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报德寺静听梵音、吃禅茶

美食   2024-12-31 11:38   浙江  

报德寺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隐者,静静地坐落于山水之间,其亭阁之下,时常萦绕着悠悠梵音,似是从岁月深处传来的低语,诉说着古寺的往昔与今朝,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那一份宁静与深邃的禅意。

今天,我是一名亲近千年古寺的过客,走进清幽而包容的古寺——报德寺。

寺院坐落于于象山县城以东六公里贤庠镇着衣亭村,距离大海两公里,隐于群山之间。相传宋高宗(赵构)南渡后,金兵穷追不舍,一天他坐船逃到象山乱礁洋,被金兵大队人马追得走投无路,适逢一位僧人和乡民,立即把他引入小路到草亭,藏于山中庵堂,待金兵过境远离。少年出,乃言:吾在着衣亭庵堂躲身救吾一命,铭记心中,永不忘恩报德。1127年,宋高宗(赵构)在临安登基建立南宋。后改建亭子,名“着衣亭”,改村为“着衣亭村”,山中庵堂定“报德寺”。宋、元、明、清、民国以来,至今已890余年。

报德寺始建年代在岁月的侵蚀下已有些模糊不清,但从那古老的建筑风格、斑驳的墙壁以及传承至今的文化脉络中,依然能感受到它历经的悠长岁月。它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风云变幻,朝代更迭,宛如一位沉默而坚毅的守护者,默默守护着一方信仰的净土。

报德寺住持常暘法师,字号应定,祖藉江西省宁都县人,出生于1977年,大学本科,毕业于赣南师范大学。江西清福寺礼上果下园剃度出家。香港高僧上悟下慧收为接法弟子,临济普陀山法雨寺四十八世法嗣、东觉禅林四世嗣。受净土宗第五代祖师永明延寿大师的禅净双修思想的影响下转为弘扬净土。

2005年7月特殊因缘下,担任光复报德寺之重任,从几间破房子至今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法堂、水陆堂、斋堂、禅院、放生池、厢房五十多间。常旸法师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倡导生活禅,在生活中修行,修行中生活,日常开示信众,诲人不倦、应机施教、导归极乐。法师以不求回报的真情付出,感动了无数的人,也赢得了社会和政府部门的尊重和信任。至今门下已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信众。

这不禁让人想起达摩祖师 “面壁九年” 的典故,同样是对佛法的执着追求,同样是在静谧中体悟生命的真谛。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如同寺院里的苍松翠柏,虽历经风雨,却依然挺立不倒,成为后世之人敬仰与学习的楷模,也为报德寺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庄重的色彩。

禅茶传统,亦是报德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寺内茶室清幽静谧,茶具古朴典雅。僧人们遵循着古老的仪式,采茶、制茶、泡茶,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深深的禅意。当沸水注入茶壶,茶香瞬间四溢,那袅袅升腾的热气,仿若山间的云雾,带着自然的灵气与佛法的智慧。轻抿一口茶,先是微微的苦涩在舌尖散开,恰似人生的磨难与挫折;随后而来的甘甜,又如历经艰辛后的豁然开朗。正如那句 “茶禅一味” 所表达的,在这一杯茶中,能品味出世间万物的无常与有常,能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超脱。这禅茶,不仅滋润着口舌,更滋养着心灵,成为连接僧众与信众、人与自然、尘世与净土的精神纽带。

报德寺的风景名胜,犹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在人们眼前。寺前的放生池,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其间自由自在地游弋,水面倒映着天空、白云与周围的绿树青山,宛如一面镜子,映射出天地的宁静与祥和。沿着石板路前行,两旁的翠竹摇曳生姿,沙沙作响,似在与风低语,又似在吟诵着古老的经文。抬眼望去,远处山峦起伏,层峦叠嶂,在云雾的笼罩下,如梦如幻。山间偶尔传来清脆的鸟鸣声,“鸟鸣山更幽” 的意境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的心灵瞬间得到了净化与升华。

报德寺的梵音,穿越时空,在岁月的长河中回荡。它是历史的回响,是人文精神的传承,是禅茶之韵的流淌,是自然景致的颂歌。在这里,人们能够暂时放下尘世的纷扰与喧嚣,沉浸在这片宁静而深邃的禅意世界中。于梵音袅袅中,体悟生命的无常与珍贵;于茶香悠悠中,感受心灵的宁静与超脱;于山水画卷中,领悟自然的伟大与包容。这座古老的寺院,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人们心灵的栖息之所,让每一个到访者都能在这一方净土上寻得内心的安宁与平和,带着这份宁静与智慧,重新踏上生活的旅程,去面对世间的风雨,去拥抱生活的阳光。

往期精彩:
1、象山富豪黄粤宁
2、象山女富豪吴云
3隐形大富豪蔡建勇
4、象山富豪王久芳
5、象山富豪赖振元
6马云与宁波商界大佬的江湖故事

更多精彩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欢迎点击关注作者
历史背面,大可借鉴

专注撰写历史、文化和农村深度分析文字。十年磨一剑,归来仍少年。如看完觉得有收获的朋友,恳请帮忙点亮手机屏幕右下的攒和在着按钮,并点分转到群和盆友圈扩散共享,谢谢~↘↘↘

历史的背面
历史的背面,换个角度看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