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精彩
苏州北寺塔位于人民路北端,苏州话叫不是塔,它是塔!怎么不是塔?苏州咸话很难学,但是听起来嗲嗲的听不懂也喜欢。苏州知青会知青馆位于北寺塔西边的大鸿运,是我们苏州知青的娘家。
在北寺塔的东边的一条古巷里是我们四排知青姜凤鸣的娘家,她的父母亲仍健在。由于我的父母一家与我同一年中分别去了苏北,我的苏州家就此回不了了,有一年回城我就住在了姜凤鸣家。
她有两个双宝胎弟弟那时还小很可爱,姜凤鸣的知青丈夫朱泉龙是我同班同学,他的父母家原住十全街上,我上学经常路过很方便常去玩。泉龙于前几年也病逝了,在他生病的几年中我常去看望他们并劝慰他,生病了人的情绪会很低落!有一次我陪着他们还去了百花洲公园散散步,那时泉龙还能自己走走路。我们在农场时都在七连,她们夫妻俩在变压器厂上班。
姜凤鸣的儿子也是在农场出生的。那天她突然阵痛,我扶着她进了家门,叫人马上去叫场部产科医生,就一会儿功夫她的儿子呱呱落地,就在海安农场一个小生命降临了,知青的后代就这么很顺利地来到了人间。
那年的又是一个雨天,我露宿于姜凤鸣家后要离开苏州回农场,清晨我们走在人民路上,从北寺塔旁走过,雨中的北寺塔特别好看!
我们走走回头望望北寺塔,人民路被雨水冲洗得很干净,路上行人也稀少。后来回城后,曾经有位没有下乡的老姐妹们告诉我说:你们下乡后,苏州城里突然少了那么多人,觉得城市里空荡荡的,路上看不到什么人的。
那天我与姜凤鸣行走在清晨雨中的人民路上,不断回头望望北寺塔,觉得北寺塔就是苏州的标志,我们出生在苏州却要离开苏州,心里真是舍不得走,但是必须走,因为我们的户口已经不在苏州,我们已经不属于这个城市,望着那高高的北寺塔我们又踏上了回农场的路。
那时就没有想过我们还能返城,还能再回到生养我们的苏州家中,在苏州退休在苏州养老!北寺塔还在,它见证了我们知青一代的苦难岁月。北寺塔它也见证了曾经有两个年轻的女知青那次雨中的频频回头,是那么依依不舍地向它告别,去向长江北岸的第二故乡一一海安农场。
(待续)
上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