的部署,其中宋时轮10纵是被安排去打援的。主攻是吃肉,阻击要啃硬骨头。
宋时轮本就因几个月前的“私自北渡”事件而心中有气,眼下又抢不到主攻,顿时就情绪爆发。表示部队伤亡过大,还需时间休整,无法完成任务。
当众遭受反驳,好脾气的粟裕也忍不住批评了宋时轮几句,没想到宋时轮反应更大,拍着桌子说自己不干了,要去东北养病。会议草草收场。
事情很快被捅到中央,毛主席闻讯大怒,当即要将宋时轮撤职。还是粟裕出面求情,表示大战将至不宜临阵换将,有什么问题战后再说。并且粟裕还重新给10纵分配主攻任务,着实心胸宽广。
二、许世友攻得太快
安抚完宋时轮10纵后,各部的作战任务已经明确,接下来就要敲定整体的战略任务。8月10日,粟裕、陈士榘、张震等华野领导联名致电中央,提出三个作战方案:
一是佯攻济南,实际将主力转移到豫皖苏及淮北路东地区,当国军援兵出现脱节后,力争在运动中歼灭国军精锐第五军,继而不断扩大战果;
二是全力进攻济南,对可能出现的援军,仅以少部分阻击即可;
三是攻济和阻援同时进行,配合使用兵力。
在电报末尾,粟、陈、张认为“我们详细研究,认为以执行第三案为最好。”毛主席在不久后回复赞同他们的意见。
中央给了这么大的自主权,粟裕最终决定,用六个纵队加地方部队共14万人来攻坚、用八个纵队加地方部队共18万人打援。从这个兵力配比可以看出,粟裕的侧重还是围城打援。
如果能把敌徐州“剿总”麾下的几个主力兵团吸引出城,通过野战将其歼灭,那接下来解放徐州就会轻松多了。
但是,作为攻城总指挥的许世友不认可粟裕的方案,他觉得应该把更多兵力放在济南,力争迅速拿下这座大城市。为此他越过华野,直接给中央军委发电报:
打下济南我们有最大的决心与把握,只要能挡住援敌。请令打援部队坚决挡住援敌,以争取时间解决济南!
粟裕和许世友都是毛主席器重的高级指挥员,为了让两人齐心作战,主席亲自回电,对双方都予以了肯定。
先是肯定了许世友的攻城思想:“此次作战目的,主要是夺取济南,其次才是歼灭一部分援敌”。但在兵力部署上还是赞同粟裕“不应以多数兵力打济南”。
随后主席还解释了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安排,以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应对方法,末尾还着重强调“整个攻城指挥,由你们担负。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这其实就是在表明态度。
不过主席已给足了面子,许世友再纠缠就自讨没趣了,于是大方向还是按粟裕所说的执行。可许世友在攻城具体部署上,又跟粟裕有分歧。
粟裕认为突破重点应放在西面,这里有飞机场,拿下以后就断绝了王耀武的退路。而且西面守军不强,主要的敌人是吴化文96军,此人比较反复,容易争取。
许世友却提出相反的看法,他说西面敌军太弱,就算打开缺口也要陷入艰难的巷战,不如集中打东面。开始苦一点,后续就简单了。
这种说法倒也没错,只不过跟粟裕的构思不同。而战斗打响后,许世友更改了计划,西面发动猛攻的同时,他也让东面也紧跟脚步,两个方向没有主次之分,谁打得好谁就是主攻。
此举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王耀武一开始以为华野重点在西面,就将在预备队西调,打着打着发现东面也很猛,就让预备队又往东赶。如此来回奔波,使其精疲力尽。
在双重攻势下,济南只用了8天就宣告解放。从一战之得失来看,这是巨大的胜利,在极短的时间内攻克敌重兵把守的大城市,攻坚能力让其余国军胆寒。
但就全局而言,许世友把粟裕围点打援的部署给搅乱了。粟裕晚年还有些遗憾地说:战役期间,战略预备队没有动用,未完全达到作战目标。
三、饶书记出面整顿
虽然最终结果是好的,但期间发生这么多事,已经暴露出背后的隐患了。若不解决,将来更大的战事就可能继续不配合,还怎么赢?因此,饶书记在曲阜会议强调:
“中央对各兵团服从中央、服从前委的领导有所了解,曾反复指示(华野)全军要服从粟裕同志的指挥。可是有些同志竟闹无纪律无政府的现象,不尊重前委的领导,不服从粟裕同志的指挥。中央责成华野前委要开这一次会议,展开对无纪律无政府状态的斗争,加强纪律性来保证胜利。”
随后饶书记点名批评了宋时轮,但对许世友只是不点名批评,为何会有区别呢?
主要宋时轮是当众顶撞,真的已经触及到了纪律底线,如果不做典型处理,将来肯定会有人效仿。
而许世友没跟粟裕置气、反驳,他最多只是抢了主攻。但战场瞬息万变,谁能确保原定的方向就一定正确呢?
毕竟许世友是迅速突破了嘛,功劳还是很大的,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点名批评,那不是打击有功之臣么?对军心会有不利影响。
饶书记在会议上说:为了战争的胜利,不问是任何部队,只要是共产党的部队,都要坚决服从指挥,不准借口违抗……对执行党的任务、对革命工作不许讲价钱,反对无组织、闹独立性的倾向。
随后每个纵队都写了决议,每个干部都写了保证书。曲阜会议的整顿是很有效果的,随后的淮海战役中,就再也没有出现类似情况。
PS :推荐一个优秀的历史类公众号,喜欢的朋友可以加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