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晚开始,小红书就开始大量涌入英文内容。不明就里的国内小红书用户和留子打开小红书,刚想刷刷周边内容和中文信息,就被迎面而来大量的英文信息给干蒙了。
有小红书用户反馈:
“一开屏,小红书变成了我看不懂的文字。”
“一早起来,小地瓜变成了洋地瓜。”
“没想到我没和国际接轨,国际特地跑来和我接轨。”
“全球zui大的英语角/汉语桥即将诞生!”
当然也有运营人在哀嚎,这班下了又好像没下。
更有网友戏称,小红书实现了另一种意义的“早C晚A”。
早上Chinese玩,晚上American玩。
小红书更是一度冲榜美区App store第二。截止发稿时,已经成功晋级榜1了。
而蜂拥进来的,正是戏称自己是“Tiktok Refugee”(Tiktok难民)的美国用户。在他们的简介(BIO)当中,更是有不少直接写明“Tiktok Refugee””Only here because Tiktok is banned.”
有用户笑说:“这得赶紧联系一下小红书高管,和周受资学学怎么应对回答。”
有意思的是,美国人并不称小红书为“Little Red Book”或者“XiaoHongShu”,而是直接成为”Red Note”。因为前者在对岸类似于像“书籍里的伏地魔”,是个不可说的隐喻。
更多的美国人表现出“不安”的情绪。“满屏一打开都是中文,我看不懂。”“有人教我怎么用小红书吗?功能什么的不大懂。”“怎么样才能刷到自己想看的内容呢?我只想看看美妆和宠物。”
有些美国人已经在自己的小红书上开始自救,在谷歌和GPT的帮助下打出“灵魂三套组合拳”:
1.我是美国人,来自XX州,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Ask Me Anything)
2.有meme表情包发我用用吗?
3.在小红书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到了下午,已经有热心的中国人/老外开始出视频引导“不安”的美国人怎么使用小红书以及进行各个模块的介绍了,俨然一副“小红书即是UN”的感觉。
晚上,Rednote 101已经横空出世了。
究竟为什么小红书突然来了那么多“Tiktok难民”?
2025年1月11日,美国最高法院举行了一场受到各方关注的辩论,而且这一案件将进入“超级快车道”,预计下周将宣判裁决。如1月19日判决生效,字节将被要求出售Tiktok,否则的话该App将在美国本土被禁。
上一次Tiktok有可能被禁的消息进入人们视野,还是2023年3月23日周受资出席美国国会听证会的时候。
当时,Tiktok用户更多地是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反对言论,并未像这次这样大规模“逃离”的情况。而这次19日的永久禁闭看起来像是动真格。
那为什么美国用户选择的是小红书而不是Lemon8呢?
后者英文界面和本土化显然要更符合美国人的语言习惯和需求。在随机访问中,涌入小红书的美国IP表示,因为它也是字节系的一个产品,既然Tiktok会被禁,那Lemon8未来大概率也是一样的命运。
另外一些其他的原因也让小红书成为“Tiktok Refugee”(洋抖难民)的第一选择。
前期“现象级出圈”为品牌传播奠定基础
2024年8月的一句“You swan, he frog”让小红书在海外确确实实火了一把。一位昵称为“Yourkris”的博主发布一条与男友分离的伤感信息,结果收到了中国姐妹们中式英语的花式安慰。
结果被另外一位海外博主挂出外网后,帖子火了。大家都知道小红书金句频出。一句“You Swan,he frog,”更是和各种配图一起在各个社群疯狂转发,让海外大众大面积认识到了小红书的妙处。
144签证的推动
自今年入境签证(中国72小时/144小时过境免签)进一步放宽以来,海外游客蜂拥而至。而自由行和商务签的海外旅客如想获取实时的当地体验和信息。
小红书、美团(大众点评)、地图软件几乎是海外旅客人手必备App。而英文用户进入小红书的场景主要来源于他们身边的华裔朋友。
在边旅游边查攻略边使用的同时,这部分用户也逐渐变成了小红书的长期用户,从而再次在线下社交圈传播,进一步扩大了小红书的使用场景。
加上近期部分国家已免签,“周末特种兵”来中国旅行和“科技产品极限采购”在海外地区流行,也进一步提升了海外人士使用小红书的概率。
友好的社区氛围
因为女性用户基数较大且不谈论政治相关话题,小红书整体社区氛围较为友善。
社区内的提问和求助都能得到友善回应,和外网的社区氛围相比相当友好,受到过帮助的海外人士都保持正面评价,私域口碑亦就此打开。
当然作为运营人员,看到洋人起号像呼吸一样简单,简直羡慕哭了。一句话,加上宠物、美女简直通杀。
也祝小地瓜抓住这波机会,变成中西合璧的大地瓜。
PS:
年前准备就书单、上海的情况和大家做个简单汇报,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