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家经典理论,浅述儒家功理

文摘   2024-11-30 06:29   上海  

读儒家经典理论,浅述儒家功理

关于儒家气功的起源,有观点认为在宋代周敦颐与朱熹之前并无具体功法流传,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儒家的经典著作,诸如《易经》、《论语》、《孟子》、《大学》及《中庸》等,均不乏关于涵养气性与修身养性的深刻论述。


例如,《大学》开篇即阐明:“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光明的德性,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达到至善的境界。明白应达到的境界方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心绪宁静,心绪宁静才能泰然自若,泰然自若才能深思熟虑,深思熟虑方能有所收获。万物皆有本末,万事皆有终始,明白它们的先后顺序,就接近真理了。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研究万事万物,而后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庭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大学》一文,源自《礼记》,据传为孔子所著,被视为道德修养之入门。古代经典中,既有璀璨精华,亦不乏瑕疵之处。外界称颂我国为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实则是对这些文化精髓的认可。
遗憾的是,我们常常本末倒置,遗弃了本土的文化瑰宝,反而将外来的颓废轻浮之音视为珍品,导致“自由化”思潮泛滥。对此,我们应当深刻反思,无论是对待国内还是国外的文化,都应秉持批判性思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大学》中阐述的修身养性之道,诸如“明明德”、“止于至善”以及“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些理念与气功修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气功的视角解读,“明明德”即明悟先天之性,修炼纯真之德;“止于至善”则如同道家所言的“迴光返照守祖考”,佛家所讲的“止观返照守灵台”,意指专注内心,追求至高境界。而“知止而后有定”等句,则与佛家的“定慧双修”、道家的“虚极静笃”、“追朴还原”相契合,强调内心的宁静与专注。
当今社会,我们致力于培养青少年的“四有”品质——道德、文化、纪律、理想,追求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与古代的修身养性、培育品德的目标不谋而合,只是表述方式有所不同。古代的诚意、正心、修身虽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但今天我们培养青年则是为了人民服务,这一服务方向的转变至关重要。
此外,气功修炼中的“知止而后有定”等方法,对于增强青少年体质、提升智力具有显著效果。如今,三好学生以身体好为首要条件,这与气功修炼增强体质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练气功无疑是一种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有益途径。

历史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割裂。我们应当珍视并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和气功这一瑰宝,以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

《易经》包含三部著作,分别是《连山》、《归藏》与《周易》,这三部易经各有其详。《连山》作为夏朝的易经,《归藏》作为商朝的易经,均已不幸失传。唯有《周易》流传至今,它由周文王推演而成,共计六十四卦。《周易》之中,还包含了孔子所作的《十翼》。


周文王推演《周易》,标志着我国文化的起始。《易经》不仅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作,自古以来更是备受尊崇,被誉为“群经之首”。《易经》有言:“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这阐述了练气功由后天返回先天的哲理。书中又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练气功者,在通周天之后,能够正位居体,心神归位,内在之美油然而生。真气畅达四肢,达到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境界,浩然之气畅通无阻,悟性了然于胸,这份美好实在难以言表。


“艮”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一卦。艮卦所蕴含的内容,也反映了殷周时期气功养生的一个方面。
《易·彖辞》中提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在练气功时,这寓意着应当适时而止,适时而行。火候的进退需恰到好处,无论是武火还是文火,都应顺应时机,进退有序,温养沐浴,动静不失其时,方能达到虚室生白、内外通明的境界。“艮其止,止其所也”,这与《大学》中“止于至善”的道理不谋而合。
本文为“文化与体育”微信号(healthbeing)原创,部分插图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1,道家养生秘籍 揭秘小周天运行关窍

2,佛家50经典名句, 南怀瑾都给了注解


文化与体育
文可通达天下 武可独善其身。 主题内容:知识普及、学术讨论、热点跟踪、开阔视野。传播正能量,稿件来自各个方面,理性阅读,文明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