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已经离开贝加尔湖很多天了,回首仍旧历历在目的十四天,令人难忘的不仅是那涤荡心灵的自然风光和与众不同的风土人情,而且还有地质小分队野外对未知问题的大胆猜测和孜孜求索。那一段段求知的记忆又勾起了我对行前奋战于基础实验楼104教室的追忆。“在未来的一天,你将感激曾经努力的自己”,如今的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新的体悟。
行前一周,在黄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科考地质小分队着手进行《贝加尔湖地质实习指导手册》的编撰工作。我仍记得当时紧张刺激的考试周刚刚结束,刚从考试的压抑模式转变为假期的freestyle模式,所以我内心最开始是抗拒的。但是当真正进入工作状态后,我意识到这样的生活比在宿舍的床上百无聊赖的“躺尸”更能让人快乐,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感觉生命没有被虚度。本次科考很多东西我们都要靠自己摸索,所以要提前对贝加尔湖地区的地质情况有所了解。为此我们仔细阅读了此前的科考报告,并且重新温习了被埋没在记忆房间角落的专业知识。由于我要负责地质图的翻译工作,所以我自学了PS的使用,还认识了很多地质专业英语名词,收益良多。由于行前的充分准备,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克服了很多困难,我开始深深感激行前一周在基础实验楼104努力奋斗的自己。
《贝加尔湖地质实习指导手册》目录
贝加尔湖复杂的地质构造对我们这种刚入门地质学的“菜鸟”而言简直是地狱级难度,我们每天都在尝试对复杂的地质现象做出猜想、判断。7月21日上午我们登陆了一个小岛,登陆点是一片宽约5m的砾石滩,面前是一个天然露头,地质小分队开始自由探索。我们观察到该点岩石多暗色矿物,结合对该地区构造背景的了解,猜测这是原岩为基性岩的变质岩,并且将露头中明显的颜色分层认定为不同成分岩浆的侵入作用。在我满足于已有解释并准备欣赏风景时,同伴利用放大镜在岩石中观察到了石英。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基性岩中一般不会出现石英,这说明我们之前的解释有问题。此时俄方康斯坦丁教授指出,这里变质岩的是原岩为沉积岩。一开始我们无法接受,我们从未在沉积岩中见过如此之多的暗色矿物。但是随着讨论的深入,我们也发现了更多的现象,认同了康斯坦丁教授的观点。这次经历告诉我们,野外的实际情况十分复杂,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都是比较典型的场景,在复杂地质背景下,我们需要综合全面考虑。
明显的颜色分层和褶皱
在行前,我将本次活动当作一次出国旅游,但经历过才知道,这是一次硬核的科考。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我们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初成体系;在激烈的讨论过程中,我们碰撞出新的火花;在新的发现面前,我们领悟到了地学的魅力。从未知到已知,到发现新的未知、解释新的未知,这就是科研的过程。
感谢贝加尔湖,感谢和我一起走遍贝加尔湖的朋友和老师。
地质小分队的老师和同学们
文编 | 彭一潇
美编 | 司 伟
图片 | 彭一潇
审核 | 黄周传
终审 | 汪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