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能代表佛教?只有佛经。
当前佛教最大的悲哀不是不信佛的人从不读一点佛经就对佛教指指点点,诸多批评;而是信佛的人很少读佛经,读来读去就那几本普遍流通的佛经,例如《心经》、《金刚经》、《地藏经》等等,其他佛经都没读过,对释迦牟尼佛的思想不够了解,以致修行长久不得要领,境界没法提升。
释迦牟尼佛从开悟成佛一直到圆寂,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留下丰富的经典记录。翻译成汉语现存的佛经有近三千部,我们不能全部读下来,也应该尽可能多了解一些。有感于此,我决定常常分享一些佛经供养有缘人,望同沾法喜,福慧增长。
杂宝藏经卷第一
十奢王缘
昔人寿万岁时,有一王,号曰十奢,王阎浮提。王大夫人,生育一子,名曰罗摩。第二夫人,有一子,名曰罗漫。罗摩太子,有大勇武,那罗延力,兼有扇罗,闻声见形,皆能加害,无能当者。时第三夫人,生一子,名婆罗陀。第四夫人,生一子,字灭怨恶。第三夫人,王甚爱敬,而语之言:“我今于尔,所有财宝都无悋惜,若有所须,随尔所愿。”夫人对言:“我无所求,后有情愿,当更启白。”
时王遇患,命在危惙,即立太子罗摩,代己为王,以帛结发,头着天冠,仪容轨则,如王者法。
时小夫人,瞻视王病,小得瘳差,自恃如此,见于罗摩绍其父位,心生嫉妬,寻启于王求索先愿:“愿以我子为王,废于罗摩。”王闻是语,譬如人噎既不得咽,又不得吐。“正欲废长,已立为王;正欲不废,先许其愿。”然十奢王,从少已来,未曾违信;又王者之法,法无二语,不负前言。思惟是已,即废罗摩,夺其衣冠。
时弟罗漫,语其兄言:“兄有勇力,兼有扇罗,何以不用,受斯耻辱?”兄答弟言:“违父之愿,不名孝子。然今此母,虽不生我,我父敬待,亦如我母,弟婆罗陀,极为和顺,实无异意。如我今者,虽有大力、扇罗,宁可于父母及弟,所不应作而欲加害。”弟闻其言,即便默然。
时十奢王,即徙二子,远置深山,经十二年,乃听还国。罗摩兄弟,即奉父勅,心无结恨,拜辞父母,远入深山。
时婆罗陀,先在他国,寻召还国,以用为王。然婆罗陀,素与二兄,和睦恭顺,深存敬让。既还国已,父王已崩,方知己母妄兴废立,远摈二兄,嫌所生母所为非理,不向拜跪,语己母言:“母之所为,何期勃逆,便为烧灭我之门户。”向大母拜,恭敬孝顺,倍胜于常。
时婆罗陀,即将军众,至彼山际,留众在后,身自独往。当弟来时,罗漫语兄言:“先恒称弟婆罗陀义让恭顺,今日将兵来,欲诛伐我之兄弟?”
兄语婆罗陀言:“弟今何为将此军众?”弟白兄言:“恐涉道路,逢于贼难,故将兵众,用自防卫,更无余意。愿兄还国,统理国政。”兄答弟言:“先受父命,远徙来此。我今云何,辄得还返?若专辄者,不名仁子孝亲之义。”如是慇懃,苦求不已,兄意礭然,执志弥固。
弟知兄意终不可回,寻即从兄,索得革屣,惆怅懊恼,赍还归国,统摄国政。常置革屣于御坐上,日夕朝拜问讯之义,如兄无异。亦常遣人,到彼山中,数数请兄。然其二兄,以父先勅十二年还,年限未满,至孝尽忠,不敢违命。其后渐渐年岁已满,知弟慇懃屡遣信召,又知敬屣如己无异,感弟情至,遂便还国。
既至国已,弟还让位而与于兄。兄复让言:“父先与弟,我不宜取。”弟复让言:“兄为嫡长,负荷父业,正应是兄。”如是展转,互相推让,兄不获已,遂还为王。兄弟敦穆,风化大行,道之所被,黎元蒙赖,忠孝所加,人思自劝奉事孝敬。婆罗陀母,虽造大恶,都无怨心。
以此忠孝因缘故,风雨以时,五谷丰熟,人无疾疫,阎浮提内,一切人民,炽盛丰满,十倍于常。
根据《大藏经》,句读、注音及诵经音频仅供参考,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