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康养生热潮的兴起,维生素俨然成了“万能小金砖”。更厉害的是,市面上还冒出了一大票“多合一”的复合维生素,打着“全方位呵护健康”的口号,把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等一股脑装进小小的补充剂里,仿佛吃一颗就能横扫所有健康难题。这些五花八门的补充剂,看起来简直比超人还全能!
但问题来了:它们真的有这么神奇,还是我们被“补充剂万能论”给绕晕了头?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些维生素补充剂背后的“翻车”现场!
维生素B3补充不当或过度或导致
癌症发生率和脑转移风险增加
首先,是维生素B3的“翻车”。来自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国际研究团队曾经发表的一项研究[1]发现,维生素B3在人体内的一种存在形式——烟酰胺核苷(NR),如果补充不当或过度,反而会增加罹患严重疾病的风险,包括癌症的发生及转移。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提示,补充NR会导致癌症的发病率显著升高,明显增加了癌症向大脑转移的可能性。研究人员推测,NR的过度补充会助长癌细胞的转移潜力,降低血脑屏障的完整性,从而增强了癌细胞入侵大脑的能力。
晚年阶段减少叶酸摄入,改善代谢,利于长寿
说完了维生素B3,再来看看另一种常见的维生素——维生素B9的“翻车事件”。
维生素B9(又称叶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在维持生命基本功能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那叶酸补充是不是多多益善呢?
近期,Life Science Alliance发表的一项研究[2]提出了极具颠覆性的观点:减少老年小鼠的叶酸摄入,能有效改善代谢,帮助延长健康寿命。
所以,为什么减少叶酸摄入可能在晚年成为健康寿命的加分项?研究人员也提出了背后潜在的机制。
首先,得从“对抗性多效性理论”说起。这个理论听起来有点拗口,但核心很简单:某些在年轻时对健康有益的特性,到了晚年可能变成“拖后腿”的因素。比如,叶酸代谢和雷帕霉素靶点(TOR)途径,年轻时帮助细胞快速生长和修复,但到了老年,细胞生长过快可能会增加一系列健康风险。这种“角色反转”恰好解释了为什么减少叶酸摄入能在晚年带来一定的健康寿命益处。
另一个引人关注的机制是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途径。早期研究显示,降低IGF-1活性与延长寿命密切相关。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也观察到雌性小鼠的IGF-1水平因叶酸摄入减少而降低,这与健康长寿的趋势一致。换句话说,减少叶酸摄入似乎让小鼠“踩了刹车”,避免IGF-1过度活跃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提示,叶酸补充可能并非“全生命周期通用良策”,老年阶段的低叶酸摄入可能为健康寿命和代谢调节带来有益的影响。不过仍需指出的是,这项研究样本量较小,且仅使用了一种近交系小鼠,因此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叶酸摄入减少对人类的影响。
维生素D补充剂降低冠心病、中风和
全因死亡风险“翻车”
最后再看看另一种颇为常见的维生素——维生素D。
提到这种维生素,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晒太阳。没错,维生素D又被称为“阳光维生素”。当阳光照射到皮肤,或者我们通过饮食和补充剂摄入维生D时,这种形式的维生素D会先在肝脏转化为25[OH]D。接着,它在肾脏进一步转化为活性形式,开始调节身体的多项功能,比如促进钙的吸收,保护骨骼健康。
所以,多“补”点维生素D补充剂对健康是利多还是弊多呢?
为了进一步探讨维生素D补充剂与健康结局之间是否存在潜在的因果关系,研究人员进行了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提示,在较低浓度时,25[OH]D浓度与CHD、中风和全因死亡率呈负相关关系,但这种关联在较高浓度时几乎消失。而且遗传预测25[OH]D浓度总体与这些疾病或全因死亡率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看来,各种维生素补充剂并不是越多越好,就像盐放多了会咸,维生素补充剂吃多了也未必让我们更健康,凡是讲究“量”。与其追着各种“高大上”的补充剂跑,不如回归简单,给身体一个自然的呵护方式。或许,有时候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比随手抓起一瓶维生素补充剂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