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根据官方统计的数据,“在1945— 1946年冬天,在日本战俘劳改营里出现了较高的死亡率。总共有55000名日本战俘死掉了。”1946年日本战俘的死亡原因主要是因为: 营养不良、肺炎、结核病、斑疹伤寒、痢疾。根据对各种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数十万从苏联回到日本的战俘的供述,各收容所的战俘死亡率都因营养失调、重体力劳动、严寒及传染病而高得令人难以置信。“从保存在以前被称为特别档案中的文件中可得出结论: 在苏方抓获的俘虏中死了6万多日本战俘,即每10个战俘中有1个死亡。”
在1990 年以前,在苏联的历史汇编中从未提及有关苏境关押的日本战俘问题。90年代以后,由于在苏联(1945-1956年) 时期日本档案的部分公开解密,开始逐渐关注苏日战争的日本战俘问题。
据苏方统计,苏联红军歼灭日军22个师,共击毙关东军8万多人,俘虏大约60万人。
有更准确的统计数字分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俘获593900 人; 世界历史中苏军二战俘获了594000 人。俄罗斯学者根据文件材料确认: “1945年8月9 日至 1945年9月2日苏联红军俘获639635日军官兵,其中在苏联驻中国东北临时战俘营关押的65245人于1945年8月至12月被释放。他们中有: 日本伤员和病人,40369 名,中国人12928 名,韩国人7785 名,蒙古人3608 名,俄罗斯人58 名,马来西亚人11名。”
在苏联劳改营的日本战俘间的待遇存在着差异: “饮食标准划分成无数个等级 这是劳改营管理总局的做法: 通过肚子来控制营里的战俘。士兵、军官、将军、营养不良症患者、病人、反法西斯学校学员、拒绝劳动人员和被调查人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饮食标准,就看他属于哪一类战俘。1948年,这样的标准有10个等级。”
1946年11月15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下达命令: “为了提高战俘的劳动生产率,食品发放取决于战俘工作完成的额度。
完成工作额度的80%的战俘,发放面包250克,大米350克,土豆、蔬菜600克;
完成工作额度的 80% -100% 的战俘,发放面包330克,大米450克,土豆、蔬菜700克;
完成工作额度的 101% - 125% 的战俘,发放面包350克,大米500克,土豆、蔬菜800克;
完成工作额度的 125%以上的战俘,发放面包450克,大米550克,土豆、蔬菜1000克。”
严寒的气候、恶劣的生活条件加之繁重的体力劳动,致使大批的战俘死亡。“战俘实际上都被送到了荒野之地。当局决定让营员们自己建造住房,但既不给钱,也不给物。战俘们被迫在窝棚、帐篷和不适合居住的简易房里过冬。”
卫生环境极端恶劣,伤寒、斑疹伤寒、肺炎和其它各种疾病在战俘中蔓延。收容所里没有防止传染病蔓延的防疫设施。为战俘提供的医疗服务很少,可以利用的药房和医院也处于一种人员不足且没有医疗设备和医药品的状态。1946年的头3个月,苏联内务部战俘和拘押人员事务管理总局副局长彼得罗夫中将对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战俘营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视察: “第一个冬天最艰难。由于没有棉衣,日本夏季制服不顶用,而且日本人不适应这样的严寒,许多人生病、丧命。医院刚刚准备就绪,病人并不是在生病的时候,而是在床位空出来的时候才得以就医。”
死亡者最多的要数斑疹伤寒了。斑疹伤寒患者刚开始会发烧,之后长出桑椹色的疙瘩,然后精神错乱、烦闷发狂。再之后疙瘩溃烂,腹泻不止。然后在死前陷入瘫痪状态。未得伤寒的人也被因极度疲劳和食物不足引起的坏血病侵蚀了呼吸器官,还因酷寒冰冻而冻伤了手脚指和手腕,患上了坏疽。
苏联当局完全无视战俘们严重的病情,仍然继续强制他们完成定量的工作。
据俄罗斯解密的一份档案文件指出: “战俘的死亡率比以前增加了,气温急剧下降以及战俘们无法一下子适应这种气候,导致因受寒而感冒、发烧的病人急剧增多,战俘死亡率急剧升高。热量跟不上,又缺少相应的医药,这一切将战俘逼上了绝境,繁重的体力劳动又加剧了战俘们身体状况的恶化和人员的减少。大多数作业区战俘们必须步行去上工地,所走的路程非常的远,而没有交通工具可以使用。在工地上,战俘们吃不上热饭,喝不上热水。”
苏联地方当局没有做好接受如此众多数目的战俘的准备 ——住房不足、冬衣紧缺、粮食和药品也匮乏,由于这些原因,根据官方统计的数据,“在1945— 1946年冬天,在日本战俘劳改营里出现了较高的死亡率。总共有55000名日本战俘死掉了。”
1946年日本战俘的死亡原因主要是因为: 营养不良、肺炎、结核病、斑疹伤寒、痢疾。
根据对各种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数十万从苏联回到日本的战俘的供述,各收容所的战俘死亡率都因营养失调、重体力劳动、严寒及传染病而高得令人难以置信。“从保存在以前被称为特别档案中的文件中可得出结论: 在苏方抓获的俘虏中死了6万多日本战俘,即每10个战俘中有1个死亡。”
1946 年,苏联开始遣返被关押在苏境战俘营的日本战俘。最先被遣返的是生病、体弱的战俘,1947年和1948年是遣返高峰期。“截止1956年底,共计有 577567人被遣返回国,其中40多万人是在1945年至1948年这个时期遣返的”。被遣返 577567人中包括 1945年8月至12月苏军释放的65245人,苏境战俘营被遣返的日本战俘人数是 512322人,所以推算出在1945 ——1956 年苏境战俘营里的死亡的日本战俘人数是 62068人。
根据内务人民委员部战俘和拘押人员事务管理总局在1949年1月1日提供的资料显示,在俄境内共安放 341 坐墓地,埋葬了34422 名战俘。这其中有 29 处墓地混合安葬着1779 名日本战俘及其他民族的死亡者 ( 德国人、罗马尼亚人、匈牙利人、奥地利人等) ; 在 1959 年 2 月苏维埃共和国外交部提供的资料显示俄境内工业建设区域分别有178处墓地,埋葬着8631名日本战俘及27处墓地,埋葬着15147 名日本战俘。
波茨坦宣言第九条规定: 在解除武器之后,日本战俘应当被遣返回国。大多数国家都这样做了,唯独苏联政府没有及时释放被关押的几十万日本战俘。苏联强制遣返日本战俘的目的何在?
大量的战俘解决了战后苏联劳动力的短缺难题。俄罗斯学者对此有很好的评价: “日本士兵组织性强、还具有相当 的专业技能,可以用来充当免费的劳动。这种劳动力在政府的监督下能够从一个劳动部门抽调到另一个劳动部门,可以派到那些气候条件恶劣的、不通电、日常生活条件极度匮乏、最艰苦的地区以及对健康有害的部门去工作。”
苏联强制遣返日本战俘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使用日本的技术人员和日本劳动力,以增强其各个产业在战后的经济军事实力。苏联确立了在战后五年内无论是在农业还是在工业生产中赶上并凌驾于资本主义各国之上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苏联当局一直要求劳动者日夜无休地加紧工作、增加产量。
1946年9月15日时任苏联外交部副部长的马利克在给莫洛托夫的工作纪要中写道: “从苏联国民经济的角度考虑,希望尽可能地延长利用日本战俘在苏联劳动的时间。”马克利的这句话是苏联对待日本战俘的政策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