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探头
熟练地涂上耦合剂
再灵巧地将探头
放在患者检查部位移动
眼睛紧盯彩超屏幕
……
“甲状腺峡部结节形态不规则,建议行细针穿刺。”片刻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主任张晓东对患者说。
每天,张晓东都会重复数十次这样的操作。在他的超声探头下,病魔无处遁形,无论是数毫米的甲状腺结节或1厘米的肝脏肿瘤。
很多人说,超声医生就像临床医生的“第三只眼”。其实,他们不只是“眼”,更像“放大镜”,因为他们能帮助临床医生看到“望触叩听”感受不到的细微病变。
深耕超声医学30年
张晓东出生在陕西安康。1989年高考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现西安交大医学院)。1994年大学毕业后,张晓东留校并进入西安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现西安交大附属二院),就此拉开了他30年医者人生的序幕。
20世纪90年代初,超声医学还是一门新兴学科,但西安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在当地已是大名鼎鼎,1994年就已拥有从美国进口的彩超仪器。“当初觉得超声很神奇,通过超声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各个器官的病变。”超声检查无创、实时、便捷、准确性高等特点,让张晓东对超声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甲状腺、乳腺、肝脏、肾脏、心脏,人体大多数器官疾病都离不开超声检查。”从此,他开始了在超声医学领域的深耕。
2001年,张晓东硕士毕业来到厦门,进入厦大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工作。为助力科室发展,同时提升自己,他在2010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全国知名超声专家李建初教授。“老师对我影响很大,他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让我至今受益。”有一次在书写一份超声报告时,张晓东描述结节大小把乘号用成了英文中的“x”字母,李建初教授在检查时发现了,就严肃地向他指出描述病灶大小应使用乘号。张晓东感慨道,如此细微的差别,很多人注意不到,“但李教授却发现了”。
“想要做一名好的超声医生,必须严谨细致,这样才可能查出一些隐藏的问题,为外科手术做最精细的准备。”牢记导师的殷殷嘱托,2013年博士毕业后,张晓东把在国内顶级医院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带回厦大附属第一医院。
“鹰眼”捕捉蛛丝马迹
超声检查室里
没有手术室或者
ICU惊心动魄的抢救
但超声医生必须沉下心来
用鹰一般锐利的眼睛
捕捉荧屏上的蛛丝马迹
张晓东形象地解释,病变在体内好比“地雷”,超声科医生就是用手里的探头把“雷”探出来,“这需要医生拥有过硬的‘扫雷’技术”。
此前,14岁的男孩小林(化名)血压高压180、低压100,辗转多家医院,无法确诊。长期高血压得不到控制,严重地影响了小林的学习和生活。经人介绍,小林父母带小林找到了张晓东。张晓东仔细地询问了小林的病史,查看了小林的检查和化验结果,随后为他做了详细的超声检查,在检查到肾动脉时,发现了异常。原来,小林的肾动脉存在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由此造成了肾动脉主干狭窄,继而引发高血压。之后,张晓东为小林做了超声造影,进一步证实了之前的判断,并发现其肾内动脉另一处细微病变,给临床提供了准确的诊断依据,临床医生把两处病变一次性解决了。小林的高血压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避免了肾脏的进一步损伤。
2020年,45岁的徐女士(化名)因左侧乳头间断性出现血性溢液,到当地乳腺科看病,当地医生触诊乳房没有肿块,数种影像学检查也没发现明显异常,无法明确诊断。徐女士回家后症状不见缓解,很是担心,经人介绍找到张晓东。张晓东为她重新做了乳腺超声检查,通过全面而细致的检查,发现在她体内距离左侧乳头2厘米处,有一个4mm×3mm大小的可疑区域,初步判断是病灶所在。“乳房超声检查,对于超声医生考验很大。由于乳腺组织的特殊性及微小病灶的隐匿性,乳腺病灶漏诊率较高。特别是微小病灶的精确诊断,对于超声医生更是很大的挑战。”张晓东说。后来临床为徐女士做了活检后,果然证实是乳腺原位癌。随后,徐女士进行了手术,实现了临床治愈。
打造“双一流”超声学科
在学科带头人张晓东的带领下
厦大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
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科室在超声新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超声不再只是一种检查手段
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
成了近年来科室重点发展的前沿技术
“超声科不再只是单纯的辅助科室,通过开展超声介入性诊断和治疗,参与到了临床治疗中。”张晓东说。超声介入技术让超声科医生站上手术台,参与各类脏器的器官活检、穿刺引流,还可利用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来治疗肝癌、甲状腺癌、子宫肌瘤等。
此外,科室开展超声弹性成像、多脏器超声造影、肌骨超声、颅脑血管超声、新生儿重症的肺脑超声检测和女性不孕症、产前产后一站式超声检查、心肌超声造影等新技术新项目,满足临床和患者各种需求。
▲2024年11月7日《海西晨报》A7版
记者:曾昊然 通讯员:李欣 摄影:叶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