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零后自救指南(就业篇)——2022最新修订版

情感   社会   2022-02-25 18:55  

这是Mushroobby的第144篇报告

本文约5400字

预计阅读时间9分


 

01.



由于高质量工作岗位的稀缺,高学历会越来越倾向于进入编制内发展,但可以预见的是,编制内的待遇一定会逐年降低。


海归的高学历我们先不说,国外回来的名博、博后,基本还是要去卷非升即走的高校的,还要考虑各个城市的类孔雀计划,以及头部的对口企业,这部分人基数太小,对整体生态影响不大,后面再说。所以他们目前还没有这么快就大规模的卷到编制内,目前编制内还是以C9为首的高学历卷为主。


编制,通俗来说包括教育、公共建设、医疗卫生、国办科研等等,全额拨款最香,差额自筹的另说。目前高学历集中就往一二线的这些地方卷,比如深圳的街道办、中学老师,这种好歹是大城市,有城市红利;还有的狼人,更狠一点的就去卷县一级的公务员岗位,甚至山林里的,虽然生活上可能寄了,确实没有大城市的那种生活质量,但是总好过一千万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残酷竞争。好歹这辈子是不愁饿死了,至于别的,可以慢慢考虑慢慢看。


这里面硕士学历的就不提了,硕士已经不值得上新闻了,博士才是最近一系列新闻的主角。


其实道理很简单,时代红利已经无了,高增速年代已经过去,未来很难想象以我们的体量,还能回到8%的增速。能够创造高附加值的产业,容纳不了这么多的就业需求。比如过去几年间大学毕业生人数、硕士毕业生人数的激增,他们一毕业,对于高薪岗位的需求就是瞬间产生的,而且连续三四年释放出来巨大的就业需求压力。但是三四年,就算有方向,有机会,有外部红利,产业也根本建设不起来,就算能建设出来产业,也不可能拥有千万级别的就业量。产业都是金字塔,下面宽上面窄,从下往上搭,本科和硕士还愿意点,向下兼容,博士你让他向下兼容,会有更大概率选择搏一搏,因为忍不下这口气啊。


所以理论上,从比例上来说,未来受教育程度越高,就业上的风险对抗能力反而越弱。因为很难战胜自己的沉没成本,选择进编制的概率就会越来越大,期待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个人推测,不一定准确。


而且总不能每个大学生都去外卖和滴滴,虽然说凭借自己的双手,挣钱养自己不寒碜,干什么都体面,但是个人体面,不代表国家也体面。培养出来这么多大学生,这么多财政支持培养出来的人才,由于没有后续的承接配套,前面的投资可能打水漂。换句话说,这个资源利用率是很低的。


所以本科就不用想了,985 211本科就业不难,但广州5000块钱,你干不干,硕士就6000呗,7000实在不行,化学行业就是这么个行情,还是上市公司,爱去不去,你不去,外省的211 985还愿意去呢。这种时候,只有资方有话语权,所以转去考编,再怎么不香,也比你搞化学香。


还有一个,增速低,宏观到微观上的转化,就是手紧,各个单位和公司,手都紧,对于扩张和人才收纳是谨慎的,缺乏前景的市场信心。更尤其是对高薪人才,有可能愿意多招十个本科,二十个本科,也不愿意多要一个博士。就算招博士,也不急迫,压价招,慢慢等,总有人愿意,考不上公,转不进编的就愿意来了,不急迫。企业用人成本基本已经压到最低了,而且就这样,好多中小企业的税务问题,还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周转是很艰难的,指望找到高薪岗位,其实非常不现实。


但是工作问题,基本是社会稳定的最重要因素,没有稳定就业,一切都是免谈,总不能指望就业都没有的情况下,拉动内需吧,但这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





02.


第二个问题是,编制也没有以前香了,而且未来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不香,这部分就业的稳定性收益也是下降的。指望他们在经济上做贡献,是不现实的,以后更多的编制,会回到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上来。不是让你来养老的,是让你来干活的。因为财政供养,意味着你不是直接创造价值的,你是来花钱的啊。


之前有篇文章放出来风声了《2021年财政供养人口至少超过8000万》,什么意思,要继续降低财政负担,先给大家吹吹风。一缩招,二降薪,信号很明显。因为第一是地方财政压力极大,我们处在将改未改的关键阶段,稍微有点青黄不接的意思了;第二是这也是对民声的一个主要呼应的问题,这里就不展开了,总之大家都勒紧裤腰带,凭啥你们不勒紧呢?


最近已经开始落实降薪了,比如广东公务员,15-30%不等,虽然说降薪了也香,但这才刚刚开始啊....


对于90后未来的00来说,你刚参加就业的年头,还是费劲巴拉搞上的,很可能竟然是未来几年甚至十年内最好的年头,你这怎么搞?虽然说稳定、不会饿死,但是人心理上是不好受的。


我举个例子给大家,爸妈那一代人和我们就不一样,他们经历的是日新月异,从粮票到市场经济,到现在应有尽有的五十年,整体是上升的,观感和体验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很好的,他们相信奋斗,这是真的一荣俱荣;但现在的年轻人,感受到的时代是不一样的,未来预期大概率不是这样的爆炸上升,虽然物质水平和现代化水平在提升,但是观感和体验上,不是上升的,而且像我说的,很他妈可能是下降的,所以悲观情绪多些,是正常的。


我们看隔壁的美国,代际之间的分歧其实很大,不是代沟,是利益上的分歧。因为两代人的落差就是这么大,黄金年代的美国家庭,一个卡车司机父亲就能养出三个大学生,两台车,一个大house,但现在三个大学生毕了业还要还贷款,发现没有老爹那么滋润,会有一种不平衡的心理,觉得是老一辈人把红利吃完了,老而不死是为贼。老贼啊。


未来中国会不会有这样的情况,我认为会有这样的情绪蔓延,但不一定强烈。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方面我们需要延迟退休,缓解部分养老金上的财政压力,一方面我们又需要延缓就业,缓解岗位上流动率低的压力,说白了都是微操。所以可能有的人觉得很矛盾,怎么这边是要岗位,压力大,那边还不让退休,还不把岗位放出来。这其实中间有一个时间差,我们还在用这个时间差,做微操。但是这毕竟施展的空间不大,说实话腾挪也很有限。


所以总结起来,高学历,其实往编制卷是趋势,至于是不是相对较好的选择,看个人。一定要清楚,未来编制也不是那么香,会趋于一个社会期望的均值,然后保持一定的隐性福利。


 

03.


我们再具体说一说编制的一些岗位,比如教师。


很多人找对象喜欢找老师,稳定、压力不是那么大,工作环境单纯,还有假期。但是在未来,很可能也会发生变化。


举个例子,老师是要教小孩的,小孩少了,学校都会跟着消亡,别说老师了。很多人说以后会变成20人一个班,30人一个班,把班级数量增倍,班级人数砍半,这样能够让老师压力减轻,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整体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所以老师的待遇和前景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我个人认为,不太可能是这个趋势。老师这个职业的前景,未来如果不出现下滑,只会有一种原因:那就是承担了越来越重的抚养义务。是公家出钱,让老师代为执行,去有限的尝试社会化抚养,尽量满足家长们的要求,独生子女最大的压力就是上面四个老头老太太,下面还有二胎三胎,两个人拉扯六七个,怎么搞得定?所以,要让人生小孩,保证人的再生产,本质上,要降低家庭的抚养成本,时间和金钱上都要降低。所以补习班和游戏是要打的,要顺着家长的毛。


但还不够,孩子的教育是固定成本,不可能小孩放着不管,到18岁就成了大才了,因材施教,总要有人施,家长顾不上,谁来呢?只有财政供养的老师了。简单来说,这部分属于家庭职能向公立教师转移,也算是一种新的财政转移支付手段。


现在我们都知道有一种矛盾叫做医患矛盾,对吧,但是所谓的家校矛盾,一直没有上升的特别激烈,实际上这块本质和医患有一定的相似性。患者和家长其实要求的是一种逐渐趋近于无限的责任,医生嘛老师嘛,你们不把病治好,不把孩子教好,你们这能算是尽到责任了吗?


这和几十年前是不一样的,我上小学中学的时候,孩子傻逼,家长都是爆操孩子,然后请老师多费心,老师您辛苦,大夫您辛苦,都觉得是自家问题,病看不好那是因为本来也看不好,和人家医生关系不大,怎么还会有医生给治死了的说法呢?孩子被老师教废了?


家长就没文化,没本事,知道自己管不好,才找的老师管,谁敢得罪老师啊。很少见的,那时候叫家长,我有时候去办公室送作业,家长到了二话不说上去两个大嘴巴子扇孩子脸上,老师拼命拦着,你怎么打孩子呢,现在?现在家长大嘴巴子恨不得扇老师脸上。我孩子这么好,你怎么教的?


现在人念过两天书,说实话飘了,现在城市里的家长,很少有不自视甚高的,至少以前那种低姿态很少见。


“我大学生,我老婆硕士毕业,我小孩三年级数学才考75分,这怎么教的?这不是你老师的问题?难道是我俩基因不好?”这话不一定说出口,但心里你要说没想过,那是不可能。就这么一点点的,关系就发生变化了。宏观上就会呈现出个例的矛盾,并且是激化的矛盾被报道。


诸如此类的很多,而且老师属于弱势,因为老师这个群体的利益,要服从让位于主要矛盾,也就是人口的问题。所以我个人猜测有关部门是不会管的,闹的严重了就敲打一下恶性事件。可以预言一个,十年以后回来看。所以重担会压在老师的身上,如果以后真的变成一个班20个人,30个人,尽量维持住老师的编制和福利,那只有一个可能:国家出钱帮你们养小孩,老师代为履行部分抚养的职能,这是他们维持现有待遇的必要条件。这时候不叫班主任,这是保姆+奶妈。反正以前五六十个人的时候你管不过来,现在20个人了,你还管不过来?对吧,很难让人拒绝。


这时候,你再想想,当老师,愿不愿意,喜不喜欢这种生活呢?很可能自己孩子顾不过来,还得靠别的老师管呢....



04.


再说说互联网大厂,跟编制对应一下吧。


有人说里面被你说的这么不好,那外面呢?我的答案是:外面更不好。


互联网目前这种高薪的模式是难以为继的。一波一波的裁员潮,除了行业自身的变化之外,裁了换方向,然后招新的,这不也是变相解决就业问题嘛?先把毕业生就业稳一下,那些有点工作经验的,裁了自己想想办法吧,反正也有点积蓄和能力了,去灵活就业呗,最好是创业。


所以互联网的高薪,其实充当的是一个门面的作用,这是个胡萝卜,胡萝卜是永远吃不着的,几个大厂加起来一年几万毕业生容纳算不错了吧?但是千万级别的缺口,杯水车薪,这就是吃不着看得见的胡萝卜,而且就这,也不一定能再摆上几年了。互联网是锅里的肉,搞来搞去,都是再分配。其实说不好听的,反而不一定是有些层面想见到的。


说的不能更详细了,总之我们的产品出去的少,Tik Tok是一个,其他的游戏行业等等,文娱,全是某种意义上的无效产能,只起到了流动的作用,让钱和社会资源流动了起来,带动了地方市场经济、房地产等等,但没有起到资本积累率上的作用。我们的高考改革包括中国制造、一带一路,不是想搞互联网的,是要掌握工业、制造业,这些能够在资本积累率上产生作用,才是真的响应“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行业。


互联网的高薪和标杆作用,包括互联网的话语权能力,其实略微阻碍了人才的流动和就业导向。人人都看主播、带货、还有毕业生30多万40万的大厂package,很难想去当大猛子。但是都往这边扎堆,那边没人去是大问题,更大的问题,企业甚至给不出那么多钱吸引你来,我们的制造业是以成本开拓国际市场的,用人成本再提升,出口优势就再下降,即使有疫情,但外国纷纷抗疫成功的时候,日子总会逐渐趋向于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恢复不到100%,也能恢复六七成,时间问题。


但是目前来说,互联网的高薪、这种巨大的饼,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有用的,对于社会稳定是有帮助的,很多人会选择卷,卷公务员,卷考研,卷大厂,都有,但是这个是权宜之计,过了几年之后,发现哪儿都卷不过去,就不信了,就有怨气了。参照如今公务员的舆论情况,人人都想当,但是当不了就想骂。这时候互联网行业很可能就要挨一些刀子了,至少薪金水平上,你不能再搞的这么咋咋呼呼的。


而且还有总人口或者说总用户数量,发展前景的问题,现在还没入局的领域,已经很难再有后起之秀诞生了,存量搏杀,如果没有足够的利益支撑,互联网高薪的基础是啥呢?抖音一个产品拖着字节所有的开支,当其他项目始终不盈利的时候,高薪还可能存在吗?或者说岗位还有这么多嘛,不压缩岗位,不降低人力成本,那企业就要被市场优化了。


我个人,对于大厂未来的发展,也呈保守趋势,中国的互联网迅猛发展了20年,如今的情况,没比高校非升即走好多少,一样没有坑位,略好一点的就是流动性比传统编制内要强,但实际的金字塔结构已经落成,难以撼动。


所以外面,很可能更不好过,我们还没有见到大批40岁的程序员在干嘛,因为第一批程序员到现在也才30多,国内如此之大的就业压力,难说互联网不会滚滚向前。未来的一段时间,是苟的时间,苟住就行了,不宜做任何大动作,因为很可能巨大变革随时会发生。


我以前开讲座的时候常说,买房不是资产,买房是负债,现金流净流出,相信在这个年代,朋友们应该更能理解这句话了,不敢摆,不敢润。房子的事情,这一期就不展开了,下期再写写吧。



05.



稍微总结一下。


2022,如果你是正在找工作、刚毕业,或者两三年想换工作的,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选择一个自洽的工作岗位,基本只有几大分类,编制、互联网、实业就业、灵活就业,逻辑上各个分类下面的细分都是差不多的,要钱多就要持续的狠卷;要稳定,也要一次性狠卷;要轻松,那就没什么钱。总之自己想明白再去就行。


如果你准备离职搞点别的,那一定要确保自己有回来的能力,可以休息一段时间,没问题,但是三个月后当你想上班的时候,能不能找回当时水平的岗位,甚至待遇更好的岗位呢?如果不能,那就要在想一下自己能不能承受这样的落差和找工作的成本,再做决策。


最忌创业,我19-20创业亏的到现在还没缓过来,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五年内,应该是不宜创业的,除非天降奇迹于我中华大地。


这一期就讲讲工作的问题,大家自行举一反三吧。下一期写写房子或者是个人情感选择?


还没想好。




 / 进 群 探 讨 / 
欢迎大家添加“offer君”客服
进“一夜暴富”群以及留学交流群
一起交流噢

 / 往 期 精 彩 文 章 / 
后浪的人生荒废指南(一)——先成为一个矫情的中年人
顶尖高校:绩点考核下的女性突围。
扶贫干部被问住了——“凭什么国家不发媳妇?”
知乎距离上市,只差八块钱
损失一百万换来的四条创业血泪经验
惊!香港封锁十个月的真相竟然是因为一顿粥底火锅?


查看往期文章/转载/招聘/请戳菜单栏


麻薯波比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