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锂电出海:“第五大发明”推动全球新繁荣

科技   2025-01-03 20:15   广东  

这种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也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全球能源向零碳转型的关键阶段,中国锂电企业正以空前深度嵌入产业变革。

过去十年,中国锂电行业从材料到整车构建起完整产业链,形成了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占据逾60%的份额。这一优势不仅确立了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核心地位,更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锂电行业领军企业开始探索更具开放性的全球化战略。

作为新能源行业企业家代表,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在“2024央视财经跨年演讲”中指出,"新能源技术是中国第五大发明,'出海'是为了与世界分享希望与繁荣。"
他将新能源技术比作中国历史上造纸术、印刷术等推动文明进步的科技传播,强调其超越经济驱动的全球责任。远景科技集团旗下远景动力(AESC)是业内最为国际化的电池企业,目前在中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及西班牙设有13大制造基地。
这种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也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如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零碳新基建”不能有洼地、有孤岛,而应是一种开放共创的全球化生态。”他强调,气候变化需要各国在政策、技术、产业和市场上的深度协同,通过技术共享实现绿色稳定的未来。

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则提出,强调技术服务建立需双向通道,避免传统全球化模式对当地市场和就业的挤压,实现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以“开放与共享”为核心价值观,中国头部锂电企业通过技术授权、合资建厂等模式,正在推动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合作模式走向技术共享与生态共建。

在欧洲市场,这一理念的实践尤为显著。

面对电动化转型的诸多瓶颈,2024年成为关键分水岭。补贴退坡、车企电气化步伐放缓、本土电池产业受挫等一系列挑战,令市场增长停滞,部分电池产能被迫搁置。

此背景下,欧洲开始转向“引进来”和“技术共享”的双重策略。这一转向与中国锂电企业通过技术授权、合资建厂赋能全球能源转型的战略形成天然契合。

中欧之间关于锂电技术合作的共同诉求,正在重塑全球新能源产业格局。展望2025年,中国锂电企业将在推动全球新能源发展中扮演更重要角色,而中欧协作将成为这一年最重要的观察窗口。


欧洲电动化困局:

从排斥到共建的

战略转向

作为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前沿阵地,欧洲在新能源转型中面临巨大压力。2024年成为关键转折点,补贴退坡、市场疲软和本土产业挫折的叠加效应使欧洲电动化进程举步维艰。
补贴政策的提前退出成为引发连锁反应的关键节点:多个主要成员国相继削减或终止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购置补贴。在此背景下,市场数据显示,欧盟纯电动汽车市场渗透率持续下滑,目前已跌破14%的水平。

更深层的困境源于供需两端的结构性失衡。

一方面,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超过六成的充电桩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大部分地区的充电网络仍显薄弱。另一方面,在补贴退坡后,欧洲品牌电动车的高价劣势被进一步放大,同级别车型相比传统燃油车的价格溢价难以获得市场认可。

市场疲软直接影响整个产业链的信心。

欧洲主流车企纷纷调整电动化进程:有车企将2030年电动化目标从100%下调至50%,部分企业则采取双轨策略,在发展电动车的同时继续保持燃油车型的投入。与此同时,具有价格优势的中国新能源品牌快速渗透欧洲市场,其市场份额在近四年间增长了近20倍。

这一市场格局变化促使欧盟采取防御性措施,于2024年10月宣布对中国电动车最高征收35%的反补贴税。

然而,贸易保护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2024年底欧洲本土最大电池企业Northvolt的破产申请,成为策略转向的关键节点。这家被寄予厚望的企业在良品率、原材料供应、融资成本等核心竞争要素上的短板,揭示出依靠市场保护难以实现欧洲产业升级的现实困境。

更具挑战的是,欧盟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提出了严格的环境标准。

汽车方面,欧洲车企需在2025年将旗下乘用车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93.6克/公里,到2035年更要实现零排放。若未达标,车企将面临每超出1克、每辆车95欧元的处罚。
数据显示,目前仅特斯拉和吉利集团的排放量低于2025年目标值。多数欧洲传统车企与目标值差距显著,部分车企甚至需通过购买碳积分组建"排放池"以达标。这种严格的考核机制实际上倒逼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

电池方面,欧盟新电池法案要求,2026年起将实施碳足迹等级标签制度,2028年起将禁止高碳足迹产品进入市场。以上规定均进一步推高了产业转型的门槛。而目前欧洲缺乏完整的电池材料供应链,高度依赖进口将影响其实现低碳生产的目标。

多重压力下,欧洲开始重新思考电动化转型路径。

分析指出,构建本土竞争力需要更开放的思维:通过引入成熟技术和生产工艺,加速本土锂电产业链的成长。贸易和投资政策也应进行相应修改,在保持2035年电动化目标确定性的同时,为技术合作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这种思路转变反映出更务实的发展策略:单靠保护性政策难以弥补技术积累的代差,开放合作才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随着这一共识的形成,欧洲电动化转型正从"单打独斗"走向更具包容性的发展模式。

欧洲的转型之困,凸显了其对外部合作的迫切需求。而中国锂电企业,正以实际行动回应着这份需求。


中国锂电企业响应

“技术共享”新范式

中国锂电企业与"技术共享"的新范式,正是在欧洲市场转型困境下应运而生。这一范式不仅输出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重构了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合作模式。

远景张雷将新能源技术比作中国历史上的造纸术、印刷术等推动文明进步的科技传播,强调中国新能源技术"出海"的目标在于与世界分享希望与繁荣。这一观点体现出对技术普惠价值的深刻认知:通过成熟锂电技术推动能源转型,实现能源平权。

中国锂电企业的"技术共享"理念并非空洞口号,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切实推动欧洲能源转型。

远景动力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

2024年7月,远景动力位于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的电池超级工厂举行开工仪式,西班牙首相佩德罗·桑切斯到场见证。该工厂2026年投产后将成为欧洲首个磷酸铁锂电池超级工厂,将依托欧洲大陆首个零碳产业园建设,打造零碳电池产品。
这一项目将远景首创的零碳产业园模式复制到欧洲,为当地提供完整的绿色工业体系解决方案。远景还计划未来十年内在全球建设100个零碳产业园,每年实现减碳10亿吨,为全球能源转型树立标杆。

此外,在英国桑德兰、法国杜埃,远景动力正在推进建设锂电池超级工厂,不仅吸纳数千名传统燃油车行业员工,实现产业转型的平稳过渡,更通过高性价比产品助力欧洲电动车降本。

远景动力法国杜埃电池超级工厂

远景动力前身是日产旗下电池公司AESC,是全球首家大规模量产动力电池的企业,至今已有超14年的国际化交付经验。过去一年里,远景动力全球化进展迅速,其日本茨城超级工厂实现投产,西班牙超级工厂开建,9大海外制造基地中已有4个投运,5个在建。

在产教融合方面,亿纬锂能展现出独特视角。在匈牙利为宝马汽车建设大圆柱电池工厂的同时,企业与德布勒森大学建立全方位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将进一步延伸至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领域,并计划于2027年第三季度建立实践基地,构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生态。

合资模式则体现出更深层的战略协同。2024年,宁德时代进一步推广其LRS(许可-资源-服务)模式,与Stellantis在西班牙共同投资建设磷酸铁锂电池工厂。双方各持股50%,规划年产能达50GWh,并将按照完全碳中和标准设计。

同样,国轩高科选择与斯洛伐克本土企业Ino Bat合作,通过80%与20%的股权结构,在保持控制权的同时实现本地化融合。这些合资布局为深化技术共享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综上来看,中国锂电企业的技术共享实践已经呈现出三个关键特征:

首先,从产品输出转变至技术共享、合资建厂、生态共建等多元化方式,正在推动欧洲本土产业链成长。

其次,注重本土化发展。通过吸收当地人才、对接本土供应链、支持教育科研,实现与区域产业体系的深度融合。这种模式既创造就业,又促进技术积累,推动欧洲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低碳生产工艺与产品创新相结合,助力欧洲实现环保与发展的平衡。


展望2025共赢的

全球新能源蓝图

全球电动化转型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但中国锂电企业以成熟经验深度参与,为这一过程注入了新的动力。通过技术共享、合资建厂,中国企业不仅帮助欧洲克服了供应链瓶颈,也为全球新能源转型树立了合作典范。

2025年,将是新能源产业的重要节点。欧洲碳排放考核将进入新的阶段,而全球市场的技术协同与产业合作也将更加紧密。中国锂电企业以开放与共享为基础的全球化探索,将继续书写新能源产业的未来篇章。
声明:本文章属高工锂电原创(微信号:weixin-gg-lb),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请联系(微信号:zhaochong1213)获得授权。
往期精彩

■ 扩产退潮、产线优化爆发,锂电材料设备乘势“谋变”

■ GGII:2024年锂电池投资扩产“三大转变”

■ 高工锂电2025新年献词:知常明变 坚韧向新


高工锂电
高工咨询旗下专注锂电池产业链的产业研究、信息咨询、会议活动和资本整合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