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常见鉴赏思路。高中语文常见文言句式

教育   2024-12-21 23:46   山东  

(一)鉴赏诗眼、炼字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要品味出妙在何处,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技巧在于关注诗歌中的动词、形容词或有活用现象的词以及运用修辞手法的字词。


鉴赏思路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②该字运用何种艺术手法或特点,简析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点出该字使用的效果如何。


鉴赏示例

初授官题高冠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①高冠:山谷名,岑参在终南山的隐居地。


问: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①吞、醉二字。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山花装点栏杆、无人怒放。②吞、醉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了涧水和山花以人的情态。③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


(二)鉴赏语言特色

解答分析 这类鉴赏不重在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因此要学会概括语言特色或风格。应注意不同诗人的风格异同,注意时代带来的诗词风格差异。如唐诗重在情感的表达,而宋诗注重理趣。


鉴赏思路 ①用鉴赏术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对表达诗人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鉴赏示例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简要分析。

答:①该诗风格沉郁凝重。②诗歌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为凝练精纯的诗句。③表现了作者亡国后流离中的悲伤。

(一)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判断,而往往借助语气词、副词、动词,或让名词、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②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游褒禅山记》)

③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例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③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

⑤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②汝是大家子,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②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苏武传》)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由名词对名词,根据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②紫电青霜,王将军之府库。(《滕王阁序》)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施动者。

1.有标志的被动句。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例如: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用“见” “见……于……”表被动。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③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3)用“为”“ 为所”“为……所……”表被动。例如: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4)用“被”表被动。例如:

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孔雀东南飞》)

2. 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句中没有被动词,而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②大臣无罪夷灭者数十家。(《苏武传》)

③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三)省略句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中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主语的省略。

(1)承前省。例如:

①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相如每朝时,(相如)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2)蒙后省。例如: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殽之战》)

(3)自述省。例如:

①逮(臣)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表》)

②私候胜曰:“(吾)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苏武传》)

(4)对话省。例如:

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鱼我所欲也》)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

2.谓语的省略。例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②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劝学》)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例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 宾语的省略。分为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承上文省略。例如:

①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5.介词的省略。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例如:

①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张衡传》)

②赐之(以)彘肩。(《鸿门宴》)

6.分句的省略。例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 (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劝学》)

(四)倒装句

1.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②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离骚》)

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④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③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④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祭十二郎文》)

(3)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

③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④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4)特殊结构:用 “之”“是”将宾语提前。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③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5)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有时也前置。例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鸿门宴》)

2.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称作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3)中心词+有+定语+者。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4)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

3.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谓语后的补语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4.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①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赤壁赋》)

②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


部编语文学习
多版本语文课文、作文、阅读、课件、试卷、辅导与训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