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台湾“道光年铸 库平柒弍 足纹银饼”俗称“老公银”,系台湾地区最早的官铸圆形银货币,因彼时民间有凿印验色习惯,所见老公银饼大多凿痕累累、戳记满布。
大清自乾、嘉以来,南方沿海各省商贾贸易俱用洋钱,至道光年间尤烈。适时中国本无铸造银币,官商习用纹银。因洋钱定形、定量、成色划一,且携带及计算简易方便,商民乐于使用,日久逐渐演成纹银贱洋钱贵的窘局。洋商更以贸易为名,挟带大量洋钱换取纹银出海谋取暴利,清廷束手无策,只好于道光十三年十月初七日下一道上谕,令沿海各督抚议禁止银元出洋。
并且台湾民风彪悍,更有“三年小反,五年大乱”、“五年一小反,十年一大反”的谚语。
民间传闻中有“银牛”贮存在公库以应变时作为兵饷之说。
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年)《宣宗皇帝实录》史料载:“酌拨十万两,发交道库,以备此项银两,着真成台湾道专款加谨封贮,不得与府库收缠,致滋弊混,如遇重大紧要事件,着该道一面酌拨,一面自行具奏……”
清代史料亦有道光十六年因匪徒滋事而拨数万银的记载,可见准备“银牛”以应动乱的说法足以采信。
这段记载重要之处在于事件发生的时间与银两“发交道库,再拨府库”的记述,依此可推测台湾老公银的发行时间应该是在此之后。
正是因为台湾一府孤悬海外,道库贮银必须充裕,方可济急。兵员粮饷不可或缺,亦是先决条件,于是台湾府于道光中叶,在台南首铸老公银饼流通于市,初铸时重如其文,库平柒弍、成色九八。
也有说老公银是因为清道光十七年至十八年(1837~1838 年)张温在台湾州新党郡庆白口举行起义,台湾地方政府为筹集军饷而铸行了这种银币。
其具有早期打制币的特点。台湾老公银饼原为军饷之用,很快获得公众认可。主因是其含银量高,达 98% 。其时最通行的西班牙本洋成色是 0.903,刚超过 90%。老公银饼正面是一位寿星及库平柒弍字样,后来七钱二分银圆的标准形式正是由此演变而来。背面两个长方形小戳印代表製作者或是保险戳。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当时台湾省为了稳定物价,只好自己铸造银元发行了台湾老公银,也是最早的流通打制币。
因为没有专业的造币机器,只能使用简单的机械工具,找来临时工,用锤子敲打而成的。
而外形上呢,有着台湾文化特色的民间习俗(寿星万宝花篮等吉祥图案)。因为没有西洋银元的精美,老公银饼的含银量又比较高,它重为六钱八分,含银量高达九八成。因为当时是用元宝熔掉的银料下去制作的。
虽然只有六钱八分,但是却拥有满满的六钱六分多的纯银,外国银元七钱二分含银90%的话,实际上也只有六钱四分多的纯银。尤其台湾老公银饼,比中国第一枚机制币的广东省银元早50年前发行的,所以一路来就被拿去熔掉赚取差价。
这也是为什么真正的存世量比想象中的还要少,老公银饼,当时是非官方银匠打制的,所以制造出来时都要送去当地政府机关,加盖官印才允许在外流通。这也是为什么老公银饼都有戳记(至少是官印)。
老公银较洋钱九,成色高出甚多,深得商民信赖,但因与洋钱成色不同,须另行换算,续铸时渐予减重或剪边。
其铸期长达十余年,因而有多种版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