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溯源:中国考古博物馆文物上新系列报道(9)——上山文化

学术   2024-10-12 19:31   北京  

来源:“中国考古博物馆订阅号”微信公众号


一、上山遗址与上山文化


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200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浦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工作中发现,随后进行了第一次发掘。2004~2006年,遗址又进行了第二、三次发掘。以上山遗址下层遗存为代表命名了“上山文化”。迄今共发现上山文化遗址共21处,主要分布在钱塘江及支流的上游地区,灵江上游也有发现,主要遗址包括:浦江上山、嵊州小黄山、永康长城里、义乌桥头、仙居下汤遗址等。上山文化的年代为距今11000~8600年,展示了中国钱塘江及附近区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遗存内涵。


二、上山文化的器物特征


上山文化器物主要包括石器和陶器。诸遗址有机质保存不佳,仅发现极少量的骨质遗物。


上山文化石器原料主要采自遗址附近河滩中的鹅卵石。打制石器包括了石片石器和砾石石器两大类,主要器型有穿孔石器、砍砸器、尖状器、磨石、石锤等。磨盘、磨棒数量丰富,是上山文化特色的石器品种。磨制石器数量不多,主要为石锛、石斧及其残件,另有石凿以及砺石。



陶器是上山文化最具特色的器种。按陶质可分为夹炭陶、泥质陶和夹细砂陶,其中夹炭陶的数量最多,夹炭陶中有意识地羼合了大量的稻谷壳、稻穗末,是最具上山文化特色的陶系,贯穿始终。上山文化早中期陶器的表面,多数呈现红衣装饰,晚期出现少量的黑褐色陶。以红衣和白衣工艺为基础,上山文化诞生出中国、东亚乃至世界最早的彩陶。



三、上山文化定居生活和稻作起源的重要发现


1、定居聚落证据


上山文化诸遗址普遍出现了初具规模的定居聚落。上山文化早期出现排柱式房基和沟槽式房基,中期有规律的房址开始出现,中晚期还出现了环壕聚落,证明了农业定居社会对土地拥有意识的出现。这是人类定居生活出现的最早例证之一。桥头遗址还发现有环壕—中心台地遗迹,其性质可能为举行仪式性活动的专门区域。生活区和仪式活动区域分离的村落布局,是早期稻作村落社会结构形态复杂化的重要证据。


2、稻作起源证据


上山文化诸遗址中普遍发现有栽培稻遗存。上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夹炭陶器中,羼合有大量的稻壳和稻叶。通过小穗轴形态、植物硅酸体等鉴定表明,上山文化的稻谷已经过了驯化。同时,水稻的收割和脱粒工具也有大量发现。石器上的植硅石残留物和微痕分析表明,石片石器多用于水稻的收割,而石磨盘、石磨棒主要用于碾磨脱壳。上山文化夹炭陶中的稻壳羼合料实际是一种砻糠,表明稻米的食用在上山文化早期开始成为普遍现象。义乌桥头遗址多件陶器中还发现有米酒残迹,证明上山文化晚期稻米的食用方式更具多样化倾向。


栽培、收割、碾磨、食用的一系列证据构成了上山文化的稻作文化证据链,证明上山文化已经具备稻作文化的基本特征。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炭化稻


四、上山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价值


以上山遗址为核心的上山文化遗址群,发现了一万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和大量彩陶等文化遗存,以及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较为完整的考古学证据链。上山文化遗址群是东亚地区人类实现农业定居的最早考古学实证,是探讨稻作农业起源和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文明化进程的重要资料。



参考文献:

蒋乐平:《浙江浦江县上山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7年第9期。

蒋乐平:《钱塘江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及文化谱系研究》,《东南文化》2013年第6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江上山》,文物出版社, 2016年。

王巍:《万年上山文化,奠定文明基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年第6期。

蒋乐平,林舟,仲召兵:《上山文化——稻作农业起源的万年样本》,《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年6期

蒋乐平:《彩陶的起源与传播——从浙江地区的发现说起》,《中原文物2023年第1期。

蒋乐平:《简论上山文化与上山文化遗址群》,《考古学研究2023年第1期。

蒋乐平著:《上山——中华文明的万年奠基》,东方出版中心,2024年。


编辑:拾 壹
校审:初 言

中国历史研究院官方订阅号
历史中国微信订阅号

中国历史研究院
中国历史研究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