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卿和刘若英

情感   旅游   2024-11-09 10:33   广西  


陈晓卿和刘若英有关系吗?有,没有也得让他们有。

一九八二年,陈晓卿离开皖北的小县城,北上北京,进入北京广播学院读书。他来自双职工家庭,父母皆为教师,谈不上穷,也远说不上富裕。就在一九八二年,中央正式确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解放生产力、提高积极性刚刚开启,能吃饱穿暖的日子还远远没有到来。

上大学的陈晓卿总是觉得饿,“梦境里永远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食物”。义务献血,有三十块钱补贴。陈晓卿和同学每次献血后,“坐着22路到了西单的烤肉宛,每人掏出了献血收入的六分之一”犒劳永远碌碌的饥肠。“面对飞来的‘横财’和天降的美味,同学们都脸红脖子粗地问班长:下一次献血是什么时候啊?”

陈晓卿听说北京烤鸭很有名,也很贵,一直没有吃过。

大一快结束时,陈晓卿的父母带着两个妹妹到北京去看他。陈晓卿央求父母去吃北京烤鸭,“一家人理直气壮地到了王府井烤鸭店,四个人一共点了半只鸭子,没点其他的菜。”

“这东西真难吃,”陈晓卿的父母说。

也正在长身体的妹妹们也很想吃烤鸭,筷子伸出去,却被父母拼命地打了回去,说“不好消化”。

陈晓卿觉得,很难吃吗?“我和他们的感觉不一样,觉得这玩意儿还算顺口,便三下五除二把半只鸭子全部报销。”

吃完后,陈晓卿抹着油嘴,跟父母说:“我觉得还行啊!你不信,再来半只我都能吃完……”

许多年后,陈晓卿每次看父母吃烤鸭时也是狼吞虎咽,像极了自己曾经独自吃了半只北京烤鸭的自己,“有扇自己的冲动”。陈晓卿总是后悔:“那时我都快十八了,咋还那么缺心眼?”

人总会后悔自己曾经不更事,陈晓卿如此,刘若英也如此。

刘若英的公公(爷爷)是湖南人,家境很好,年少读书时有一个姓易的书童,公公在学堂上课一上午,易书童在外面站一上午。公公到黄埔军校从军,易书童跟着去,伺候他。

易书童“真正的名字是什么,我不是很确定,但可能也不重要。”对刘若英而言,“他就是易副官。”

“易副官很瘦,又黑,三分头,却掩不住灰白交错的发色……他常常就叼根烟坐在他那小房间的窗口,竖着耳朵等着我公公的指令。”

公公跟随国民党撤退台湾后,易副官也跟随到了台湾。易副官伺候了公公、父亲、叔叔和姑姑两代人后,随即又服侍第三代刘若英,等刘若英长大后,他又变成刘家的家厨,因为他会做一手地道湖南家乡菜。

刘若英三岁时,易副官已经六十八岁。不过,刘若英“从小就知道,易是可以欺负的。既然可以欺负,我就不会放过他。他不会去告状,也不会生气,不会报复,更不会记恨。甚至可以说,我想要什么,他都尽量满足我,我闯了祸,他的任务就是尽量帮我隐藏。”

易副官“的桌上永远有一个装满糖果跟零钱的透明玻璃罐”,刘若英“会爬上他那张破旧的藤椅,望着那个罐子”。易副官就会打开罐子,给她两颗糖。吃完后,易副官“就把包糖的纸仔细摺起来,中间打一个结,做成一个个穿蓬蓬裙的小公主”,逗刘若英:“瞧,这就是你。”刘若英“当时觉得他无聊透了,这个招数用了那么多年也不换一下。就像他每次都用两根大拇指各自弯曲,然后接起来,跟我说他的大拇指可以分开——鬼才相信。”

既做家厨又做刘若英保姆的易副官在小窗户外问:“今天想吃什么早餐啊?咸面包?菠萝的?还是肉松的?还是稀饭?烧饼?”

“易副官,不准那么宠她,哪有每天问的!”刘若英的婆婆(奶奶)阻却。即便如此,易副官还是每天问。

家里不准刘若英在吃外面的小摊子的东西,不卫生,易副官偷偷带她去。被家人发现,抓上汽车就走,刘若英“回头找易,只见他追着车子跑,满头大汗。”

有一次,易副官买了一辆刘若英心仪很久的自行车,被爸爸知道,说不可以:“第一,危险;第二,不可以宠她。怎么可以小孩要什么就给什么。第三,就算要买也不能是易副官买。”刘若英的爸爸觉得,易副官是伺候全家人的功勋,不能让他掏钱买东西,“立刻叫家里佣人把车丢出去。”

刘若英吓坏了,“使出全身的力气大哭起来。”

“你小时候就多乖啊?还不是成天跟人打架?你就会骂,孩子你带过几天?”就在刘若英爸爸无休止大发雷霆的时候,易副官隔着纱窗大怒地说。

爸爸住口了。易副官说的都是事实,毕竟他曾经也是爸爸的保姆。

刘若英叛逆的时候,“除了整他,不太爱说话,常常对着窗外发呆”。易副官从来不问刘若英在想什么,只是搬张凳子也陪着她“坐在那里,安静无话。最多抽根烟,然后咳嗽。”

易副官身体不好,刘若英“只记得他老咳嗽。大家说他是抽烟抽太多”。

一天早上,易副官送刘若英上学后,“说去看病,就再也没有回来”。年少的刘若英“当时以为他只是需要休息几天”。婆婆带她去一个肺结核的医院,说易副官住在里面,但不能进去,怕传染。刘若英回忆起来:“那个下午,我等在外头,踢了好久的石头,很想哭。”

又过了两个月,暑假来了,刘若英躺在易副官那张铺着凉席的床上,光着脚丫,吃着易副官糖罐子里的糖。“糖都快吃完了,他还没有回来。他是那个下午走的。”

易副官的桌上,除了糖罐,还有一样东西,易副官常常望着它发呆。

那是一张照片,影中人留着长发。刘若英问过他,他说是家乡的媳妇。“两个人似乎没有见过几次面就结婚了。然后,他就来了台湾。他说得很平静,然后转过身去把床垫翻过来给我看,藏着一叠叠扎好的十元大钞。他说很快他就会回去,到时再给她过好日子。”

易副官服务了刘家四代人,长大后,刘若英方觉得,不能替易副官说他是“无怨无悔”,但牺牲奉献的概念是他教给自己。“时代耽误了他,甚至可能糟蹋了他,但也许唯有这种阴错阳差,能向我们展示极致的忠诚和美。”

易副官出殡的那一天,刘若英全家戴孝,“公公带着全体老老小小,下跪向他磕头。他是家仆、是书童、是副官、是管家、是保姆、是大厨,是我永远的亲人和老师,”刘若英想,“也许我有幸,哪辈子也能当上他的保姆。”

刘若英永远记住易副官陪伴他的一些小事,也没有忘记总想欺负爷爷辈的易副官。

有一天,刘若英去上小学,易副官背书包,“就像他当年陪公公去学堂一样。”年少的刘若英以为“他为我所做的事是如此理所当然”,从来不会珍惜,反而“抱怨为什么我不能像其他小朋友自己背书包,而是他帮我提着。”

有几次,放学后,在校门口,刘若英故意把书包丢给他,跑着回家。刘若英想:“以他的年纪,再加上脚上那双黄色的塑胶拖鞋,我总比他先到家。”公公听到铃声就会问∶“易副官没去接你吗?”

“不知道,没看到。”刘若英撒谎道,希望公公能骂一下易副官,把自己无来由的闷气撒在易副官身上。多年后回想起来,刘若英说:“真想把当时的我毒打一顿。”

注:本文素材来自陈晓卿《干瘪味蕾记忆》一文和刘若英《我的易副官》一文。


不想摸女人屁股的陈晓卿

陈晓卿和汪曾祺

博中往事(三)——我被抢劫了

博 中 往 事(二)

博 中 往 事(一)

沈从文看过《易经》就不难过了

祖母的鸡眼

三只鸡的驾照

一 点 遗 憾

猪 伢 佬

独访李广之墓

我的两位老师

程记掺汤馆

苏轼:去河南许昌,我心发慌啊!

再谈和尚吃肉问题

闲话和尚

博白人口为什么那么多(二)

博白人口为什么那么多?

广西作家东西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回响》真不是个好东西

与汪峰、章子怡有关联的笑话

几个笑话 

宋美龄的笑话

1946年,宋美龄差点被其他男人给那个了

宋美龄的美是有原因的

宋美龄长寿的秘诀

宋家姐妹的事迹告诉我们:历史难有真相

宋美龄的人生故事告诉我们:人是很复杂的

我为什么佩服宋美龄

二伯死得静悄悄

苏共垮台的教训:我们为什么不能搞一人一票的民主?

强大的苏联真的是被美国给打趴了吗?

这道刁钻的公务员面试题,我来答

毛主席语录就两个字

莫言,你是谁?为了谁?

孙悟空为什么姓孙?

我还是想嫁猪八戒

【25万+】唐僧为什么要西天取经?

散文合集 | 杂文合集 | 短篇小说合集

人物合集 | 高赞合集 旅行文学合集 

小散仙
我的故事里可能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