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 | 塑料产品可回收再生设计理念(一)】介绍了美国APR和欧洲PRE对于可回收再生的定义,【干货分享 | 塑料产品可回收再生设计理念(二)】则对比了二者发布的可回收再生设计指南。
从中可以了解到,尽管各区域塑料回收再生体系的发展有所不同,但全球对于什么样的塑料产品可被认为是可回收再生的,都必须要基于塑料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考量、基于各自回收再生行业的生产反馈、基于塑料产品本身是否真正做到了可持续循环利用的事实。
绿色经济和塑料的可持续发展基础研究和抓手工具的开发,需要全产业链在定义、目标、责任、路线图等方面达成共识。由此,本篇将探讨推进可回收再生设计的瓶颈及原因,并就塑料产品可回收再生设计在中国落地提出建议。
瓶颈及原因
可回收再生设计理念
顶层设计与政策指导不足
中国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国家政策提出了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化的要求,但对于塑料包装的可回收再生设计具体指导不够明确。行业对于可回收再生设计的理解和推广存在障碍,部分因为多将塑料可持续发展简化为生态/绿色评价,缺乏针对性。
行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尚未成熟
国内塑料产业对国际认可的可回收再生定义和设计指南了解不足,常误认为生态设计由上游企业主导,忽略了行业协作和创新的重要性。尽管国际品牌承诺到2025年实现塑料包装可回收再生,国内相应行动和倡议尚未充分形成。
企业竞争主要基于价格
国内塑料循环和可回收再生设计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更关注价格竞争而非可持续设计。受非强制性政策和市场环境影响,企业倾向采用减塑、替代材料等保守技术,忽视了可回收再生设计的深入研究。不采纳可回收再生设计可能导致产品失去市场竞争力。
可持续包装研发成本高
实现可回收再生设计的技术改进和成本是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技术调整需经历繁复的研发和测试过程,牵涉多部门合作,可能导致生产成本显著增加。这些成本往往需要品牌内部消化,而不转嫁给消费者。
在中国落地的建议
可回收再生设计理念
可回收再生设计思想作为新的领域,尚未与国家明确倡导的产品绿色设计体系建立技术联系,且相关设计指南标准强制性较弱,因此完善顶层设计方案和政策是推进可回收再生设计在中国实施的关键。此外,塑料可回收再生设计的推广还受到产业链各方面的影响,包括利益相关方对此理念的认识差异、技术研发水平以及经济目标的不同。接下来,将针对塑料产品可回收再生设计在中国实施对产业链各环节的建议进行简述:
图:推进塑料产品可回收再生设计在中国落地的建议
政策法规的完善
主管部门须对生态/绿色设计进行详细研究及政策解读,明确其与绿色产品评价和塑料可回收再生设计体系之间的关系。此外,应整合技术和资源,避免重复工作,推动标准化和行业应用,建立统一的政务资料目录。同时,市场监管部门需要深入市场,对不符合可回收再生设计要求、会对回收再生带来负面影响的产品,却自我声称为“可回收”、“易回收”的塑料产品进行纠正监管。
行业机构的宣传普及
塑料产业链的变革关键在于各环节行业机构,它们是将生态/绿色设计和可回收再生设计从政策落实到企业实践的桥梁。机构间需沟通交流可回收再生设计的技术和理念,建立共识,共同推广设计指南。基于回收再生技术要求,产业链前端可在生态设计理论下,开发符合本行业的体系和标准,实现合作和良性竞争。
可回收再生设计的践行
品牌商和零售商作为塑料产品和包装的关键环节,需贯彻生态设计,建立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价值理念,将全生命周期和循环目标纳入可持续发展报告,评估产品的可回收性,优化设计以提高回收价值。塑造积极企业文化,认清环境责任,是实现可回收设计落地的核心。
包装供应链企业需与品牌商合作,关注塑料产品/包装的回收再生性。通过参加回收再生行业机构组织的专业会议,加强行业了解;邀请可回收再生设计指南技术专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深刻领会影响回收再生的关键设计因素,调整产品设计思路,增加研发和技术投入;减少使用与回收再生不相容的设计,从材料技术和设计层面来提高塑料产品的可回收再生性,主动为品牌企业开发提供系列化、顾问式可回收再生设计解决方案,助力品牌商实现可持续发展承诺。
塑料回收再生企业需成为行业主导者,主动满足市场需求,助力上游企业通过沟通和验证,实现可回收设计。它们应参与编写设计指南,利用平台展示专业性,对不适合回收的产品提出改进建议。通过与品牌商、研发团队合作,深入探讨难以识别或复杂的材料和设计问题,制定行业标准和评价意见,推动可回收再生设计的实施。
聚合物/改性企业通过技术和资金优势,能在新材料开发和性能改性上促进回收再生,如改性PET和创新PEN材料提高PET回收品质。但所有声称有利于回收再生的设计和材料须通过设计指南的测试和实际评估,确保市场化和行业认可。
消费者参与
消费者对可回收再生塑料的意识和参与对环保产品推进至关重要。他们应避免选择过度包装或复杂设计的不可回收塑料,而品牌商需通过“可回收再生”标识和沟通策略提高消费者识别能力,引导正确的回收行为。同时,品牌和零售商应推广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包装,如阿里的低碳产品和蚂蚁森林等,以市场激励和教育消费者,强化他们的环保消费行为。
结语
可回收再生设计理念
在面对塑料回收再生设计的挑战时,中国需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提升行业内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鼓励全产业链的协作与创新。要实现塑料产品的可回收再生,不仅需要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成本投入,更需政府、行业机构、企业及消费者间的共同努力。政策法规的完善、行业机构的宣传普及、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以及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共同构成了推进塑料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未来,随着全球对环保标准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塑料回收再生设计方面的努力,将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内塑料产业的绿色竞争力,也是响应全球环保趋势、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至此,“塑料产品可回收再生设计理念”系列分享告一段落,后续我们将继续分享其它相关信息,也欢迎大家在后台留言,交流你们的想法与建议。
重塑包装:中欧合作赋能回收循环价值链项目受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BMZ)develoPPP专项资金委托,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联合汉高(Henkel)、利乐(Tetra Pak)、陶朗(Tomra)、农夫山泉、芬欧蓝泰(UPM Raflatac)一同于2021年8月开始执行,项目执行期为3年。重点关注塑料软包、纸基复合包装、快递包装、PET瓶以及日化硬质包装等五类包装废弃物的收集及回收。同时,通过结合试点经验及生态设计、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等先进理念,为包装废弃物的综合管理提供政策及标准建议,提升包装废弃物回收价值链,促进包装行业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联系我们
钱名宇,部门主任,mingyu.qian@giz.de
推
荐
阅
读
文案 | 刘晓男
排版 | 董力菲
审校 | 钱名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