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1日,重庆图书馆与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文经典选读》课程组联合推出的“英阅船:英语经典·短篇悦享”领读活动在重庆图书馆启动。首场活动由《英语经典短篇小说精讲》主编姜淑芹教授领读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阶段的英语学习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品味了这篇经典作品的魅力。
姜淑芹教授首先询问大家更喜欢作品最初的题目“The Dream of an Hour”,还是最终的题目“The Story of an Hour” ?大家各抒己见,姜教授请大家继续思考这个问题,和她一起进入文本细读。
(聚焦:认真听讲的读者朋友)
姜教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领大家深入文本,抽丝剥茧,探寻作家精心隐藏于字里行间的细腻情感与深刻寓意:为何作者选用被动语态开场?女主人公和丈夫的感情究竟如何?作者通过哪些细节展现了女主人公独立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哪些细节中蕴含着反讽意义?她最后究竟是死于喜悦还是悲伤?现场读者跟随姜教授深入浅出、无缝结合当下现实的幽默讲解,共同探讨了作品的语言魅力、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及深层主题。
(领读者与读者一同赏析中)
活动尾声,姜淑芹教授回扣最初提出的问题:为何小说最终定名为“The Story of an Hour”而非“The Dream of an Hour”?读者们踊跃表达了自己细读文本后的各种看法。姜淑芹教授总结了大家的发言,指出小说不仅聚焦于女主人公在房间内的“梦想”,还巧妙地将她内心的觉醒与挣扎,包裹在周围人截然不同的认知视角之中。这种内外视角的鲜明对比,构建出一种深刻的反讽,使故事的结局既令人震惊又合乎逻辑,从而赋予了作品浓厚的悲剧色彩和深远的思考空间。“Story”一词,不仅精准地概括了这篇小说的全貌,更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层次与深刻的社会意义,让人回味无穷。
活动结束后,读者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英语短篇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被教授的风采所折服,更为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与智慧所打动。大家热切期待下一次的“英阅船”活动,希望能在更广阔的文学海洋中继续遨游,感受经典之美。
(读者与姜淑芹教授交流)
最后,附上本次活动的大合照!
为方便读者学习,姜老师团队向重庆图书馆捐赠了她们编写的《英语经典短篇小说精讲》,重庆图书馆的书籍库再添一本优质书籍。
重图新书籍
读者可凭读者卡在重图四楼外文阅览室赠书专架借阅活动教材。
短篇悦享领读活动的首期我们选择了经典名篇《一小时的故事》,这篇故事我已经讲了很多遍,但经典作品常读常新,每一次都有新的认识和感触。大众英语爱好们没有太多预习时间,大都不了解作家和作品,但我仍然决定不做背景介绍,带领大家直接进入文本,因为我相信,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的能力,不需要背景知识来打动人心。《英语经典短篇小说精讲》的编写理念就是让文本先行,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自由翱翔,感受那份纯粹的艺术魅力,然后再缓缓揭开作者与时代的面纱。
现场开始阅读前,我做了一个小调查,大部分读者确实没有提前读过故事,但大家很容易就跟上了我的节奏,一起探讨了语言运用、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与作品主题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我讲得很开心,也很高兴看到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很多读者表示对英语短篇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引领下,读者会更加注重阅读过程中的细节,积极运用各种阅读技巧,查找各种资料,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小小的遗憾是我们没有时间做拓展讨论,大众英语爱好者们来自各行各业,结合自己经历的分享很有价值,我们争取在后续活动中多让大家分享,促进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开放且充满活力的阅读交流空间。
此次活动阅读兴趣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且思维启迪,细节研读很惊喜。
——(一位经常阅读英文小说的读者,爱好爱情、推理、冒险类小说)
本次活动的提升:阅读兴趣增强阅读速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升,阅读方法改善。活动的收获:学习到了文学的叙述视角,从一些细节能体会到作者的核心思想。活动建议:非常喜欢这样的活动,希望能经常参加同时能够增加跟主讲人的互动时间。
——(一位经常阅读英文小说的读者,喜欢爱情、推理、悬疑和冒险类小说)
此次活动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升和阅读方法有所改善;学习到了思考不同题目的好处、作用;一些熟词生义;英文小说的写法,思考方向;作者时代背景。且此次活动画的情节图真的太好了。
——(一位偶尔阅读英文小说的读者,喜欢爱情、悬疑、冒险和科幻类小说。)
姜老师幽默风趣、循循善诱,让我们免费听了一节值得付费的课程。姜老师倡导的注重文本本身的教育理念有效避免了对文学作品过度解读的尴尬场面。我们的读者也让人印象深刻,有对文章背景了如指掌的,有对文章解读恰到好处的。我们《英文经典选读》课程重图工作坊以后一定会继续努力,坚持把这类“干货满满”的活动好好办下去。
——重图管理员张莹露
The Story of an Hour已经读过三四遍了,也真是常读常新。第一次接触是在大学刚入学时,当时满怀着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在网上到处去找英文短篇小说推荐,想着多锻炼锻炼阅读。一小时的故事应该是我完整读过的第一篇英文短篇小说,但它在我的印象里也只是篇小故事,有着不同寻常的情节,讲述一个女人的一小时。
这一次姜老师再带着读,也完全不感觉乏味,不会因为知晓了文章的情节走向就疲倦于听课和思考。反倒是更有热情的进入这篇文章,去体味小说人物和情节设计,去感受短篇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姜老师好几处对文章的阐述和启发都让我豁然开朗,比如,从silence到sob再到whisper,关注到女主人公声音voice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正反映了女主逐渐实现自我认同的过程,有了更强的女性自我认同self-identity。另一处是Lousie和Richard二者空间位置上的变化,从一开始的仰视到最后的俯视,看出女性在实现自我认知后男女关系的改变。这些思考的方式在之前的阅读过程中都没有尝试过,姜老师也算是带着我选择了条新路,进入这篇经典文章。
课后我还觉得舍不得这堂课就这么快结束,想再多听会,想和姜老师交流会。又再一次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真是有趣。当天也不知道和同行的好朋友说了多少遍,要是能上姜老师的课就好啦,要是能上姜老师的课就好啦。
——川外周芃
A Story of an Hour 是我大二时就读过的文章,当时读来很费解,第一次阅读时只懂得字面含义,并未对这篇文章有更深的理解,只是囫囵吞枣。
姜老师的课堂让我重温了这篇经典小说,本以为会是将旧知识拿出来再咀嚼,但惊喜的是,在姜老师的引导下,我对这篇文章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独特的视角。
最令我难忘的是姜老师讲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视角。在讲到4、5段时,姜老师引导读者注意文章的讲述视角,从他者视角转移到主角视角,这一转变丰富文章内容和结构,强调了主体部分主人公的感受和心理。随后,姜老师提问story 和dream哪个更好,我立马就想到了文章视角的切换,因为story必须有narrator和protagonist,而dream只有主角一个人在做梦,因而用story更完整,并且强调主体的主角视角。
我的思绪到此停顿,真正感觉到在师者引导下的学以致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堂课中淋漓体现。更惊喜的是,一位年纪较小的妹妹的回答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校园外的课堂不拘泥于师生间的交互,打破了年龄、职业的限制,在更广阔的舞台之上,我收获颇多。
——川外边瑞涵
和姜淑芹教授结缘始于2009年的澳洲墨尔本大学进修,那时的印象是她经常会去图书馆,而我们就是经常各种市内闲逛。后来就是15年一同英国访学。16年访学归来后我就开始《英文经典选读》的授课。姜老师性格直爽,说话风趣幽默,待人真诚,一直比较看好我们这门课,我也会时常和她交流课程理念和心得,得到了许多建议和帮助。姜老师还曾经做客我们“格思论坛”,给同学们专业解读了Harry Potter系列奇幻小说。2020年我们课程成功获批重庆市高校一流课程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一直有个念头可以听一听姜老师的课,今天终于梦想成真。
“The Story of An Hour”(By Kate Chopin)这个短篇国关国组班也在读,我也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赏析过。一般授课流程是作家作品简介,然后再进入文本。而今天姜老师采用的是文本先行,背景其后。这样就会更加关注文本本身,不会事先被作者的身份、经历和生活的时代等信息固化,文本的解读就会有更多的自由度。所以姜老师主编的《英语经典短篇小说精讲》的编写理念是“文字-文本-文献”,作者信息放在了最后。比如Kate Chopin常被称为女性主义作家的先驱,如果思维中提前有这种映射,对文本的解读势必就会被带入固定的轨道,失去了从其他角度解读的可能性。女主人公position 视角的解读,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对照,以及Richards和女主人公的位置变换也令我耳目一新,这些以前是没有考虑到的。
姜老师对题目“The Story of an Hour”还是“The Dream of An Hour”讨论中贯穿的evidence-based 的模式我也是很有共鸣。自己在课堂上也是这样要求学生。比如阶段一读The Unknown Lincoln,学生选题做推文,要求他们一定要基于文本,一定要找出例子,标注页码,对例子进行分析,证明其观点。学生经常会用一些比较宽泛的,感性的,还有网上的资料,不乏偷懒的嫌疑,evidence这种要求其实就是逼着他们去认真读文本。你会发现,学生找到的例子有时候根本就对不上自己的论点,有些就是直接把例子摆在那里,没有任何分析。通过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训练学生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这一关过了,大四论文起码的论证我觉得就不用特别担心了。
姜老师风趣幽默,善于将文本故事和生活日常结合,极大地调动了读者朋友的积极性,引起了读者们的强烈共鸣,现场氛围非常融洽。
——黄慧老师
END
文字 | 姜淑芹&何韩博文
图片 | 重庆图书馆&文玲霞
排版 | 王伦勇
审核 | 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