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让“金角银边”推动弥合城市

民生   2024-11-23 20:20   北京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北京上千处桥下空间的使用情况越来越受到关注。截至2023年底,北京历时三年完成桥下空间的环境清理整治。但今年以来,绝大多数桥下空间仍然利用单一,还存在桥下停车场不对社会开放、利用率低、居民用于休闲活动的场所缺乏维护养护等问题。北京桥下空间距离成为城市的“金角银边”,还有很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和治理。

东三环桥下被圈起的“内部”停车场/记者拍摄

桥下部分车位不开放,慢行系统不连贯
中午时段,通惠河北路北侧辅路很多人在便道遛弯儿。相比之下,景色环境更惬意的通惠河边却没什么人。市民感叹,对行人而言,从通惠河北岸想要去往河边,桥下都是机动车道和停车场,几乎1公里内只有一处过街通道,并且还需要走一段非机动车道。特别是这边居住的人,都希望能走过去河边。
通惠河北路南侧行人需要走非机动车道去往河边或过河/记者拍摄
通惠河北岸鲜少有人/记者拍摄
通惠河北路桥下用围挡围起来存放道路养护设施/记者拍摄
通惠河北路连接东二环、东三环、东四环,桥下大范围用于停车场,分段由多个停车公司分别收费管理。从永安里中街去往建华南路的路段,约300米左右用于存放道路养护设施,长期围挡封住桥下空间。紧邻的一处掉头口没有任何提示标志,对东向西行驶的机动车而言,主路突然出现的掉头车辆可谓是“鬼探头”,非常危险。
对于需要掉头的车辆来说,经常得等甚至2、3分钟,看远处没有来车了,才敢掉头。而由于桥南侧西向东方向的非机动车道不连贯,导致很多非机动车要么在北侧逆行,要么从这里掉头走机动车道,都伴随着很大的隐患。
市民普遍认为,通惠河北路本身路很窄,桥底下占用范围较大,影响视线,掉头不方便,车速快也会造成风险。
非机动车和行人穿行通惠河北路机动车掉头口/记者拍摄
桥下掉头口处有大范围围挡,影响视线/记者拍摄
开辟桥下停车场,是本市近年来桥下空间利用最常见的做法,但有的桥下停车位,社会车辆却不能停。例如,东三环双井桥下由多个停车管理公司分段管理。少部分区域对外开放使用,可以包月,算是惠民停车场。更大范围的空间给路侧单位用作内部停车场,下班后大片车位空出来。
东三环双井桥下大片“内部”停车场/记者拍摄
然而,这些内部停车场周边的餐饮业、商业街,甚至老旧小区,停车却是一位难求。“京粮大厦的内部停车场,不止一个人反映,停车真是一个大难题。”桥侧一个商铺的工作人员说。
内部停车场管理员提示车辆车场不对外开放/记者拍摄
单位员工横穿三环辅路去往双井桥下的内部停车场/记者拍摄
不仅如此,桥下停车场也没有完善的慢行系统。有的设置了行人通道和斑马线、信号灯,不过行人需要绕行几十米。个别单位员工直接穿行三环辅路。记者走访东三环、通惠河北路等不少桥下停车场发现,还有很多没有完善行人通道的停车场,驾驶人停车后都只能直接穿行机动车道。
停车场管理人员都表示,大家都是擦着边走,看着没车的时候直接过到路侧。
东三环双井桥下停车场出口慢行系统不完善/记者拍摄
通惠河北路桥下停车场出口慢行系统不完善/记者拍摄

部分桥下整治后“失管”
目前,北京个别桥下空间有了更好的利用,例如天宁寺桥下空间改造为综合运动场地,开辟了篮球场、儿童游乐区等,解决周边居民的活动需求。但这样的试点项目,还没有大范围推广。
多数桥下空间单一用于停车。部分桥下空间在清理整治后处于失管状态,例如,广渠门桥下,破旧的木板、凳子无序摆放;东三环部分高架桥下,长期圈起来不开放的停车场里满是落叶。
广渠门桥下/记者拍摄
东北三环三元西桥下/记者拍摄
西二环一处桥下长期停放落满灰尘的车辆/记者拍摄
还有一些利用较好的桥下空间,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例如立水西桥桥下公园,设施明显老旧荒废,居民说近几年逐渐无人管理,像是树木不下雨也没人浇水,枯死的多,路面有坑欠缺维修等情况,持续了大约有四五年了。
立水西桥下立水桥公园/记者拍摄
上午9点,一趟5号线列车呼啸驶过立水西桥。附近居民相约来到桥下的空地,让桥下热闹起来,节奏感十足的音乐响起,几十位居民整齐列队做着健身操。音乐声音虽大,与桥上每2、3分钟一趟疾驰而过的城铁列车的声音刚好相互抵消。提起桥下这块“宝地”,居民感叹,大家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基本上都是附近小区的,没有锻炼的场所。找到这儿,自己打扫打扫,也有五六年了。现在就是没休闲的椅子,没地儿坐,东西都挂在树上。
立水桥下电线脱落,居民自发打扫卫生、跳健身操/记者拍摄
又如高碑店的西店记忆,商业开发让铁道桥下的空间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点。但周边路网受到流量增大的影响,一个多方向的岔路口早晚高峰交通压力增大,区域交通流还需进一步统筹疏导。
在园区工作的市民李女士说,几百米远的那个桥下是个5岔口,车流集中在那一个点,应该是这个园区的保安会专门去引流,比如说哪个方向走一部分车流,然后停一下,再让对向的车走。“但是那个位置其实是挺危险的,已经有过两三次人和电动车碰,或者电动车和车碰,安全一定是首先要保障的。”李女士表示。
高碑店利用铁道桥下公共空间打造的西店记忆/记者拍摄
西店记忆附近另一个桥下的多岔路口/记者拍摄

利用桥下空间推动弥合城市
过去多年来,北京城市道路、公路、轨道交通兴建了大量桥梁,随之也形成了上千处桥下空间,有的大量被用作公交场站和环卫、交管等城市运行部门的保障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数桥下空间也成了城市的“灰色空间”。北京市有关专家从2016年开始调研关注桥下空间,2021年起,北京对桥下空间启动专项整治。历时三年,截至2023年底,全市700多处桥下空间基本完成清理整治。
期间,相关政策文件相继出炉。2022年11月,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印发《北京市城市道路桥下空间使用管理办法》,规范桥下空间使用行为,强化桥下空间使用安全,净化桥下空间使用环境。同年12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布《北京市桥下空间利用设计导则》,明确桥下空间提升利用的原则、路径和模式。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侯晓蕾表示,目前北京市已经解决了道路设计之初没有把桥下空间纳入整体规划的空白,桥下治理已经有很大改善。但目前来看,桥下空间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空间利用低效、功能单一、行人可达性不足、与城市环境不协调等问题。这其中,需要尽快解决的,是慢行系统的完善。
侯晓蕾指出,慢行系统不连通的问题是现在特别紧迫的一个问题。很多的桥下空间也设置了人行便道,但是这个斑马线设置得还是远,其实也是不完善的问题。可以看到现在一半左右的桥下空间还是会存在一系列这个问题,有的是环境提升的问题,有的就是路线提升的问题。其实桥下空间是最不能看着图纸去规划设计或者是去改造的,应该是沉浸式地,到一个空间中,实地地、模仿地走一遍。
东三环桥下行人过街通道/记者拍摄
另外,比起开辟桥下停车场,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东亚区首席代表刘岱宗认为,还应有更多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桥下空间改造思路。
“国际上有非常多的成功经验,最有名的就是日本东京的‘中目黑高架下’,2017年第一次日本把这个国家级的设计大奖颁发给一个基础设施的改造项目。”刘岱宗说,中目黑以前是一条轻轨,就像北京的地铁13号线底下,曾经栅栏隔着里面乱糟糟的,轻轨公司靠地铁票挣钱,车站处有几个超市。但是沿着这个轨道其实有很多居民写字楼其实有很多机遇,所以把桥下空间进行了改造,引入了三十几家商业。辅路里面增加跟两侧居民、办公的联系。
“跟停几辆车这个收入是天壤之别,还带动了周边社区的活力。”刘岱宗说。
中目黑高架下商业/刘岱宗提供
日本东京中目黑高架桥下改造前后/刘岱宗提供
而要实现更多功能挖掘,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侯晓蕾认为,随着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对过往关于桥下空间的所有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和调整。也需要解决北京桥下属于多部门分工化管理,协调难度大的问题。同时,在下一阶段的规划方案设计中,需要以桥下空间为联动的区域整体统筹规划。
例如,东四环四惠桥公交枢纽有大片场站空间,桥下目前大片空地用于快递分拣,而东三环国贸桥下有公交场站,还有定制公交的站点,高峰期公交车、行人都需要占用机动车道停车、上下乘客。如果四惠桥下能够开发更多便利乘客的改造,把四惠公交场站充分利用起来,将可以有效疏解国贸桥的公交客流。
侯晓蕾说,桥与桥之间,以及桥与周边环境之间缺乏联系,是现在挺明显的一个问题。而且桥下空间跟周边的环境是割裂的。虽然有一些点位做提升了,但是还是缺乏统筹规划,还是要以桥下空间为辐射,带动周边的空间,进行整体环境的再规划,要进行总体设计。
四惠桥下大片空间用于快递分拣站/记者拍摄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正从市区层面研究下一阶段的桥下空间规划利用方案,将按照“一桥一策”推进部分桥下空间改造,与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等工作联动实施。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东亚区首席代表刘岱宗表示,“以人为本”,不是一决策一个单一功能就进去了。需要调查两侧居民的需求。比如这个桥下空间两侧是居民为主,从居民里又看是老人为主,或者孩子为主,需要什么样的功能?如何把两侧的需求引入过来?抵达方式是什么?提供什么功能?需要一整套规划。
“沿着三环会发现有非常多的桥下空间,它两侧的功能、它所能扮演的角色,它能够给大家提供的服务是不一样的,它已经远超过交通的范畴。快速路是割裂城市,应该利用桥下空间来推动弥合城市。”刘岱宗说。


(转载请注明本文来源及记者、编辑等信息)

内容来源:记者 任雪娇 编辑 朱艳婷 主编 程艳

编辑:盖盖

值班主编:彭菲

监制:赵鹏


点个

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吧


北京交通广播
北京交通广播,让你的出行更轻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