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6日下午,中国社会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移民与社会发展分论坛(No.1)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学会移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河海大学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陈绍军教授、任远教授、黎洁教授、朱秀杰副教授为本论坛负责人。论坛主要由三个单元:开幕式与两个主题报告构成,共有近30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汇报发言与评议交流,近百人次到会参与。
会议第一单元,中国社会学会移民社会学专委会主任陈绍军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陈教授总结移民与社会发展论坛的发展历程,已连续举办16年,产出了诸多丰硕的成果,真正助力移民研究及社会发展。目前移民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通过良好学术平台的搭建促进诸多专家学者展开交流,不断丰富移民学术研究成果,解决移民的实际问题与切实需要,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
第二单元是以工程移民与易地扶贫搬迁等为主题的学术汇报。由中国社会学会移民社会学专委会主任、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陈绍军教授主持,共有十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分享。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移民工作办公室廖磊琼探讨了社会变革中金沙江下游移民安置方式演进与创新,系统梳理了四站移民安置方式演进与逻辑,并总结金沙江下游水库移民安置方式顺应时代潮流的三大创新,为下步水库移民安置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金蓝青探讨了生态移民区的社会基础变迁,通过考察案例中移民村落的生成与维持,以及在此过程中村落社会基础的转换与重塑,来探讨一种局部与总体整合视野下的地域发展的具体类型。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社会学博士生谭畅探讨了政策性移民的生计选择与扎根策略,以广东西苑三峡移民为例,从国家政策和社会关系网络两方面分析政策性移民群体在迁入地的生计选择决策。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孙海兵主要探索后期扶持是否可以提升水库移民可持续生计的问题。主要基于广西岩滩水电站少数民族移民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组合赋权法、 TOPSIS 模型对移民户可持续生计进行量化,并从移民户整体和三种类型出发,运用方差分析探讨后期帮扶效果。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封峰主要探讨生态移民自雇就业,缓解搬迁后的就业问题。使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496个生态移民家庭的问卷调查数据,使用 Probit 模型分析了金融素养、经济调节、社会因素等因素对农户自雇就业意愿和自雇就业行为的影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生赵小超探讨地域再生视角下大型易地搬迁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逻辑及反思,构建“主体-空间-要素-制度”四维一体分析框架,考察安置区当前实践样态。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石德生以世俗化与去世俗化的双重逻辑视角切入三江源移民宗教信仰与行为发展研究,通过三江源移民的宗教认知、行为、动机的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研究讨论了其宗教信仰与行为状况、发展逻辑。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张自尧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移民户的调研与观察,从地理环境空间失衡、心理空间失衡和生计空间失衡等方面研究了空间失衡问题及其具体表象。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博士生王新雨对西巴尔干人才流失困境进行了详细解读,用扎实的田野描述了西巴尔干人才流失的现状、成因与举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朱古月以主体性双性移失视角切入,沿着社区治理结构塑造移民主体性进而影响公共建设的路径,对比分析星村不同时期移民群体的主体性,探讨易地搬迁社区公共建设中的治理结构变迁。
本单元十位发言人结束汇报后,西安交通大学黎洁教授、三峡大学赵旭教授为本专题的每篇论文进行了深入的评议,并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
第三单元是以人口流动、国际移民等为主题的学术汇报。由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石德生教授主持,共有九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分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丁上真基于Kano模型,调查分析城市新移民家庭老年人群体对陪诊服务的需求属性,对不同层次需求进行分类和排序,为解决陪诊服务供需不平衡问题提供参考。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何志扬研究匹配中国家庭跟踪调查(CFPS)2018年和2020年数据,选取二元 Probit 模型和 OLS 模型,研究外出务工经历是否能提升农村青年女性创业概率和创业绩效,并分析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浙江大学博士后王帅探讨了父母外出务工对城市留守儿童心理福祉的影响,并分析了学校支持在促进儿童抗逆力发展中的潜在机制。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生郑思雨分享了长江不同水域的退捕渔民生计韧性差异及扶持政策组合优化,促进渔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浙江大学博士后、哈尔滨工程大学准聘副教授刘文博从迁入户口是否会影响对本地身份的问题切入,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21数据,运用多种因果推断方法考察了户口迁移对身份认同的因果效应。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硕士研究生张烨铖分别选取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三个国家作为案例,并通过回溯和比较三国应对国籍政策的生成与演变后认为,国家利益是东盟国家修改国籍政策时的核心考量。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生顾迎巧围绕瑞丽市工业园区缅籍劳工的本土治理经验,基于整体性治理视角与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探究从中央、地方到基层不同治理主体的路径选择与关系互动。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丁杰利用“石榴籽”妙喻,构建“石榴籽”理论及其分析框架,深刻分析互嵌式社区建设的理论逻辑、国际模式和中国的实践路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梦园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针对性调查数据,在政府支持和社区支持的双重视角下,探究二者对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本单元九位发言人结束汇报后,浙江大学刘珍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赵晔琴教授为本专题的每篇发言论文进行了深入评议,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并给出了未来拓展的研究建议。
发言与评议结束后,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移民社会学专委会前主任施国庆教授对本次论坛送上了寄语。首先,施教授感谢了与会学者的支持,尤其对年轻的青年学者与学生表示鼓励和赞美,期待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能够加入移民研究的队伍中来,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移民研究”做出贡献;其次,施教授介绍了移民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并为移民社会学的拓展与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研究展望,包括国际迁移、气候变化、新能源发展、移民社会工作等移民相关学科、研究领域的拓展。
最后,论坛负责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朱秀杰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朱老师认为这是一场学术的盛宴,激起了思想的火花。每位发言人都带来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与会嘉宾围绕移民与社会发展的各个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深入思考。期待明年再会!本次论坛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跳转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