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重庆高新区金凤老场镇,一股豆瓣酱的香气扑面而来,越是深呼吸,这股香气则越浓郁。闻香而去,心中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三耳火锅豆瓣酱酿造基地。雷键 摄
穿过宁静的老街,两旁是斑驳的石墙,这股香气仿佛成了无形的向导,记者的脚步最终停在了一扇半掩的大门前,门上赫然写着重庆三耳火锅博物馆(下称:三耳火锅),对面的牌匾写着“酿五千缸精品豆瓣酱,储百万斤优质鲜辣椒”,是这儿没错了。
推开门,一阵更为浓烈且醇厚的豆瓣酱香瞬间袭来,那是混合了辣椒、大豆、盐和各种香料的复杂而又和谐的味道,让人不由自主地咽了咽口水。
再往里走,就看到5000口瓦缸整齐排列,有的已经揭开了盖子,正沐浴阳光。一旁,一位头发斑白但精神矍铄的大爷正站在一口大缸旁,手持木舀,缓缓搅动着缸中的豆瓣酱。
▲三耳火锅酿造的豆瓣酱。雷键 摄
见记者到来,大爷便放下手中的活计,耐心地介绍起来:“别看这豆瓣酱这么香,其实只需要鲜红二荆条、发酵好的蚕豆瓣、盐、水4种原材料。从精选原料、发酵到酿造,每一步都需精心把控,时间、温度、比例,缺一不可。”
“火锅底料最重要的就是豆瓣酱,我们的豆瓣酱全是人工酿造,不添加任何防腐剂,每一缸豆瓣酱都需要人工翻搅晾晒120~180个日历天不等。”三耳火锅负责人聂航平介绍,5个工人每天需要翻搅100口缸,确保豆瓣酱充分参与光合作用。
▲工人们正翻搅豆瓣酱。雷键 摄
在这个过程中,瓦缸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为豆瓣酱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发酵环境,还赋予了豆瓣酱独特的香气和口感。随着时间的推移,瓦缸中的豆瓣酱逐渐变得醇厚而浓郁,香气四溢。
有了人工酿造的豆瓣酱做底料支撑,三耳火锅底料便有了申遗的底气,2009年,三耳火锅底料酿造技艺被评为重庆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而这也让三耳被更多人知晓。
三耳火锅,因其创始人聶赣如姓氏而得名,聶赣如家族自清朝乾隆年间便开始自晒豆瓣,并一直传承至今。然而,在近代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豆瓣酱酿造技艺逐渐式微。为了挽救这一技艺,聶赣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投身于豆瓣酱的酿造与研发之中。
▲厨师正使用豆瓣酱做火锅底料。雷键 摄
聶老深知,要想恢复传统的豆瓣酱酿造技艺,就必须从源头抓起,严格把控原料质量。为此,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超过8000亩的优质辣椒、青菜种植基地,确保豆瓣酱的原料新鲜、无污染。同时,他还购置了数千口大缸,用于豆瓣酱的发酵与储存,经过酿造后的豆瓣酱可存放十年不变质。如今,三耳的非遗酿造技艺也成为了重庆火锅不可取代的代名词。
值得一提的是,聶老不仅自己投身于豆瓣酱的酿造与研发之中,还积极传授技艺给更多的人。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掌握豆瓣酱酿造技艺。他们不仅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传统工艺,还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研发,推出了多种口味和风格的豆瓣酱产品。
▲三耳火锅豆瓣酱酿造基地。雷键 摄
聶赣如,用30年的时间恢复了400年的豆瓣酱酿造技艺,让无数重庆人在一口麻辣鲜香里,咀嚼品味着这项非遗的魅力,吃火锅也能“烫”出非遗。
灵蛇献瑞
巳巳如意
热点关注:
长按关注西部(重庆)科学城
总编:邓晓伟丨副总编:李昊阳
主编:李童彤丨责编:王倩
记者:成雪、雷键 | 编辑:雷鸣|校对:周翌
重庆高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