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报告里常常见到增生性息肉,很多朋友担心这是什么东西?
要不要紧?
会不会变成癌?
怎么治疗呢?
今天就专门讨论下胃增生性息肉。
一、什么是增生性息肉?
胃息肉通常分为2种,一种叫腺瘤性息肉,另一种叫增生性息肉。
目前,对胃息肉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初步研究提示:
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通常是由于胃内感染和损伤引起的适应性反应,如幽门螺杆菌(H. p)感染,在中国感染率达57%~75%,H. p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H. p感染后,其中约40%的患者息肉完全消退;
而腺瘤性息肉和H. p感染关系不明确,它的发生多与基因突变有关,可能是由于外界或环境因素改变而导致多个基因改变造成的。
家族性息肉有家族史或遗传可能。
图1.胃多发性息肉
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
它主要是胃粘膜里隐窝上皮的增生,隐窝扩张造成的,目前认为跟胃粘膜受到各种刺激后发生的慢性炎症反应有关,比如胃里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自身免疫性胃炎等。
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
由于血管丰富,故与正常粘膜相比颜色发红,表面多有粘液或白苔,NBI可见粘膜微结构呈大型化,微小血管扩张,形状均一、规则,从贲门到幽门的任何部位均可出现。
极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0.3%~2%。
图2:贲门部增生性息肉(山田Ⅱ型)
a.白光 b.抵近观察 c.靛胭脂染色 d.NBI观察
二、增生性息肉会不会癌变?
胃息肉常无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是在胃镜检查时被偶然发现。
发生炎症时则有胃炎样症状,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嗳气食欲不振胃灼热、腹泻等。
较大的息肉发生在贲门部时有吞咽阻挡感,发生在幽门管时,容易出现幽门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腹痛腹胀加重伴呕吐息肉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黑便和呕血。
胃增生性息肉占到各种胃息肉的35~50%,是很常见的胃息肉类型。它是一种良性病变,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及固有腺体组成 ,细胞分化良好 ,有时伴有间质增生和排列紊乱的平滑肌束 ,一般可发生多个 ,但很少发生肠化 ,癌变率较低 ,仅 1% 左右。
但增生性息肉长大后可发生局部异型增生( 腺瘤性变 ) ,也可发生恶变 ,而且在有息肉的胃内同时存在癌的发生率可达 7.4%~13% 。
因此,对于增生性息肉还是要引起重视,一经发现,应仔细检查整个胃,并评估是否择机切除。
约3~10%左右的增生性息肉会有肠化,
约不到10%的会发生异型增生,
约有0.3%以上的增生性息肉会发生癌变。
三、怎么治疗和预防?
1、改善生活习惯
增生性息肉往往跟胃受到的慢性炎症刺激有关系,那么治疗上首先要避免或减少各种对胃的刺激,比如饮食作息规律、不吃过于刺激的食物以及不好消化的食物,或者是吃了胃会不舒服的东西也尽量少吃,戒烟限酒;
2、根除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是发生息肉的诱因之一,有证据表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息肉会消失或缩小,见下图。
图3:贲门息肉杀菌前后对比
a.b.除菌前 cd.除菌2年后 ef.除菌5年后
3、切除
一般认为,内镜检查时发现息肉要立即切除,并作病理分析,对于比较大或数目比较多的息肉,可择机切除,并定期随访。
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无痛苦的手术,一般不需要住院,患者朋友不要有思想负担,多数为1 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
但是对于以下情况则需要手术治疗:
大于2cm 的无蒂或广基型息肉。
息肉进行性增大者。
病检为腺瘤性息肉伴异型增生、可疑癌变和癌变者。
图4.内镜下切除息肉示意
4、定期复查
由于息肉容易复发,切除后也要遵医嘱定期胃镜复查。
这就好比田里的野草,虽然把野草锄掉了,但它生长的土壤环境还在,还有可能重新长出来。
一般认为,单个腺瘤性息肉切除,术后第一年随访复查一次,如检查阴性者则每3年随访复查一次。
多个腺瘤切除或腺瘤大于20mm伴有不典型增生,则3~6个月随访复查一次,如阴性则为1年随访复查一次,连续两次阴性者则改为3年随访复查一次,但随访复查时间不大于10年。
总之,胃的增生性息肉是很常见的胃病,绝大多数是良性的,根除HP细菌和镜下切除后,预后很好,大可不必忧心忡忡。
(完)
联系我们:laodu-shazi(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