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我们放歌世界级的诗与远方

文摘   2024-11-08 19:03   广西  

FOCUS ON US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重走长征路

伴随着馥郁的桂花香,记者节又如约而至。在这里,请让我们向所有曾经和正奋斗在新闻一线的记者们道一声:节日快乐!
记者,时代的记录者也,触摸着时代有力的脉动,注视着城市日新月异的惊人之变,感受着人民群众发自肺腑的喜悦。
今年是桂林奋力推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取得实质性突破的一年。从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到国际旅游胜地,再到世界级旅游城市,没有谁会比记者更敏锐、更准确地捕捉到发展的希望之春。
这一年,我们描摹着这座城市的蝶变,讲述着动人心弦的桂林故事,传递着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
徜徉在老街巷,我们在历史切片中寻找桂林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一批批有创意、智慧的产品面世,我们见证了“桂林制造”和“桂林智造”的遥遥领先;我们记录了城市路网“内外兼修”、重点工程“热气腾腾”、城市品质提档升级、田间地头瓜果飘香的喜人成果,切身感受到世界级旅游城市“效果图”正在变成“实景图”;我们沿江而上拍到了白鹭嬉戏盘旋的生动画面,亲耳听到了纯电动力游览排筏行驶中江水流淌的声音……带着骄傲和自豪,我们把所见所闻写成一篇篇有影响力的报道,将世界级的山水、人文、城市推广到各处。
步履不停,笔耕不辍。在第二十五个记者节来临之际,我们回望过去,将笃定前行。国家和时代交给了我们新的命题:世界级“诗与远方”的新篇该如何谱写?且看记者们的精彩作答。

《桂林日报》文化专题部副主任韦莎妮娜:

在大时代里,我捕捉到了微小动人的暖意


今年11月7日是立冬。一脚刚踏进冬天的大门,记者节跟着就来了。


我时常在想,这样的出场顺序是否算一种巧合?因为漫长的凛冬将至,所以需要一群心怀理想、热血沸腾的人们,用镜头捕捉人和人之间的温情,用报道传递城市中的温暖,好让大家看到冬天并不难捱、春天近在咫尺?


做了十五年的一线记者,在宏大的叙事主题下,我越来越会注意到一些从前被忽略掉的小细节。正是这些小细节,藏着一座城市的温度。


今年7月9日,滨江路象山公园2号进出口处的3处灌木绿化带被改建成了栈道式的木质人行道。改造好后的人行道长74米、宽4米,和动辄上亿元的城市基建大项目无法相比。可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却得到了多方由衷的称赞。原来,象山景区作为城徽象鼻山所在地,游客、旅游大巴纷至沓来。遇到节假日,熙熙攘攘的人群把本来就不宽的景区进出口堵得寸步难行,周边的居民和门面经营者早就“苦堵久矣”。改造工程可谓是一场快速见效的“及时雨”。


从220平方米到296平方米,多出来的这76平方米是物理空间畅通的保障,更是市民和游客心里的“幸福面积”。在采写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并非只有宏大和伟丽才能展现桂林的“世界级”风采,那些微小的、打动人心的小事,反而更能展现一座城市的胸襟和温度。


于是,我用心地收集着每条有温度的线索写成新闻:来自上海的游客“阳阳”一家在六月暴雨季经历两度延期与两度改签,在洪水前脚刚过境后抵达了“梦中的桂林”。在外地游客眼中,桂林是遭受了“98洪水”以来最大洪水,但却团结一心,以惊人的速度恢复了元气。这是一座世界级旅游城市该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演员佟大为低调来桂,却高调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晒了好几次桂林米粉和恭城油茶。在和我的对话中,他直言桂林米粉好吃,每天都吃。不光是他,许许多多文艺界、体育界、文学界的名人都会自发当桂林米粉的宣传大使,这何尝不是一座世界级旅游城市令人欲罢不能的迷人滋味?


像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它们是一个个生动的切面,串起来就组成了桂林迈向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非凡之路。“从渺小启程,以伟大终章”,桂林这本厚厚的“世界级”的故事,也必定是由许多生动又温暖的小章节构成。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我们可以从高处俯视纵观历史,也可以俯身拾起微小的故事。无论哪种方式,我们都怀着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向世界呈现千面之美、可敬可爱的桂林。


《桂林日报》时政新闻部记者李思静:

“去往新闻现场”是记者的生命力所在

今年初,我出差去陕西延安采访报道。在参观张闻天故居时,我读到了他率领调查团,深入陕北、晋西北农村基层开展为期一年多的蹲点式调研的故事,有“东方《资本论》”之称的《米脂县杨家沟调查》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


“调研”我是熟悉的,记者的每一次采访都可以看作一次调研,但这段历史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在于,张闻天在《出发归来记》中这样叙述自己的思想转变:


“这次出发使我深切的(地)感觉到,我知道中国的事情实在太少了。到处看到的东西,在我都是新鲜的、生疏的、不熟悉的。必须经过一番请教之后,我才能认识它们,同它们交起朋友来。”


是啊,如果只是坐在电脑前,靠想象、猜测、演绎来写作,那些文字似乎全面,却始终如浮桥一般,无根、易折。但去过现场,哪怕进行一次最简单的对话,一切都不一样了——新鲜、冒着“热气”,这样做出来的报道不说能“直抵人心”,倒是能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经得起自己和读者们的推敲的。由此我就想,记者这份职业的生命力就在于去往新闻现场。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大使命。2023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几年,我和同事们不断围绕这一重大主题,前往一个又一个奋进的现场,传递一条又一条振奋人心的讯息。


在漓江上,我们在巡逻艇中采访执法人员,听他们介绍一项项保护漓江的具体举措,并真实看到今天漓江白鹭齐飞、鱼翔浅底、水清岸绿、游人如织的日常,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自然从笔下流淌而出;


在桂林艺术节,我们在剧场和台上演员共同感受角色悲欢,和剧场观众共同浸入戏剧体验,并通过采访,了解市民观众对艺术节这一“桂林经典”的认知,读懂演员眼中桂林山水与人文的艺术创作价值;


还有在桂林无数个正在生长的文旅消费新空间,无论远近,我们坚持实地走访,与每一位“奋斗者”畅谈文化之于城市的意义,摸索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路径,探寻新一轮城市前行的方向……


前辈们常说,要做出有温度的报道,记者就要真正走进新闻现场,俯下身子“抓活鱼”。


眼下,随着《桂林市实施〈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目标指引(2023—2030年)(第一版)》正式印发,“世界级旅游城市”有了更清晰的轮廓。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前往那些新闻现场,把新闻触角与人民更紧密地连接,与城市发展的脉搏更紧密地连接,传递人民心声,展示城市活力。


《桂林日报》县区经济新闻部记者秦丽云:

让脚下泥土变为笔尖芬芳

又是一年记者节。


每一次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我都为自己是一名记者而备感幸运。是的,这是我发自内心喜欢的职业,也是自己坚持奋斗了十多年却依然热爱如初的职业。


除此之外,我还会在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问一问自己:在过去的这些日子里,你身为记者,是否称职?是否写出了一些高质量的报道?是否能担当起“记者”二字……


扪心自问时,那些忙碌的工作日常不断浮上心头。


身为《桂林日报》县区经济新闻部的一名记者,深入桂林市各城区和11县(市)采访是我的主要职责。而田间地头更是我们记者采访的“第一现场”。如何践行新闻“四力”,把脚下泥土变为笔尖芬芳,是我常常思索的问题,也是监督自己的方式。


走进田园,走进乡村,深入农家,是我对自己采访工作的第一个基本要求。自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以来,《桂林日报》就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开辟县区经济新闻部,专门成立了一支记者队伍,把目光聚焦桂北大地的乡村振兴征程,记录万千乡村百姓的思考、探索、实践等。这2年多来,我已记不清自己多少次早起,赶搭前往桂林市各个县域的第一趟班车或动车,我也数不清已经走过了多少个乡村,与多少农户深入交流。我只知道,如果我不去田园,我不走进真实的乡土生活,我就没法写出真正的“三农”新闻,就无法面对曾与我的父辈一样扎根乡土奋斗的父老乡亲们。


如果只是去到现场,这当然是不够的。为了全方位地记录、体现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桂林众多县区、乡村和干部群众的探索和努力,我们部门开展了各种各样接地气、有思想、有深度的策划。其中,自2023年年初开展至今的《乡村奋斗者》大型系列报道,尤为让我印象深刻。这一年多来,我和部门的小伙伴们走遍桂林市的六城区和11个县(市),记录不同的乡村奋斗者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探索和实干、思考和困惑、担当和奉献。截至目前,我们一共刊登了18篇、近6万字的“乡村奋斗者”系列报道,通过党报视角反映乡村振兴战略下桂林农村的发展变化。这种以小见大,小切口反映时代重大议题的报道,受到众多读者的肯定和好评,并得到国家级、省市级媒体的关注、转载。持续的深度报道,为桂林市的乡村振兴典型人物、先锋人物做了有效推介,并以此给桂林的乡村振兴工作带来极大的肯定和鼓舞。我想,这就是记者立足当下、思考当下、记录时代的最好体现。


当记者是辛苦的。当农业报道类的记者,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也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辛苦。不过,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快乐、充实和温暖。在一次次的采访道路上,我看到了春天第一批绽放枝头的桃花,夏天第一批丰收的早稻,还感受到了秋天瓜果飘香的幸福,以及冬天那一片片“不闲”的冬闲田里“种满”的期待……


近年来,桂林在奋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征程中不断探索、前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桂林人都有着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也将与桂林实现更多宏伟目标的征程,紧密相连。而我作为一名深耕农业报道的记者,将继续努力,让脚下泥土变为笔尖芬芳,为桂林、为家乡,为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努力讲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好故事。


《桂林日报》文化专题部记者周文琼:

落笔处让人心有所动

桂林这座城市有源源不断的故事可讲,讲深厚的历史文化,讲甲天下的山水,讲万家灯火下普通人安身立命、追逐梦想……这些故事被听见被传播,城市形如象便越发鲜明,城市魅力更持久。也正因如此,记者的脚步不能停,思考不能停,山水间的故事得如漓江水一般日日夜夜川流不息。


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年来,桂林市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风范、广西特色、桂林经典”的总体思路,推动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取得突破性进展。


讲好桂林的历史文化故事。这一年桂林日报文化专题部策划了“桂林抗战文化城名人录”“中国抗日航空英烈中的桂林人”等系列报道。穿越时空,如何让散落在历史中的人、物与现在的人们同频共振?记者通过讲述在桂林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以他们在桂林城里的故事,带着读者穿越历史风云,在历史的切片中呈现桂林底蕴。


讲好桂林的山水故事。山水是桂林永恒不变的城市名片,旅游人气爆棚,在这背后是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保护绿水青山的生动践行,是积淀在山水中的特色民俗文化向世界发出的邀请……作为记者不只要写面上的风光,更要讲述背后的故事。


“桂林经典”系列报道中,写龙胜梯田,不只是它千层天梯上云端的美,还展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历史长河中顶天立地的奋斗,惊天动地的创造;写世界丹霞桂林八角寨,不只是丹霞绝美的峰峦,还有桂林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探索建设国内地质景区升级版的实践;记录桂林一个个“网红”景点的火爆,还要呈现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的机遇与挑战……


令人眼前一亮、心有所动,让更多人记住一处景、爱上一座城。或许这便是一名记者记录山水时想要实现的一个小目标。


讲好这片山水中普通人的故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记者自始至终都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用镜头去拍摄,用笔去记录,用心去感受,忠实地报道事实、记录历史。因此,普通人都成为记者笔下的主角。《从残疾少年到公益人员和人大代表,永不言弃》讲述叠彩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的故事;《董相材:用“孤独的心”感受生活的爱》讲述一名特殊儿童在爱的滋养下焕发别样光彩的故事……如果说节日值得被纪念,那应当是在内心再一次铭记,讲好普通人的故事,做有责任、有温度的报道。


《桂林日报》经济县区新闻部副主任徐莹波:

记录伟大的时代 讲好“直抵人心”的故事

2024年渐入尾声,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记者节。回望前10个月的工作,似乎有些收获,也有不少遗憾。


以笔为媒,以镜头为窗。这一年,我走进了一家又一家工厂,亲眼见证了一批批代表桂林“创意”与“智慧”的产品面世,记录了桂林工业振兴史上部分精彩瞬间。走进了一个又一个火热的项目建设现场,用脚步丈量着城市,亲身感受到世界级旅游城市正由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洪涝灾害期间,还走进了部分受灾的社区、景区、企业、医院,聚焦了众多志愿者的坚守与担当,用心体会了桂林人不畏艰难、不惧挑战,勇于抗争自然灾害的精神力量。这或许是收获。


这一年,我完成了数百篇报道,“故事”讲了蛮多,但“直抵人心”的“好故事”却是极少。自己略微满意的大概只有一篇较为特殊的报道《生前救治无数患者 逝后无偿捐献遗体——桂林爱尔眼科医院院长杨帆将一切献给了中国医学事业》。这篇报道讲述的是优秀医生杨帆在生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帮助大量患者恢复健康,身后无偿捐献遗体成为大体老师的故事。杨帆的感人事迹形成报道后,在《桂林日报》及公众号刊发时呈现了较好的效果,取得了较高的阅读量,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除此之外,我没有写作出第二篇也许能够“直抵人心”的报道。这大概是今年最大的遗憾。


从业21年,我一直奋战在新闻采访第一线,颇为自豪。但长年累月的熬更守夜、超负荷工作,也让身体疲态尽显,脑力、体力双双下降。因此,对于那些并非自己心中“好题材”的报道,多了几分敷衍。


敷衍,决不能成为一名合格记者的工作态度。


记者是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守望者。深入生活、扎根群众,是记者的基本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讲出人人“心中有”却又“口中无”的“好故事”,更应是我们的追求。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已经成立,一个集新闻宣传、党务政务、民生服务等功能和服务为一体的全新媒体平台呼之欲出,桂林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正迈出铿锵有力的步伐。


作为融媒体中心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我亦面临着从报人到融媒人的角色转换——除了写文章、拍摄照片的传统技能外,或许还得重新学习掌握视频的拍摄、剪辑等技能。于我而言,在跨过“不惑”走向“知天命”的日子里,也是新的重大挑战。


记者工作的方式或许会变,但不变的应该是那份责任与坚守。


时代脉搏始终是新闻血液流动的方向。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里,在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新征程中,作为桂林新闻人,我将继续努力做到胸中有党、眼中有光、脚下有泥、心中有梦,用融媒体的视角,深入挖掘时代现场的故事,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上把故事讲好,传播人民心声,传递深情温暖。


《桂林日报》时政新闻部记者张婷婷:

与城市共生长 同百姓心连心

如何深入了解一座城市?我的感悟是走近它、见证它、记录它、参与它。


阔别家乡桂林十几年后,2023年,我再次回到这片亲切的土地,回到新闻记者岗位。工作中,我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记下一些“有料、有用、有爱、有趣”的故事,在不经意间收获了不少“人生第一次”,个人的从业经历就这样神奇地嵌入新闻的脉络。


在与园艺人梁琼方交流时,我看到一位年轻的女白领,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变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新农人,打造出高颜值的梦想花园,令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记录下农文旅融合发展为年轻人带来的无限可能,无数个像梁琼方一样的追梦人拓荒造园,桂林逐步形成了“县县有花赏,月月有花看”的赏花旅游新格局。


在与旅游从业者李巍、关志远、陈伟对话时,我看到无论是从事导游工作,还是旅游系列产品开发,大家都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用心呵护游客的“诗和远方”,桂林旅游不断玩出新花样;记录下旅游从业者当好桂林山水的“民间外交官”,推动桂林旅游业快速发展,桂林山水因他们更幸福的故事。


在与游船船长陈远辉聊天时,我追随他的思绪回到从前,从铁皮船到钢制船,再到软包豪华轮、星级游船,感受他节节攀升的幸福感,仿佛看到桂林旅游提档升级的发展轨迹;听他如数家珍地说起工作中的趣事,津津乐道一批批游客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仿佛听到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前进的号角。


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桂林的重大使命。一年来,《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正式批复实施,自治区印发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三张清单”等事项,令全市上下欢欣鼓舞。这是桂林人追梦奋斗的回响,更是笃定前行的号角。


重大主题的时政报道,也要努力挖掘人情味。我和同事们联系职能部门、寻找新闻线索、挖掘新闻内涵,将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发展成效、改革举措与群众关心关注的话题进行结合转换,以“小切口”讲好“大主题”,临摹好桂林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向着世界级旅游城市进击的奋斗历程。而我们的奋斗就是将挖掘到的鲜活素材,化作一篇篇鼓舞人心的新闻报道,传递希望与温暖。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伟大实践,每天都有新故事,每天都有新进展。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用镜头和笔端记录好、宣传好、传播好这些鲜活的、感人的奋斗故事,将人间真情和城市进步展现给大众,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忙碌的身影是最美的风景,平凡的坚守是无声的誓言。作为桂林新闻人,展望未来,无限期待,我将与城市共生长,同百姓心连心,努力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讲好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的故事。


《桂林日报》时政新闻部记者唐健扬:

何其有幸能与家乡发展同频共振

挂上记者的头衔,与桂林的“city walk”便成了我职业生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一次漫步在桂林的街头巷尾,我都能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独有的韵味与活力。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第一站便来到桂林,赋予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历史使命。自此,漓江两岸浪潮翻涌,全市上下勇毅前行,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踏出春天的回响,驶入不可逆的发展轨道。这份使命让我心中的激情与责任感油然而生。


作为一名时政新闻记者,我经常打趣地说,千万不要以为跑会议新闻是一个轻松活儿,事实上这才是既耗精力又担责任的“重头戏”。尤其是重大会议前写综述稿件的时候,烧心、烧脑、烧体力。去年9月,《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正式获国务院批复,各类综合报道任务接踵而来,短短2000字的稿件涉及部门繁多,资料繁杂,从联系单位部门到落实采访对象,再到提取鲜活素材……两天时间收获到的满满信息,再化作鼓舞人心的报道,点亮了大家对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的美好憧憬,至今回味起来仍心潮澎湃。


在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进程中,漓江的保护与治理是关键一环。三年来,我多次跟随相关部门沿江而上。在漓江畔,我看到了白鹭不时在江面嬉戏盘旋,摸到了宾格石笼网生态护岸的修护原则,听到了纯电动力游览排筏行驶中江水流淌的声音。同时,也见证了漓江水质逐年提升、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的喜人成果。这是桂林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记者向世界展示桂林美丽山水的有力证明。


城市的故事要让人民来讲,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成效好不好,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最有发言权。如今,穿梭行走在桂林新老城区,城市路网“内外兼修”、重点工程“热气腾腾”、城市品质“提档升级”……让人感受到的是老城“老”得有特色、新城“新”得有气象。


又是一年记者节。翻开抽屉三十多块各类活动的采访证件,清晰记录着这三年来桂林的大小事件和变迁。透过它们,仿佛能听到市委、市政府一次次掷地有声的决策部署,能看到每一张城市发展蓝图的绘就,能见证全市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推动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的信心和决心。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的职业生涯能够与家乡的发展同频共振,何其有幸,更感自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将继续用手中的镜头记录桂林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亮丽风采,用手中的笔记录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无穷魅力。


《桂林日报》经济县区新闻部记者刘菁:

希望读者能透过我的镜头和文字,

感受到桂林的绿色、温暖和甜蜜

桂林以“山水甲天下”而著称,近年来更是向着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目标迈进。作为《桂林日报》县区新闻部的一名记者,我有幸深入桂林各个县区,用脚步丈量县区的广阔,挖掘那些鲜为人知又动人心弦的故事,透过我的镜头和文字,为这座美丽的城市讲出更多好故事。


桂林不仅仅是一座山水城市,更是一座充满故事与情感的城市。每一个县区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品味。


桂林的县区是绿色的,这片绿色是大自然最真挚的馈赠。走进乡村,山峦起伏,绿树成荫,仿佛每一寸土地都被赋予了生命的活力。春天,万物复苏,绿意盎然;夏天,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秋天,层林尽染,五彩斑斓中依然透着那股子绿意;冬天虽冷,但那些常青的树木依然挺立,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绿色。这绿色不仅美化了环境,滋养了人们的心灵,更是让农户们靠着这抹绿色,鼓起了“钱袋子”,真正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让每一个来到桂林的人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与和谐。


桂林的县区是有温度的,这种温度源于乡亲们的热情与淳朴。在这里,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那种浓浓的人情味。乡亲们用他们的笑容、话语和行动,传递着温暖与关怀。他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让每一个游客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这种温度还体现在县区的发展上,通过改善民生、推动经济,让乡亲们在发展中共享成果,不断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许许多多的人盖起了新房,买了新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桂林的县区是甜蜜的,这份甜蜜源自这片土地上丰富的水果种植。在桂林,四季都有水果的香甜弥漫在空气中,仿佛大自然特意为这里洒下了甜蜜的魔法。临近春节,草莓在田间地头成熟,红彤彤的果实如同颗颗宝石,让人忍不住想要品尝那份鲜嫩的甜蜜;夏季,缀满枝头的葡萄,金黄的夏橙,让人听到名字就流口水的三华李、大水李,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秋天,柿子和柚子的成熟,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口味和享受,更为县区旅游添上了一抹丰收的色彩;冬天,最出名的还要属砂糖橘,它的成熟和收获为寒冷的季节增添了一份温暖的甜蜜。桂林的县区,一年四季都在用水果的甜蜜,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富饶与美好。


作为扎根一线的记者,我深知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我要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美好的瞬间,用文字讲述在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的“乡村奋斗者”的故事,透过我的镜头和文字,让更多的人了解桂林、走进桂林、爱上桂林。


END

来源丨桂林日报

值班编辑丨胡逢超

责任编辑丨王晓莉

值班编委丨黄凌艳

桂林日报出品





桂林日报
桂林日报社主办的官方全媒体发布平台,实时发布桂林党务政务权威信息及其它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