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桥|发现桂林 漓江清如许的奥秘

文摘   社会   2024-11-19 11:23   广西  

FOCUS ON US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桥/发现桂林 
GUILIN CULTURAL
跟着央视看漓江





系列报道之2

在《漓江》第一集“造化”中,自由潜水爱好者莫敏艺一头扎进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的猫儿山深处的水潭,透明的“果冻水”再次惊艳了全网。

  

漓江的水究竟有多清澈?清代诗人袁枚诗云:“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小学语文课文《桂林山水》中,也着墨描写了漓江江水之静之清:“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忆少年时代时,也饱含感情地说:“当时我才13岁。到了漓江以后,情不自禁几个同学一块跳到漓江里去游泳了。当时感觉江面是湛蓝色的,泛光见底。江边渔民鱼篓里的鱼都是金鲤鱼,感觉就像神话故事里一样。”

  

掬一捧漓江水在手,我们能最直观地感受到母亲河滋养万物的力量。哺育了世世代代漓江儿女的江流为何能如此清澈?让我们回到漓江发源的地方,探寻“清如许”的奥秘。






源头活水天上来

一叶轻舟烟雨里,数重奇山扑面来。漓江烟雨,是桂林山水这幅经典画卷的另一种打开方式。淅淅沥沥的雨横跨了桂林的春季和夏季,也让桂林毫无悬念地夺得了全国“雨王”的称号。

  

春汛一般都会在二月后到来。漓江流域的降水量呈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地处漓江上游的华江、川江、砚田、上洞、高寨一带,是我国高值暴雨区之一。到了五月上旬,南海季风爆发,连绵不绝的雨成了主旋律。

  

在桂林气象台,正高级工程师、台长李向红正密切关注着从卫星、气象气球和地面监测系统传回来的一组组数据。“在五月和六月,桂林经常出现连续性的强降雨天气。这是因为受到猫儿山地形抬升和湘桂走廊峡口效应的影响,从孟加拉湾和南海传递过来的水汽在桂林地区凝结成了充沛的降雨。而充沛的降雨,正是这清澈江水的最初始来源,”李向红说。

  

漓江主要发源地越城岭主峰猫儿山的海拔高达2141.5米。季风带来的大量水汽在这里被拦截。这里的年降雨量达到了2546.0mm,是全国年平均降雨量的4倍之多。降雨落下后,贮存在了茂密的铁杉木林中。细小的水珠从树下腐叶地层源源不断冒出,一颗颗小水珠随着地势从高往低,不断汇聚成小溪和小河,逐渐形成了漓江。

  

在桂林长大的孩童,都曾在父母的带领下到漓江滩涂上捡拾鹅卵石。鹅卵石拿来做手工或者是在上面画彩绘都格外有味道。但桂林人也许都不知道的是,漓江的河床也是漓江之水清如许的原因之一。

  

漓江上游流经越城岭山区,中下游流经石灰岩地区。河床主要以卵石、砂组成,泥质甚少,自净能力较强。许多江段的河床上,还有丰茂的水草和深潭,可以沉降泥沙、澄清水色,因此造就了漓江晶莹、清澈见底的江水。

  

观察江水里的含沙量是水文人的日课。桂林水文中心副主任莫建英在水文一线奋战了二十年,因此“读河”也“读”了二十年。

  

从水文的角度来看,漓江的水如此之清,是因为含沙量小。漓江的泥沙主要来自上游兴安、灵川及桃花江沿岸,由暴雨、洪水冲刷地面和河岸形成,主要以悬沙为主。江流中的含沙量会随暴雨、洪水的来临而变化。洪水期含沙量较大,低水时含沙量较小。每年1、2月和11、12月常接近零。漓江多年平均泥沙含量仅为0.018kg/m³,是广西境内含沙量最小的河流。

  

“漓江流经的地区是地质上的岩溶发育地带,泥沙少,加上漓江流量较大,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1.86亿m³,流动的河水洗涤了河道的垃圾、泥沙和漂浮物。这也让我们的漓江水更加清澈,”莫建英说。


清澈的江水平静得如一面镜子。黄一骏 摄



“种”下的清澈

你可曾见过这样的绿:“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你可曾见过这样的山:“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你可曾见过这样的江:“玉带蜿蜒画卷雄,漓江秀丽复深宏”;

  

你可曾体验过“高眠翻爱漓江路,枕底涛声枕上山”“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碧莲峰里住人家”的乐趣?

  

一江清流,万顷碧波。我们无法想象没有清澈的漓江,桂林山水还是不是古今中外人人向而往之的精神坐标、还是不是中国山水美景的巅峰代表?

  

曾经,漓江也为高速发展的工业买过单。但很快大家就意识到了桂林山水的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在保护漓江的清澈这件事上,需要“人为”。

  

漓江属雨源性河流。在丰水期,漓江水面大多宽100~200m,水深1米多。进入9月后,漓江就步入了长达5个月的枯水期。枯水期漓江水面大多在30~50m,水深大多不到60cm。

  

要保持一江清流,首先不断流。得益于上游的青狮潭、斧子口、小溶江、川江4座水库和人工增雨作业,漓江在漫长的枯水期也能实现蓄水补给。

  

而在丰水期,漓江两岸沙土泥石也会被茂密的植被牢牢锁住,保证了江水的清澈。

  

如果说漓江是一幅绵延百里的画卷,那沿江摇曳的翠竹林,便是那灵动的点睛之笔。一江水,万竿竹,萧萧引风来,苍翠拂波涛。

  

然而,在60多年前,漓江两岸别说茂林修竹,连绿色植被都不多。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漓江两岸大规模种植起了竹子。竹子四季常青,生命力强,竹鞭等纵横交错的根茎还能起到固土的作用。

  

一甲子过去后,漓江两岸不仅有凤尾竹,还有撑篙竹、粉单竹、麻竹、车筒竹以及各品种的绿叶乔木,如木棉树、大榕树、大青树、桂花树、香樟、楠木、榉木等。

  

据《桂林漓江志》记载,1980年,漓江两岸形成树高3米以上的绿化带达到了12.79千米。到2000年,漓江两岸已种植各种树木1500万株,绿化面积达2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0%。而到2023年,漓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已达到80.46%。

  

岸绿、水清,水清、岸绿。绿意盎然的植被与清澈的漓江,形成了岭南大地上优美的生态。



碧水萦回背后的“人为”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水碧于天,船听雨眠。”

  

十一月的秋风中多了一丝凉意,也裹上了馥郁的桂花香味。卢丽特别喜欢漫步在兴坪漓江边的码头上,看澄碧的江水一点点被夕阳染成金色,看晚归的渔舟缓缓隐入夜幕,她总能想起背过的一些优美的诗词。

  

诗意山水,是自然的造化,也是上天的恩赐。而让诗意延续下去,则需要精心管护和长期治理。治沙截污、遏制滥伐、立法监督、智慧监测……一滴清澈的漓江水,折射出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在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广西桂林漓江站的实验室内,实验人员正在通过智能鉴定系统对全流域的生态环境如地表水、大气、土壤生态系统等开展质量监测。

  

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监测室主任杨海菊说,漓江站承担起了漓江流域及周边区域生态质量样地监测、生态遥感地面验证、水生态监测研究、区域生态问题专题研究的任务。通过由77个生态质量监测点、15个水环境监测点、12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35个土壤环境点构成的监测网,实验人员得到大量的监测数据。依托大数据,专家们方能给出科学精准治理漓江的指导意见。

  

而在今年4月25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与桂林市人民政府首次发布了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LJEEQI)。“漓江指数”是全国首个用于评价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保护工作的综合指标体系。报告显示,2021年漓江指数为85.86,2022年漓江指数为86.45,2023年漓江指数为86.55。接连上升的数据,成了漓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的最直观佐证。

  

大数据网络和“漓江指数”,是全体漓江儿女为永葆这一江清流作出的创新尝试。此外,还有将每年的4月25日设为“漓江保护日”、启动“数字漓江——智慧执法司法”创建工作、总投资约65.24亿元的14个漓江生态修复及自然景观提升重大工程集中开工、广西首批纯电动力游览排筏在漓江启航、1200艘“燃油驱动”游览排筏全部退出历史舞台……

  

吹尽浮尘水更清。如今的漓江,水清岸绿,白鹭翩跹,鱼翔浅底,地表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等级均为最高等级——优。“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辽宁游客肖萧在阔别桂林九年后,依旧对清澈见底的漓江念念不忘:“好想再回来一次。”

  

而对于生长于斯的人来说,保护漓江这条母亲河的清澈更是一种基因里的自觉。“在漓江之源,我看到枯枝败叶之上晶莹的一摊摊浅水,它们安静地躺着、浮着,在鸟虫鸣叫声中、在浓荫之下,安详地享受大山的灵气。再往前走,我听见汩汩水流声,听见哗啦啦的流水声,看到了微型瀑布。你很难不被如此纯洁之水打动。一江碧波,永葆清流,就是大自然对有心保护它的人最好的回报。”桂林籍作家光盘说。


清澈的漓江上,渔舟唱晚。王战飞 摄





END



来源丨桂林日报社记者韦莎妮娜

值班编辑丨母   丹

责任编辑丨王晓莉

值班编委丨孙敬东 黄月波

桂林日报出品



桂林日报
桂林日报社主办的官方全媒体发布平台,实时发布桂林党务政务权威信息及其它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