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龙泉市紧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推进“人、产、城”融合发展,交出一份份亮眼答卷。龙泉市融媒体中心精心策划《品质龙泉·2024答卷》主题系列报道,全方位讲述现代化品质龙泉建设的奋斗故事。
小小“土特产”,能量有多大?
在龙泉,一片黑木耳为“土特产”做成大产业探索了一条农业现代化之路:2024年,食用菌全链条产值40多亿元,入选省级“土特产”全产业链名单;黑木耳区域品牌价值20.08 亿元,位列全国同类榜第八;带动产业上下游7万余人就业,菇农年人均增收4000多元,“一户一片耳”模式入选全省“庭院经济1+1”十大经典案例……
从“中国黑木耳之乡”到“全国木耳十大主产基地县”,从“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到“一户一片耳”,龙泉市坚持工业化、系统化、规模化思维,把黑木耳这块“共富蛋糕”越做越大,形成了菌种研发选育、菌棒生产、菌用机械制造、产品精深加工、市场批发销售、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条。
图片来自人民网
聚焦“提量扩面”
重构黑木耳产业发展新格局
01.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土产。龙泉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林木资源,黑木耳就是好山好水里孕育出的道地“土特产”,至今拥有18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国内有着“北东宁、南龙泉”的“江湖”地位。但是近年来,面对国内各地食用菌生产规模迅速扩张、技术不断升级、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这个曾经是龙泉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产业,也开始后劲乏力。
推进乡村的全面振兴,重中之重在产业。“特色产业是一个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独特优势,是一个地方最具比较优势、最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赛道,有望由此跑出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时间回溯到2022年6月,龙泉市高规格召开特色产业发展大会,龙泉市委主要负责人发出黑木耳产业振兴发展的“动员令”。
祝坚军 摄
随后,锚定“打造中国南方黑木耳产业中心、争创中国食用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目标,龙泉市委主要负责人主动领下“全域推进龙泉黑木耳产业化发展”调研课题,一次次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项目现场,边调研、边谋划、边推进,致力以黑木耳“小切口”,全力打造共同富裕县域样板的“金名片”。
2023年,龙泉市又先后召开食用菌产业振兴大会、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大会,对推进黑木耳产业振兴发展有了更明晰的方向路径和细致入微的布局,重心也倾斜到提量扩面、提质增效、提档升级上。在这过程中,龙泉系统实施了黑木耳产业扩容提质行动、“三位一体”服务体系构建等组合拳,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产业振兴的有效举措。
“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规模才有市场与份额,有规模才有效率和效益。我们紧密结合木耳种植历史与现实,对产业区域布局进行优化重构,面上规划打造1个产业集聚区和3条精品产业带,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区域生产力体系。”龙泉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说。
以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业强镇为主战场,龙泉市大力推进设施化稻耳轮作、菌棒工厂化生产、规模化种植等基地创建,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等形式,加快先进设备、技术普及推广。目前,龙泉市集中在“一区三带”乡镇布局10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基地171个,每个基地可带动低收入农户年均增收不少于1500元。
此外,龙泉市还在八都、上垟、兰巨、查田、小梅、大沙工业园区等地,新建或提升建设黑木耳液体菌种菌包产业园、液体短包加工及养菌中心、料棒加工厂,有力有效推动黑木耳提量扩面。2024年,全市产量达1.58亿棒,比上年增长2200万棒。
聚焦“提质增效”
培塑黑木耳产业发展新优势
02.
这段时间,屏南镇瑞垟村朱家地自然村的高山黑木耳标准化种植基地里,8万棒液体菌种短棒黑木耳长势喜人,一朵朵黑木耳朵型好、耳片厚,收购商早早预订下今年的所有干耳。
“下田30天左右即可采摘上市,没想到第一年试种液体菌种短棒就迎来了大丰收。”屏南镇强村公司副总经理叶格芳开心地说,现在做木耳越来越省力了,工厂化生产的菌包,质量稳定且出耳整齐,收购商也给出了高价。
把工厂化生产的液体菌种短包直接下地排场,农户只要管好出耳环节,就能“坐等”三批的收成,这是龙泉市创新黑木耳生产模式的一个缩影。
龙泉市创新探索的“黑木耳菌包机械化加工—自动化接种—智能集约化养菌”全链条社会服务模式,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力、杂菌污染等,而且实现了高中低海拔错时生产,为农民增产增收、产业提质扩面奠定良好基础。
在兰巨乡大巨村的黑木耳种植基地里,只见种植大户许卫平把黑木耳短包菌棒放入黑木耳自动采摘机中,轻轻拨动按钮,菌棒上的黑木耳瞬间就被收割到机器下方的塑料筐内。
“我们兰巨方向黑木耳采摘工紧缺,以前都要从八都接送采摘工,现在有了自动采摘机,总算把劳动力解放了。”许卫平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按照分钟采摘5棒来算,一个小时就能采摘300多棒,每棒可节约0.32元的人工成本。
为破解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机械化集约化生产程度低等制约产业发展的“成长烦恼”,龙泉市在菇源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实施了“黑木耳全程机械化重点突破协同攻关项目”,与浙江理工大学等单位合作,成功研发采摘机、排场机、烘干机、废菌棒回收机、高效灭菌柜、自动接种机6款新设备,提高劳动效率5倍以上,填补市场空白。
以质取胜,始终是产业可持续发展、市场竞争能力稳步提升的核心关键。近年来,龙泉市大力实施农业“双强”行动,专门出台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若干政策,积极开展新品种引育、新型高效接种技术、实用性机械设备研制、黑木耳成份提取等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形成一批新技术、新成果、新专利,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此外,围绕黑木耳有效成分提取、精深加工等核心技术协同攻关,龙泉市深化与湘湖实验室对接合作,目前,已成功开发了餐前饮料、解酒护肝等黑木耳精深加工食品,正在积极探索黑木耳多糖冲剂和多糖口服液、黑木耳预制菜、功能性饮料等多元产品开发,加快推动黑木耳由食品向药品、保健品等精深加工领域和高端产品迈进。
聚焦“联农带富”
打造共同富裕县域样板“金名片”
03.
“这季我种了2万多段木耳,大概有10万元的收入,按照补助政策,还能多拿到8000元钱。现在政策这么好,要早点摘掉低收入这顶‘帽子’。”竹垟畲族乡低收入农户雷金荣乐呵呵地说。
2024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在鼓励发展庭院经济时提出“支持低收入农户‘一户一业’发展小型特色种养业”,龙泉市以“黑木耳栽培菜单式”帮扶项目为抓手,因地制宜探索“一户一片耳”发展模式,通过与强村公司、共富工坊签订入股协议或者委托代管协议,为低收入农户增收夯实了基础。
为鼓励低收入农户自主参与黑木耳栽培的积极性,龙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给予种植补助、财政贴息贷款、价格指数保险、最低保护价收购模式等举措,带动全市300多低收入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因联农带农共富有力,“一户一片耳”模式成为全省“庭院经济1+1”十大经典案例。
祝坚军 摄
1月2日,在西街街道河村、查田镇下墩村的黑木耳标准化示范基地里,一片欢声笑语,二三十个工人正在田间忙着采摘、晾晒工作。剑池街道茶坦村种粮大户雷少伟在完成晚稻收割后,首次在这两地实施“稻耳轮作”模式,种下了26万棒黑木耳,增加了20多万元的收入,把“冬闲田”变成“增收田”。
“连片10亩以上的黑木耳标准化示范基地,政府会给予相应补贴。到初春时节,菌棒废料收集发酵,又可作为基质用于秧苗培育,还能节省一笔开支呢。”雷少伟说,黑木耳产业带富效应大,他也非常乐意能为周边村民增加一些就业机会,计划把种植规模扩展到80万棒。
像雷少伟一样,龙泉有 21 户种粮大户加入黑木耳种植队伍。去年来,龙泉市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并举,深入探索“片区抱团+龙头企业+合作社+低收入农户”“强村公司+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保底收益+入股分红+优先务工”方式,实现村集体、企业、村民等多方共赢。
在此推动下,2024年,全市有8 个乡镇(街道)通过强村公司组建黑木耳共富基地,带动 228 户低收入农户增收 315 万元;新组建食用菌(黑木耳)专业合作社22家,带动 1500 人就业,其中低收入农户 140户;新增食用菌(黑木耳)家庭农场202家,占全市新增家庭农场的 41%,联农带农机制成效显著。
龙泉还深耕食用菌产业链条,重点支持本土食用菌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全力打造一批黑木耳行业龙头企业和细分领域“单项冠军”。同时,精准绘制食用菌产业链招商图谱,去年成功招引了森旺菇业年产600万棒智能化食用菌养菌中心、益鼎菌棒集约化加工厂、龙泉市食用菌固体接种中心等3个项目,加快黑木耳产业提档升级。
小小黑木耳,做成了大产业,带来了致富好前景。2024年前三季度,龙泉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70元,增长5.8%;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6682元,同比增长13.6%,增速持续走在全省、丽水市前列。
龙泉市融媒体中心
记 者丨王苏珍
通讯员|叶晓菊
编 辑丨项素兰
责 编丨郑沐欣
终 审丨鄢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