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内镜左旋右转
将小小探头缓缓伸进
患者的食道、胃部、肠道
双眼紧盯屏幕
不放过任何异常
……
这样的动作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蔡顺天
已重复了无数次
但每次操作仍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精进临床技术、钻研科学研究,踏上“医路”,蔡顺天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多年如一日在消化内科临床深耕细作,他练就辨症除疾的“火眼金睛”,守好消化道肿瘤防治的第一道防线。
医路求索 守护胃肠健康
蔡顺天是一名“85后”医学博士。2005年,他考上南开大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从此开启漫漫医学路。最开始,蔡顺天其实想做一名外科医生,但在消化内科轮转实习过程中,他发现,随着技术的发展,消化内镜在早癌诊治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各类恶性肿瘤中,消化道恶性肿瘤占30%以上,且5年生存率只有30%左右。但通过消化内镜可以早期识别,并进行内镜下微创手术,五年生存率达90%以上,预后也有天壤之别。”蔡顺天因此下决心选择消化内科方向,投身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和内镜下微创治疗领域。
随着学习和研究的深入,蔡顺天又继续攻读医学博士,师从我国著名消化病学专家杨云生教授。2015年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福建,选择加入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团队,主攻胃肠镜精查与消化内镜微创手术。如今,他平均每年要做200多台消化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消化早癌,帮助很多患者避免“发展成晚癌”的结局,成为同事眼中的消化道“找癌”小能手。
蔡顺天在学术大会上进行早期食管癌内镜微创手术
善于沟通 赢得患者信赖
虽然有着内镜这一检查“利器”
但能否用得上、用得好
既考验医生技术“硬实力”
还考验沟通“软实力”
年过六旬的刘大叔(化名)近年来总觉得胃胀,来到厦大中山消化内科看诊,说想做胃镜。考虑到50岁以上是消化道肿瘤高发年龄段,刘大叔症状持续时间也较长,蔡顺天建议他做一个全面的胃镜和肠镜同时检查。一听还要做肠镜,刘大叔连连摆手拒绝:“只有胃不舒服,肠子又没痛。”蔡顺天和他耐心沟通,仔细解释胃肠镜对疾病早期筛查和治疗的重要性,一一打消他的顾虑。最终,刘大叔同意进行检查。在肠镜下,蔡顺天发现了一大块侧向发育性息肉,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为腺瘤,属于一种癌前病变,需尽快切除。经综合评估,蔡顺天通过内镜为刘大叔微创切除了早期病变,保住了肠道,术后两三天刘大叔就出院了,恢复良好。
康复后的刘大叔及其家人既感到庆幸又觉得后怕:胃肠道肿瘤早期往往没有症状,如果没有这次检查,没有及时发现病变,任其继续发展,刘大叔生命可能受到威胁,治疗难度也大大增加。
蔡顺天正在为患者进行胃镜检查
潜心科研 助力关口前移
“筛查出早期肿瘤,让患者早期就得到治疗,提高生活质量,正是我们职责所在。”除了做好临床工作,蔡顺天还投身参与人工智能辅助消化内镜诊治方向的研究。“运用人工智能,我们能更好发现早期病变。”蔡顺天说,希望通过研究制作出辅助内镜诊断的人工智能模型,应用于更多基层医院,助力消化道肿瘤防治关口前移,挽救更多生命。
蔡顺天在学术大会上进行消化道早癌诊治演讲
▲2024年11月5日《海西晨报》A5版
记者:黄伊娜 通讯员:石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