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泰新春特刊 | 过年——湘西北农村的温情岁月与规矩传承

时事   2025-01-29 09:06   北京  



前程巳锦,巳喜临门

星城长沙,渔人码头,湘江两岸的灯光秀璀璨夺目。寒风北来,点亮的次数越来越频繁,路过此处的每个游子心里都明白,过年,不论贫穷,无分贵贱,这个中华儿女最隆重的聚会,是越来越近了。我置身其中,遥望家乡,那些有关过年的点点滴滴汇聚成回忆的涌泉,袭上心头。


我的家乡在湘西北一座大山里。十多年前,我脱离父母的庇荫,来到长沙打拼,从法律学子到执业律师,从人子到人父,乐业安居,工作生活苦尽甘来。平日,我见过各种“灯红酒绿”,也牵过一些“香车宝马”,可是心里激起的涟漪,却怎么也敌不过家乡过年的那种激动。过了腊八便是年,我断想,家乡的亲人们又一定在为年而忙碌着吧。

在湘西北大山深处,过年是一场盛大的庆典,是一次心灵的归宿,也是一段充满温情与规矩的岁月长歌。当冬日的寒风轻轻吹过梯田,拂过山岗,这片土地便开始酝酿一场关于家的盛宴——过年。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汇聚,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生活的庆典。


除开农忙季节,腊月便是湘西北农村最为忙碌的时候,也是年味最浓的时候。各家各户沉浸在备年货的喜悦中,仿佛整个村子都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共同编织着过年的梦。

男人与女人各司其职。需要体力的活计,自然由家里的男人承担,女人比男人心细,则负责一些细节琐碎的事情。无需分说,你知我明,备年货就此展开。

父母亲备年货给我小时候留下最深印象是三样东西:熏烤腊货、制作糍粑和挖冬笋。

家乡山高温寒,进入冬月,父亲就请来杀猪佬,喊上邻近有力气的男人来帮忙,杀猪宰羊。只见杀猪佬在一群人的期盼中抽出一把尖刀,对准猪的喉咙,不偏不倚,使上暗劲刺进猪头。刀进刀出,血如爆烈的水龙头往外喷出,母亲一边呼喊一些听不懂的词语叫唤猪,意在保佑来年又能喂出又大又肥的年猪,一边接稳猪血盆,不让血溅出在地。当地有个习俗,检验一个杀猪佬技艺如何?首先看的就是猪血多不多?此时,除了杀猪佬,最有成就感的就是母亲了。她见辛勤饲养的年猪又大又壮,一年的付出终究没有白费,待腌上炕,成为过年最重要的年货,心比蜜甜。时间是最好的美食佐料,这些新鲜猪肉历经一个星期左右的腌制,就可上炕熏烤。又过一个多月,猪肉在烟熏火燎中便产生奇妙的变化,呈现出黄金般的亮色和诱人的香味,每到这时,我就会扳着指头数数,计算过年的到来。这些年,在城里难得一闻烟熏味,时感彷徨和迷茫。其实,那浓郁的烟熏味,就是湘西北农村特有的年味,它是一种食物的味道,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过去的怀念,对未来的期盼。父母亲用传统的方法腌制腊肉,让那份独特的味道在岁月中沉淀,成为我过年最珍贵的记忆。

软糯的糍粑,是我孩提时代的最爱,每一口都仿佛能咬出生活的甜蜜与温馨。制作糍粑工序繁琐,既要体力,又需细心。外公家有做糍粑的传统,母亲把这门手艺带了过来。每年进入腊月,父母亲便开始忙活打糍粑。只见母亲将糯米清洗、浸泡、水煮、汽蒸,这般操作后,母亲便叫父亲上阵,俩人合力对蒸熟的糯米反复舂打,这是个力气活,及至糯米变成软细粘手,他们被累得满头大汗。母亲想把糍粑做得精致,抑或心疼父亲,之后的工序便不让插手,一人独自操作。她拿出先年用过的模具,清洗,上油,将舂烂的糯米填充到木板凹槽里,两块木板使劲压合,并用小木槌不断敲打,再将木板分离,在这一合一开中,一个方圆饱满的糍粑就做成了。这糍粑两面上的文图丰富多彩,有文字如福禄寿喜,有图案如莲花之类的,乡亲们都称作“印花粑粑”,它给人以口福的同时,也带来美的享受。

靠山吃山,吃山养山。“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大山里的人说不出这样的话,但绝对明白其中的道理,且一直这样遵循。过了小年,父亲就会上山寻笋。此时,竹笋尚未钻出土地,称之为冬笋。冬笋藏在地下,当从哪里下手?实在是考验一个人的眼力。没想到,这根本难不倒他,我站在旁边,见他用锄头这里点点,那里敲敲,不一会工夫,父亲就知冬笋长的位置。只是,父亲并不是见笋就挖,顺着一条竹根,他只挖一颗。我不明其意,见我疑惑,父亲告诉我,要有取有留,不可挖尽,留一些冬笋待开春就会长成竹子,大有用处哩!父亲这种朴素的行为深深影响了我。从事律师以来的十多年里,我懂得工作和生活有取有予,利不可取尽,好处不可占尽,我散出钱财,为多所山村学校的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送去衣服和学习用品,资助他们完成学业,捐款不下五十万元。我要感谢我的父亲,是他教育了我,让我明白了取与予的道理,收获了奉献换来的慰藉与快乐。












备年货是忙碌的,而这份忙碌中的幸福,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它让人们在准备年货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

 然而,过年不仅仅是物质的准备,更是精神的洗礼。在湘西北的农村,过年的规矩与习俗,是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它们让过年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庄重。腊月二十四,是小年,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扫去一年的尘埃,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一天,人们还会焚香祭灶,祈求灶王爷保佑家人平安,五谷丰登。到了大年三十,更是规矩繁多,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吃团年饭,每一项活动都充满了仪式感,每一项规矩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团年饭是过年最为重要的一餐。它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一次家人的团聚,一次情感的交流。餐桌上,热气腾腾的火锅、香喷喷的腊肉、软糯的糍粑,还有那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家常菜,让人垂涎欲滴。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共享这顿来之不易的团圆饭,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老人们会讲述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分享生活的智慧与经验;年轻人则会畅谈未来的梦想与计划,展现着青春的活力与激情;孩子们则会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着家的温暖,享受着童年的快乐。为了这一刻,为了这顿饭,在外打拼的人无论路途多艰,都会潮水般地涌向各自的家乡。平常寂寞的山村沸腾了,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过年的味道。往年回家过年,要驱车四百公里,耗费七个小时,今年,炉慈高速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回家过年的路更近了,时间缩短了一半,这是国家发展带来的红利,即便深处大山的人也没有被遗忘。

拜年,是湘西北农村过年期间最为温馨的习俗之一。初一拜本族同宗长辈,初二拜岳丈,初三拜亲友。这个规矩不能乱,这是千百年来自然形成和传承的东西。有一年大年初一,我那刚成家在一边生活的幺叔,跑到某领导家拜年,爷爷知道后大发雷霆,把幺叔臭骂了一顿。小时候,我总是盼望早点同父母去外公家拜年,而父母亲总是雷打不动选择初二这天。这些年,我为人夫为人父,到了正月初二这天,我带了妻儿,驱车数百公里,当面把对他们的挂念与亲情送上。

在湘西北的农村,过年是有规矩的。这些规矩让人们在忙碌中找到秩序,让传统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在湘西北的农村,过年也是情感的碰撞。它让人们在团聚中感受到温暖,在祝福中传递着爱与希望。在这里,过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庆祝,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情感的升华。它让人们在忙碌中感受到幸福,在团聚中体会到温暖,在传承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这份规矩与情感的交织,让湘西北的过年充满了独特的魅力与韵味。

过年,是湘西北农村最真挚的情感表达,也是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风景。它像一首悠长的岁月长歌,唱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它像一幅绚烂的温情画卷,描绘出了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在湘西北的农村,过年是一场盛大的庆典,也是一次心灵的归宿。它让人们在忙碌与喧嚣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每当回忆起那些充满年味的日子,我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



恭贺新春


灵蛇献瑞  巳巳如意



泰和泰律师
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全方位的法律咨询和法律解决方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