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创农:我的“记者”生涯

文摘   2024-11-08 07:01   山西  


我的“记者”生涯

刘创农




谨以此文献给第25个中国记者节,并感谢“记者”期间帮助、指导和关心我以及接受过本人采访的领导、同事、师友们。

——题记  


转眼一年一度的中国记者节又要到了。

徒弟阿莲让我找一下有没有体现“记者”特征的现场照片,于是猛翻照片库,翻到了三峡工程首台70万千瓦机组转子吊装现场留下的照片,也让我想起了自己那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之所以打上“”,是因为我既被原葛洲坝集团新闻中心聘为特约记者,也就说称为记者不算“大言不惭”,然“特约”顾名思义就不是“正式”,而且也就是理论上能在葛洲坝集团“通吃”,出了这个范围,就什么也不是。

我曾隐隐有个当“记者”的梦。你想,当了记者,能够全国世界各地到处跑,观各地风景,尝各地特产(过去还没有“美食”这个概念),见证重大事件、重大场面,还能写文章赚稿费,如果一不小心再整成所谓“名记”“作家”,那“简直不要太拉风”。那是2004年底,我从葛洲坝机电公司所属的三峡金属结构厂调到公司,先是在工会工作,不久,党建工会部门整合,

刚好公司负责宣传的张丹慧大姐、黄春雄大哥退休,就由我接手新闻宣传工作,虽然宣传岗由两人减少为一人,准确地说是“大半个人”,也算是圆了自己的“记者梦”。

窝在办公室当不好“记者”,更写不出优秀的新闻作品。作为建筑类企业,公司的工程项目散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记得我第一次外出采访,是到青海省的循化、化隆交界的苏只水电站(顺便说一句,后来才知道这里正是所谓“兰州牛肉拉面”的正宗故乡)。当时,普通职员出差一般是不能坐飞机的,也没有高铁,再远的地方,也只能坐着绿皮火车“狂吃狂吃”。大概是第一次出远门,又肩负着“重大使命”,有些手忙脚乱,当我气喘吁吁赶到宜昌老火车站候车厅时,广播里刚好传出“停止检票”的播音,还好这是始发列车,又在最近的第一站台,工作人员开门让我进去了,我没及道一声谢奔向火车,火车开始启动滑行了。

到西安转车时,看看还有一个整个白天的时间,兵马俑是不敢去了,就到有名的大雁塔、碑林——用现在的话说——打了个卡,又在街头品尝了肉夹膜、羊肉泡膜,到了傍晚,上了开往西宁的列车,继续“狂吃”。宜昌出发的时候还好,买到了卧铺,当时还没有远程预订车票一说,只能到现场随到随买,等到转车买票时,被告知只有无座票了——那时节除非火车有被压扒窝的危险,无座票一般是不受限制的——于是一直摇摇晃晃站到天水站,抑或是更远的定西站,旁边空出一个硬座,算是安顿了下来。

还有一次,陪葛洲坝电视台记者温鹏赴云南大朝山采访水电机组检修,还记得车次是K1473,从襄樊(那时不叫襄阳)开往湛江的,经过一夜在柳州站转车时,点了一份当地的酸笋炒肉,

“酸爽”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吃了一口,也不管对面坐着的是上级记者,全吐了出来。不过谁能想到,柳州螺蛳粉如今成了我的最“好”之一。更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在昆明转乘长途卧铺大巴车赴云县,又一次闻到了熟悉的味道,这次是一位乘客的脱出来的臭脚丫子。

根据在新闻宣传培训班上学到的,还有温鹏们传授的记者“密笈”,都说观察和采访是记者的基本功。因此每次一到工地,首先是让项目部同志,一般是经理书记,因为他们所站的角度,往往能淘到“干货”,带着到各个部位走一遭。大坝、电站厂房、水车室还有厂房桥机上——那时还没有无人机——是必须要到的,有时还要开车到周围的山头去,寻找最佳拍摄点位,因为这是“出片”“出像”的关键。如果现场施工不忙,还要请桥机师傅开动机器载着在厂房上空走上一两个来回。记得有一次,我在桥机轨道上拍厂房全景,为了不让桥机轨道面“闯入”镜头,我不觉将一条腿迈出轨道外侧的边缘,同行的《中国三峡工程报》记者孙荣刚连忙喊“别忙”,他抓住了我的裤腰带,这就相当于给绑上了安全绳,我于是俯身拍了一张厂房全景照。

如果接下来还有仪式,则还要提前“踩点”,了解仪式流程,

哪些重磅人物出席,哪里能拍全景,哪里能拍特写,以及什么时

候可以走远点去拍摄,什么时候必须赶过来拍领导致辞,甚至什么时候什么机位邀请哪位领导接受采访等等。

这样虽然一路下来,往往腰膝酸软、口干舌燥,但毕竟收获满满。不仅完成了大部分影像的拍摄,而且从不同角度观赏了最好的“风景”。更重要的是,一路上与同事的交流,对工程的意义、主要参数、重大节点、管理亮点、典型场景人物等有了全面,也许不太深入的了解,为下一步的深入采访和写作消息、通讯提供了思路、角度和线索。而有时候不经意的一个场景、陪同人员不经意的一句话,则让我在完成采访的“规定动作”的同时,还能产出一些“副产品”。

记得还是那次赴大朝山采访时,项目部门口那丛“彩门式”的三角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数年之后,葛洲坝集团建企四十周年举办征文比赛,正当我苦苦思索如何才能切入主题时,那一丛三角梅不期而至闯入我的脑海。于是,我赶紧上网查阅了一些三角梅的有关资料及其花语寓意,一篇《那火红的三角梅哟》一挥而就,入选了当年的纪念文集。

还有一次到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工地采访,晚上吃饭的时候,我听到项目经理布置第二天要运输吊装一节引水压力钢管。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以前赴工地采访时往往是到了转子吊装甚至是投产发电之时,压力钢管早吊装完成了。我中断原来的采访

拍摄计划,花了两三个小时,从管节装车、运输、洞内倒运,一直到安装就位全程跟踪拍摄,原来打算电视、报纸一起上,结果大约是因为持机不稳,摄像质量不高的缘故吧,电视没有播出,但创作的新闻特写《一节压力钢管安装的“旅行”接力》被《中国电力报》刊用,而且还获了奖。

多年以后,曾经搅尽脑汁写出过的那无数消息、工程通讯,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都忘却了,或者仅仅记得有这么回事。但在新疆、在西藏、在大渡河、在金沙江,因一句话、一幅景而顿生灵感,从而创作出的新闻特写、人物故事、散文随笔,现在回想起来,虽然因可遇不可求而数量不多,但当时的情景依然如在眼前。

如今,我虽然转了行,不再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但作为一名新闻宣传战线的老兵,依然为企业宣传手段的进步而高兴,为品牌力量的壮大而喝彩。新闻宣传,服务企业,与企业共成长,与发展共辉煌。



作者简介

刘创农,1969年7月生,湖南益阳人,中共党员,现供职中国葛洲坝集团机电建设有限公司,长期从事党群和企业新闻宣传工作,随性自然,喜欢阅读,不求甚解。






欢迎关注和支持北方写作平台,本平台长期向你征稿。

我们不限体裁、不设框架。你手写你心,你笔抒你情。只要你文字优美、句子流畅、思想独立,我们都会为你点赞,为你欢呼。

来吧,让我们为新时代唱响赞歌!投稿到邮箱zuopinjieshouyong@163.com

平台为您的才情折服,为我们的维斯文字之美惊呼~

繁荣文化,描绘新时代。本平台为广大喜爱阅读,执着写作的文朋诗友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欢迎关注和来稿。投稿邮箱:zuopinjieshouyong@163.com。接受消息、通讯、散文和诗歌等优秀原创作品。



三连一下,一起给老师们美美的祝福


END

新北方写作
繁荣文化,描绘新时代。本平台为广大喜爱阅读、执着写作的文朋诗友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欢迎关注和来稿。投稿邮箱:zuopinjieshouyong@163.com接受消息、通讯、散文、诗歌和学生作文等优秀原创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