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运河畔的“大思政课”》第二季┃红领巾心向党,红色故事我来讲(第七期)

2024-10-29 17:28   天津  





诵读珍档故事,感悟信仰力量。日前,区教育局、团区委、区档案馆、区融媒体中心联合组织开展“诵读红色珍档,传承红色基因”红领巾主题诵读活动,协同育人,综合发力,持续构建思政教育工作新格局。活动依托区档案馆红色档案资源,精选30篇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宁河红色档案故事,通过“红领巾领读人”的声音让更多未成年人走近红色珍档,见证家乡发展,切实将红色档案资源转化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一条蓟运河,半部宁河史。这一次,宁河学子将由《蓟运河畔的“大思政课”》中的聆听者,转变为宁河红色档案故事的讲述者,从“我来听”逐步走向“我来讲”!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红领巾领读人了解更多的宁河红色故事吧!

《击毙日本特务》

01

领读人

王语桐

宁河区芦台第一小学


击毙日本特务 


1944年的10月底,日本侵略军艾林炮楼通宁河据点的电话线,被区小队组织的赵本、高庄、杨富庄等村的民兵给毁断,日军恼羞成怒,集合了伪军、汉奸还有大刀队二三百人把杨富庄包围,进行报复,9名民兵被杀害7人,2人重伤。查明原因是汉奸特务告的密,于是区小队就决定惩治汉奸特务。

一天,区小队长铁军就和赵普、野明,赶到了离杨富庄不远的大月河村东头高房隐蔽处观察,忽然,从鲁庄子方向来了个戴着礼帽骑自行车的人,引起了他们的怀疑。只见那个人到了村头,和另一个人碰了面,交头接耳,有人认出了那个与骑自行车人说话的是杨富村富户的儿子李永泰,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还和日本特务于沂有勾结。铁军告诉赵普盯着这个骑自行车的人,看看他究竟是不是日本特务于沂,如果是就趁机除掉他!

这个人还真是日本特务于沂,在村头碰上了李永泰,问他村里有没有八路区小队的,李永泰告诉于沂说,皇军一下子杀了这么多人,八路军也不敢来了,你就放心吧。于沂就放心大胆地进了村,找到村里的伪保长索要保护费。保长恨死他了却知道惹不起他,就把他领到了一家姓徐的农民家休息。于沂放心大胆地把礼帽、手枪都挂在了墙的橛子上,美滋滋地翘着二郎腿躺在炕上,等着保长弄来钱财好去享受。这时,门帘一掀,赵普手持双枪进来了,把枪口对准于沂问,你是于沂吗?于沂一看情况不好,起身想去摘枪,只听“呯”的一声枪响,子弹打在了于沂的小肚子上,于沂又急忙从腰中掏出一颗手雷,赵普手疾眼快,一个箭步上去把于沂按倒在炕上,夺下了手雷,一顿踢打后,于沂不动了。赵普以为他死了,就摘下墙上挂的手枪走出了屋子。在外面负责警戒的铁军和野明一看赵普的样子知道他得手了,就迅速撤离了。

不料,刚走到村西李家坟地时,听得身后有人在后面呼喊,原来是村里一个民兵追来了报信说,于沂没有死,又活过来了。铁军看了一眼赵普说,你可能没打中要害,咱赶快回去,这个特务不能让他活着!他们三个人就飞快往村里跑,于沂正疼得死去活来,嚷着叫人把他赶紧送医院呢,一看见赵普他们又回来了,知道这次肯定小命不保了,不再吼叫了。铁军忽然想到,这样的特务汉奸最好能开个公判大会,才会产生更大的震慑影响,就借了老百姓的一辆骡子车把于忻拉走了。后来,在离艾林据点不远的地里,召开了公判大会,宣布了于沂的罪恶,由赵普亲自把他枪毙了。


《小交通员于渤海》

02

领读人

李瑞林

宁河区芦台第一小学


小交通员于渤海 


“小交通员”于渤海,不光送信,还干了许多事。

1944年春,在桐城诊所设立的一个联络点,由于一个姓李的汉奸告密,被日伪军破坏。事后,这个汉奸感到情况不妙便逃到了日伪军据点任凤村他姑姑家躲藏起来。为了严惩汉奸,领导就让于渤海先行查访,然后和代号“铁人”的一起抓这个汉奸。

汉奸有个后老伴和一个继子,于渤海和“铁人”做后老伴的工作,让把姓李的叫回来,说,这事如果是他干的,赔礼道歉就行了,反正也没伤人;不是,回来说清楚。那个继子和于渤海年龄相仿,于渤海就和他讲革命道理,晓喻利害,那个继子答应一定暗中帮忙。

9月初的一天,李姓汉奸终于回来了,于渤海找到汉奸的继子,要求他配合行动。当到他家抓捕时,那个继子猛地从背后把汉奸抱住,于渤海和“铁人”用绳子把汉奸绑实交由上级处理,圆满完成了任务。领导夸他人小鬼大,有主意。

当着交通员的于渤海,老想怎么能搞到枪好消灭敌人。一次执行任务返回路过季庄时,突然发现有几个伪军,急忙躲在墙角观察。只见一个伪军挎着枪进了厕所。他想机会来了,便捡起一块砖头握在手也进了厕所。那个伪军正蹲在茅坑拉屎,见他进来便朝他吼叫,出去,滚出去!他装成忍不住的样子说,老总,我憋不住了,裤子都尿了。伪军见是个孩子,就不再轰他自管低头拉屎,他趁机举起砖头朝伪军的头上砸去,将伪军砸昏摘了枪躲进胡同,顺着高粱地跑回了驻地。见到县长方刚把夺枪的经过如实汇报后,请求把夺来的枪留给他,县长严肃地对他说,交通员不准带枪,这是纪律,你以后不做交通员时再给你配发。

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两件事发生后,日伪军也知道了他,不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盘查,而且每到一处首先要找的就是他。

1944年11月间,他去桐城送完信回北淮淀,为了防止意外,他挎了个粪筐作掩护,偏巧进淮淀村就碰上了伪军。“站住,你是干什么的?”“我是捡粪的”“不是,我看你是小八路!”他镇定地说,我不是小八路,我就是这个庄的。伪军端着枪跟在他身后要去家看看。于渤海一边走一边想计策。村里有一个果子铺,他曾在这里吃过饭,那个老婆婆正在干活。他灵机一动,放下粪筐扑到老婆婆的怀里喊妈,并说,老总说我是小八路。老婆婆马上明白了,说,他不是小八路,他是我的老儿子。并招呼伪军说,老总辛苦,进屋喝口水吧!伪军无可奈何地晃晃脑袋转身走了。

这次险情发生后,领导觉得他不再适合当交通员了。1945年初,冀热辽军区10区队长邢程对他说,你乐意上前线就跟我走吧!就这样他到了部队,给邢程当了通信员,开始了真正的军旅生涯。



《杨大胆巧运黄金》

03

领读人

苗逸泽

宁河区桥北街实验学校


杨大胆巧运黄金 


杨大胆的真名叫杨德明,出生在柳树洼村,1944年秘密参加了抗日组织,经常参加区小队组织的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活动。参加县大队后,多次单独去执行任务,胆子大的令人惊叹,人们就称他“杨大胆”。

有一次曾经在腰里别着一个弯把的炕笤帚装作手枪,深入一个汉奸伪保长家,成功为八路军筹措了军饷。

还有一段时间,他为部队从北塘贩盐,要穿过从潘庄经淮淀到北塘40里漫洼,到处长满密密麻麻一人多高的芦苇、蒿草,经常有抢劫的事发生,夜间是根本没有人敢走的。但杨德明却选择了这条路,因为相对敌人的关卡拦截走这条路还是相对安全。

有一次杨德明运食盐从北塘返回已是深夜,突然天气骤变,电闪雷鸣下起大雨,道路泥泞,自行车上还驮着200斤食盐,虽然有雨布盖着,可路没法走了。借着闪电,他发现不远处有一个窝铺,就推着自行车进去了。里面漆黑,他又累又困,随便找个地方躺下就睡去了。一觉醒来,发现他的身边还有一个人躺着,问了两声不答理。用手一摸,身体都僵硬了,脑袋上还有个窟窿,满身是血。他后来当笑话讲了这件事,人们说,陪着死尸睡觉也不害怕,你的胆子也忒大了呀!

日本投降后,因他上过两年私塾,有点文化,领导就让他负责区里的后勤工作。后来又把他调到的潘庄贸易货站工作,和李仲三、刘九华等人为部队筹集和提供生活用品、药品和医疗器材以及枪支弹药等。

1948年深秋,部队获得了一些金条,打算把这些金条运送到天津,换枪支弹药、医疗用品等。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和李仲三,要求不能有半点闪失,必须安全运送到天津敌占区给部队购物。

用什么办法既不能引起任何人怀疑,又要确保安全呢?那天正发愁时,一辆柴车启发了他们,一个巧妙的办法被杨德明想出来了。他们用布袋把金条扎好,绑在秫秸里,然后装作送柴禾的样子,就出发了。为了安全,他们找了一个村干部当车把式,他扮成卖柴的,李仲三尾随着跟在车后,俩人还商量好应急的办法。

一路上倒挺顺利,不料,过西堤头路卡时,那个伪队长非要把柴禾卸了检查。杨德明知道是故意刁难,但车里有东西呢,就陪着笑脸偷偷给那个伪队长塞钱,李仲三见状也趁机起哄,抱怨柴禾车挡了道。伪队长一看,怕把事闹大,就悄悄收了钱放行。过了路卡,他们把金条安全运送到了天津河北区的一个柴禾场,趁着没人,又把金条扒出来装在藏在车里的玉米袋子里,送到了河东沈庄子李仲三的大姐家备用。许多人担心的金条运送任务,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了。




诵读红色珍档,传承红色基因。希望通过这样的主题活动,能让我们的孩子们知道他们脚下这片活生生的土地过去是什么样子,曾发生过多少刻骨铭心的往事、站立着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而现在又经历着怎样的发展和变化。这是思政教育与现实生活无缝对接的一次有益尝试,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END


供稿:德体科

初审:魏凤明

复审:高  原

终审:廉成林


宁河区教育局
学习 · 服务 · 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