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腊味飘香的季节,腊肉、腊肠、腊鸭等各种腊味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近日,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丹洲村,家家户户挂出腊肉、板鸭、香肠等腊味,腊味浓浓,生活气息十足。
环境优美的丹洲村。人民网 付华周摄
坐落在融江中心丹洲岛上的丹洲村,四面环水,是一个融合历史文化和乡村风情的乡村旅游胜地,现有各类农家民宿96家。这里人文古迹资源丰富,有一批保存得比较好的古城墙、古码头、古书院、古闽粤会馆等古迹,楼阁错落有致,融合了侗族文化和闽粤文化,是探索三江县历史文化的绝佳之城。
熏制中的腊肠。人民网 付华周摄
据悉,每至年末,丹洲当地群众都有赶制腊肉、腊肠、腊鸭等腊味食品的习俗。人们将新鲜猪肉、鸭子、鸡、鱼等进行腌制,然后经过洗盐、晾干,再用甘蔗渣、柚皮、炭火等熏制,成为外观呈暗红色、醇香不腻的腊味食品。各种腊味食品已成为当地极具代表性的侗族美食,每年都会吸引不少游客选购。
熏制好的丹洲腊鸭。人民网 付华周摄
丹洲镇党委书记余学东表示,丹洲的腊味,已由丹洲村延伸至丹洲镇。该镇立足资源禀赋,依托丹洲古城旅游资源优势,不断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积极发展腊味产业,大力推动“腊味+旅游”“腊味+民俗”等产业链延伸,以“线上订单+线下门店+办节促销”等模式,带动群众生产传统腊味,产品销至全国各地,腊味产业也成为当地居民的又一增收致富渠道,每年可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有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12月14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丹洲景区举办腊味美食节,当地民众通过民俗巡游、文艺表演、腊味展销等丰富节目,展现古城特色风情,吸引游客前往观赏体验。丹洲景区四面环水,该景区充分发挥“水上古城”美食文化资源优势,积极举办特色节庆,有力推动当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图为汉服巡游现场。龚普康 摄
图为民众在晾晒腊味。龚普康 摄
图为民俗巡游现场。龚普康 摄
图为民俗巡游现场。龚普康 摄
图为游客在选购腊味。龚普康 摄
图为游客在丹洲景区游玩。龚普康 摄
图为游客体验晾晒腊味。龚普康 摄
图为民俗巡游现场。龚普康 摄
游客选购腊味。
民俗巡游。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陈明桂 苏必庆 三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龚普康 文/图
在五彩斑斓的美食世界里,总有一些味道能穿越时空,让食客触动心灵、魂牵梦绕。
12月14日,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丹洲景区举办腊味美食节,群众以民俗巡游、文艺表演、腊味品尝、腊味展销等活动,倾情展现古城特色风情,着力提升“丹洲腊味”品牌影响力,吸引众多游客登岛开启寻味之旅。
丹洲,不仅有古朴的城楼、静谧的江水、错落有致的古镇民居,还藏着一份舌尖上的宝藏——丹洲腊味。
丹洲景区曾是明、清、民国时期的三江县城所在地,现存北帝楼、丹洲书院、闽粤会馆等古迹,是集古镇风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走在丹洲的石板路上,不时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腊香。每当秋风起时,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碌起来,腌制、晾晒、烟熏,一道道工序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手艺与智慧,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丹洲腊味独特之处,在于其选料讲究、工艺精湛,从选材到腌制、晾晒,再到烟熏,每一步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村民吴素梅从事腊味制作20余载,每年可制作和销售腊味近万斤。她告诉记者:“丹洲腊味选用优质土猪、板鸭等为肉料,配以秘制香料进行腌制。腌制过程中,时间、温度、盐分的把控至关重要,稍有差池便会影响腊味品质;晾晒与烟熏更是考验‘腊娘’经验与耐心的关键,为保证腊味的独特口感,‘腊娘’用甘蔗、柚皮、炭火精心熏制,制出的丹洲腊味色泽红润、肉质紧实、香而不腻、风味独特。”
“今天有幸参加丹洲腊味美食节,免费品尝了腊肉、腊肠、腊鸭,感觉这个腊味色泽诱人、香气扑鼻,吃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游客杨琴现场品尝腊味后说。
近年来,丹洲腊味巧搭文旅“快车”,插上电商“翅膀”,不断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生机,丹洲腊味逐渐畅销全国,成为侗乡美食的亮丽名片。丹洲镇丹洲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祖国介绍:“腊香也怕巷子深。我们以腊为媒、以节促旅、以节招商,引导村民大力发展‘旅游+文化’‘旅游+特产’‘旅游+美食’‘旅游+康养’等新业态,让村民居家吃好‘旅游饭’,有力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丹洲腊味产品年销售额已连续多年超过1000万元。”
“别看这个小小的圆桶,一年的产量相当于两亩鱼塘。”冬日时节,走进柳州市柳北区沙塘农场圆形池循环水养殖项目基地,一个个立于地面上的蓝色大圆桶格外显眼,工作人员抓起一把饲料撒下去,原本平静的水面顿时沸腾,鱼池内饲养的加州鲈鱼腾跃而起、争相抢食。
▲柳北区沙塘农场内的圆形池。
据了解,基地内这些蓝色的圆形大桶叫“陆基桶”,是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养殖项目的专用桶。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养殖项目是我国水产业的新生事物,其优点是通过流水养鱼,让池中水始终保持“活水”状态,促进鱼类生长。同时,可以对养殖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通过蔬菜、微生物分解、藻类和滤食性鱼类的生态互利作用,净化养殖尾水,实现水产养殖尾水低碳高效零污染。
“与传统鱼塘养殖相比,圆形池养殖优势明显,不仅能够集约用地,还能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广西农垦沙塘农场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周军林说,传统一亩鱼塘一年产鱼约2000公斤,而一个圆形池的产量就相当于两亩鱼塘,一亩地可以建4个圆形池,“与传统养殖模式对比,经济效益翻了6~8倍”。
▲圆形大桶叫“陆基桶”。
周军林介绍,项目基地主要依托于柳江河优质的水资源及良好的地理优势,柳江河从沙塘农场西面地界流过,有江岸线3公里,水源丰富,能充分满足圆形池每日换水需要,让池内的水始终保持“活水”状态,让鱼儿健康成长。基地于2023年10月建成215个圆形池,目前已有70个圆形池投入生产试运行,投放加州鲈鱼鲜鱼苗15万尾,预计明年上半年这批鲈鱼就可以上市。
▲柳北区沙塘农场建设了多个圆形池。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柳北区沙塘农场圆形池循环水养殖项目一期占地160亩,建设438个圆形池,总投资4200万元。目前,项目基地鱼塘养殖面积约2500亩,年产鲜鱼5000多吨,产值6000多万元,主要养殖品种为长江系草鱼、鲫鱼、禾花鲤、黄颡鱼、加州鲈鱼、杂交生鱼等品种,是柳州市郊甚至广西区内规模较大的淡水养殖基地之一。
①
12月7日,记者走访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丹洲村,发现家家户户挂出腊肉、板鸭、香肠等腊味,腊味浓浓,富有生活气息。
走进丹洲村,不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感受到生态休闲的舒适。这里人文古迹资源丰富,古城墙、古码头、古书院、古闽粤会馆等一批古迹保存尚好,是侗族文化与闽粤文化碰撞的集中体现,楼阁错落有致,闽粤文化彰显,是探索三江县历史文化的绝佳之城。同时,丹洲村也是4A级景区所在地,坐落在融江中心丹洲岛上,四面环水,是以历史文化与乡村休闲为主的景区,乡村旅游名声在外,农家旅馆96家,经营床位2500多张。
丹洲的腊味,已由丹洲村延伸至丹洲镇。据丹洲镇党委书记余学东介绍,丹洲镇立足资源禀赋,依托古城旅游资源优势,以一茶、一木、一果为基础,延伸特产农业产业链,从2008年起发展腊味产业,大力推动“腊味+旅游”“腊味+民俗”等产业链延伸,以“线上订单+线下门店+办节促销”等模式,带动群众生产传统腊味,产品销至全国各地,腊味产业也成为当地居民又一增收致富渠道,每年可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成为居家就业致富的乡村振兴好路子。
据了解,每至年末,当地百姓就会准备好新鲜猪肉、鸭子、鸡、鱼等进行腌制,腌制好的半成品要经过洗盐、晾干、熏制等几道工序才能成为醇香不腻的丹洲腊味。丹洲所产的腊味主要用甘蔗渣、柚皮、炭火熏制而成,外观呈暗红色,相比其他地方制作的腊味颜色更深,蒸熟后色泽鲜亮、肉味鲜香,令人垂涎三尺。
②
“这个小小的圆形水柜养殖池的产出,没想到相当于2亩传统鱼塘的收益!”12月7日,媒体采访团来到柳州市柳北区沙塘农场圆形池循环水养殖项目基地,看到地面一个个圆形池,对其收益赞叹不已。
在养殖场,记者见到工人正在投料,鱼儿活蹦乱跳抢食。
据了解,柳北区沙塘农场圆形池循环水养殖项目一期占地160亩,建设438个圆形池,总投资4200万元。目前,鱼塘养殖面积约2500亩,年产鲜鱼5000多吨,产值6000多万元,主要养殖品种为长江系草鱼、鲫鱼、禾花鲤、黄颡鱼、加州鲈鱼、杂交生鱼等品种,是柳州市郊甚至广西区内规模较大的淡水养殖基地之一。
广西农垦沙塘农场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周军林介绍,圆形池循环水养殖项目,主要依托于柳江河优质的水资源及良好的地理优势。项目所在地,土地平整开阔,柳江河从沙塘农场西面地界流过,有江岸线3公里,水源丰富,是养鱼的好地方。借助于圆形池循环水养殖模式,有投入少、产出高的优势。
据了解,圆形池循环水养殖项目系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养殖项目,是我国水产业的“新生事物”。它在充分利用陆基圆形养殖池自身固体排泄物高效移除的基础上创新,建立“养殖尾水固液分离、固态排泄物+发酵池+蔬菜处理、液态排泄物+四池三坝”处理技术,实现水产养殖动物、蔬菜、微生物三者间生态和谐。
据了解,该公司已获得柳州市农业龙头企业称号。作为国有企业,该公司发挥责任担当,并积极发挥龙头辐射作用,已经组织柳州市各县区的水产养殖户开展了一场大型技术交流暨培训会,与柳北区江湾村等周边养殖户技术交流达十余次,为乡村振兴实实在在贡献了农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