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羊凌跃
肖灶彬是高原铁路项目部
一工区的生产副经理
每当同事们谈起他
“雷厉风行”总是绕不开的关键词
我被分配到项目部的第二天便注意到了他
这天一早刚点完名,当其他人都在往办公室方向走的时候,唯独有一个人“逆行”,急匆匆地向施工现场奔去,这个人便是肖经理。我暗自嘀咕:“现场生产工作这么忙吗?连气都没喘一下、水都没喝一口就去现场了?”
我心中的疑惑在中午得到了解答。
“曾工,中午给肖经理和现场的几个技术员送5份饭。”生产调度老徐在电话里跟我说。我爽快地答应了,毕竟来了这么久,还没有实实在在地目睹过这座“在建世界第一高桥”的施工现场。想到这儿,我心中不免一阵兴奋。
然而,在高原上行动远比我预想中要累很多,自以为年轻、体力不错的我,爬完便道走到施工工点时,已经是筋疲力尽。此时,远处的肖经理看到我站在坡顶气喘吁吁的样子,连忙快步走来给我搭了把手。他急匆匆地从我手上接过饭菜,先把饭菜一个个送到现场每位技术员的手上,然后才找了处空旷安全的场地坐下。
▲肖灶彬在施工现场
肖经理快速摘下安全帽和口罩,只见他黢黑脸颊两侧上帽带的位置已经被晒成了黑白相间的“斑马线”,由于灰尘太大,他那被尘土染黄的浅蓝色口罩的内侧竟也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黄土。
我从肖经理口中得知,这天是第8级边坡框架梁第一次浇筑混凝土的日子,混凝土浇筑一切顺利,从早上8点半开始,一共60立方,目前只剩一半多没有浇筑了。“20多立方混凝土,浇筑了近4个小时,这也能称得上是‘一切顺利吗’?”我表示惊讶。他嘴里含着一大口饭说道:“相比项目早期的艰苦条件,现在的情况已经好多咯。”
见我对前期的事情颇感兴趣,肖经理不禁向我回忆起2021年冬天他们初到怒江峡谷的日子——
肖经理说,尽管对高原项目部的环境之恶劣早有心理准备,但当他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见到这荒无人烟的情景时,心里还是不免打了个寒战。项目部前期勘察临建场地的人员被集中安排住在了距现在这个项目部一江之隔的吉巴村村委会院中。当时,第一批到怒江桥项目部的一行10余人挤在一间不到30平米的房间中,过着没水、没电、没网的“三无”生活。
没有水,肖经理就自己带着水桶和扁担,徒步3公里,到山上的水沟里打水,保障饮用水和厨房日常用水的需求。由于给项目部供电的小柴油发电机负担不起取暖设备,加之冬季的高原天寒地冻,2022年元旦期间,项目部几乎所有人都患上了严重的流感。但肖经理为了能不耽误工作,扛着感冒硬是撑到了过年前。
肖经理是第一次来高原,他不知道在高原上得了流感,比起在内地平原要难治愈百倍。他回忆:“当时一回家就连着打了一个礼拜的针,连吃年夜饭前都在打针,那是我生命30年来得过的最严重的一次感冒。”
怒江桥项目地理位置偏僻,周边只有一个太阳能供电的电信网络基站,断网也是常有的事。2022年4月份,受强降雨影响,怒江两岸山体发生垮塌,出去唯一的路断了,同时跟着一起断的还有村里唯一的电信信号。那次断网持续了整整15天,肖经理的家人联系不上他,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报警备了案。
然而,比起生活上的糟糕条件,现场勘察工作或许是个更大的难题。临建勘察的地址在吉巴村江对面的外巴村,由于相邻标段正在修建通往一工区山上的便道,因此由吉巴村通往外巴村的道路常常受阻。于是,肖经理同两名测量员就每天带着干粮和水,晨曦未露而出,到现场勘察临建场地情况,披星戴月而归,熬夜编写临建施组方案。
接踵而至的是临建的正式施工。由于白天山上正在进行便道施工,在怒江峡谷两岸的道路行车如履薄冰,道路靠山体一侧随时有可能发生垮塌,临建施工所需材料的进场大大受阻。工期刻不容缓,肖经理只得冒着风险,深夜带着装载机和挖掘机到材料进场的道路上清路保通,确保所有临建材料能够顺利进场。
深夜的怒江峡谷仿佛是一张被撕开的巨大幕布,其裂痕下的晦暗诡谲莫测。寒风低吟,凄冷刺骨,伴随着阵阵巨石从崖壁滚落的低吼,像是要将渺小的人们吞没一般。
肖经理一只手拿着强光电筒,照着崖壁上的落石情况,另一只手拿着对讲机,指挥装载机和挖机配合清路,并随时通报安全状况。他说:“不到一个小时,手就没有知觉了,手指被冻得像一根根冰棍,连握拳都困难,太冷了,手套根本不管用。”
五万余平米的局指挥部驻地、一工区驻地、试验室驻地、拌和站场地的临建建设任务,从现场勘察,到设计方案编制,从保通材料进场,到现场施工对接水电、钢结构、板房等各个施工队伍,这些硬骨头他们终于一个个啃下来了。
听肖经理讲完,还没等我表达几句钦佩的话,他就麻溜地把不剩一粒米的塑料餐盒装进垃圾袋,随后“唰”地一下站起来,一边拍着屁股上的灰,一边快步走向框架梁的浇筑部位。
此时,一只岩羊突然进入我的视线,它身姿矫健、脚下生风,像是锁定了某个目标,在这悬崖峭壁间纵跃前行,每一个步伐都坚实有力,似要踏破大地的阻碍;每一次跳跃都虎虎生风,誓要与稀薄的空气抗衡,像这里的每一位大桥人。
-End-
监制:张 浩
审核:祝希娟
编辑:魏 泉
供稿:曾 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