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运河畔的“大思政课”》第二季┃红领巾心向党,红色故事我来讲(第六期)

2024-10-08 16:51   天津  





诵读珍档故事,感悟信仰力量。日前,区教育局、团区委、区档案馆、区融媒体中心联合组织开展“诵读红色珍档,传承红色基因”红领巾主题诵读活动,协同育人,综合发力,持续构建思政教育工作新格局。活动依托区档案馆红色档案资源,精选30篇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宁河红色档案故事,通过“红领巾领读人”的声音让更多未成年人走近红色珍档,见证家乡发展,切实将红色档案资源转化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一条蓟运河,半部宁河史。这一次,宁河学子将由《蓟运河畔的“大思政课”》中的聆听者,转变为宁河红色档案故事的讲述者,从“我来听”逐步走向“我来讲”!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红领巾领读人了解更多的宁河红色故事吧!

《支前模范李树华》

01

领读人

杨婧萱

宁河区芦台第一小学

     


支前模范李树华 


解放战争时期,宁河县有一个被人们纷纷赞扬的青年女支前模范,她就是江洼口村妇女主任李树华。为了支援解放军早日解放全中国,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支前工作中,把全村18—50岁的妇女分成22个组,每组7个人,分别承担缝衣、洗衣、做军鞋、短途担架等工作,有时还要连夜赶制各种慰问品。哪怕部队从村子路里过已是半夜时分,她也提着开水壶站在街上慰问。平津战役打响后,李树华又带领全村妇女担负起护理伤病员的任务。

1948年12月17日夜间,从前方转送来100多名伤病员。李树华立即与村党支部一起研究照顾方案,随后召开妇女骨干紧急会议,当夜将伤病员妥善地安置到各户,她一人就承担照顾10名重伤员的任务。

这10名重伤员,其中有两位刚抬进屋不久就停止了呼吸。余下的8名伤员,伤势也很重,她像亲人那样逐一安慰,细心照料。她见一位下巴被炸伤的伤员十分痛苦,就撕下自己身穿的棉袄衣襟,缝制了一个棉套,套在这个伤员的下巴上。吃饭时,李树华就一口一口地喂,伤员不能咀嚼,她就自己先嚼碎,再喂给这位伤员吃。伤员一边吃一边流泪,说只有自己的母亲这样过。

一位失去双腿和一条胳膊的伤员想抽烟,李树华就把烟叶卷好点燃,送到这位伤员嘴边,手扶着让这位伤员慢慢地吸。

特别是一位伤员不能动身,解不下大便,还没有结婚的李树华,就用手一点一点往外抠。这位伤员很难为情,她就对伤员说,你们为了老百姓,流血牺牲都不怕,我照顾你不是应该的吗!再说,我哥哥在前线牺牲了,你和伤员们就是我的亲兄弟,你就把我当作你的亲姐妹吧!就这样,她一连20多天没有整宿睡过觉,有时吃饭都吃不上整顿,但她并不觉累。有人劝她休息一会,她总是说:“不累!战士们行军打仗总走还不嫌累呢,咱有啥累的!”

她全身心护理伤病员的事迹,在部队战士、伤员及干部和群众中广泛传颂,鼓舞了部队的士气和群众的支前热情。《冀东日报》报道了李树华模范事迹。1949年1月,李树华被推选为冀东区妇女支前先进代表,参加东北地区妇女代表大会,受到刘少奇、蔡畅(时任中共中央妇女委员会书记)等领导同志的接见,并与蔡畅等同志合影。而后,由于她表现突出,区委批准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49年2月25日,《冀东日报》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

解放后,她结了婚,曾担任过芦台镇育红街居委会主任,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的事业。



《夜送鸡毛信》

02

领读人

张瑞曦

宁河区芦台第一小学

   


夜送鸡毛信 


1944年8月底的一天傍晚,东棘坨村村干部刘长友交给村里儿童团团长胡克长一封鸡毛信,要他找个伴儿,马上送到离村十多里远的大港(读“将”音)村,并叮嘱他:“马上就送去,越快越好!”。

10岁的胡克长知道鸡毛信的重要,立即找到儿童团员马恩伯,不巧的是,那天马恩伯患病发了高烧。一听是去送鸡毛信,马恩伯7岁的弟弟,刚刚成为儿童团团员的马恩轩就自告奋勇,要和胡克长一同去完成任务。天马上就要黑了,路又不好走,没顾得吃晚饭就出发了。俩人想,蹚泥跋水的,穿鞋多费事呀,干脆光着脚丫吧!

那天的夜空有浮云,月牙时隐时现,四下里格外的黑。前几天下了大暴雨,满地都是水。微弱的月光下水汪汪的一片白,根本看不到路。两个人手拉手,小心翼翼蹚着水,不敢迈大步,怕扎脚更怕摔跤弄湿了鸡毛信。一打趔趄或要摔倒时,胡克长就把拿着信的那只手高高举起,马恩轩也赶紧过来搀扶。夜越来越深,虽然有点月光,但根本看不清前面的路,他们就估摸着大概的方向,慢慢地往前走。奇怪的是,那天夜晚,蛤蟆也不叫,虫子也不鸣,好像整个世界都睡着了,静得令人可怕。胡克长感觉马恩轩在打哆嗦,就问,你害怕了吗?马恩轩怕以后不让他参加儿童团活动,就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说,不,不害怕,是冷的!

俩人黑灯瞎火终于到了大港村,按照村干部的叮嘱,他们找到了进村第三家那户还亮着灯的人家,敲门后,很快有人开了门。那个人看他俩人冻得厉害,就让他们坐在凳子上先暖和暖和。对方见到鸡毛信高兴地连声说,好,好,太好了,正等着这封信呢。对方让他俩在屋里休息,然后拿着信走。俩个人实在太累,很快就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那个人回来了,让他们亮天再回去,俩人回答说,还是马上回家,要不家里人惦记呢!在回来的路上,肚子饿得咕咕叫,也冷得很,两腿发软,脚板子还火烧火燎地疼。但遍地都是泥水,没有歇息的地方,俩人就咬着牙,相扶相搀地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到家时,天蒙蒙亮了,早起扒灰倒尿罐的大人们都惊异地瞅着他俩,家长正在门口紧张地张望,在门口守了半宿马恩轩的大伯,不顾侄子身上的泥水,一把把7岁的马恩轩紧紧搂在了怀里。两个人都患了感冒,但心里都很自豪。后来,听大人们说,那次鸡毛信是送给三区区小队长赵普的。




《堡垒户的故事》

03

领读人

刘隽妃

宁河区芦台第一小学

     


 堡垒户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派来武工队到蓟运河西东棘坨一带开展抗日宣传,初始为了躲避敌人只能藏在野地或沟渠或村外的窝铺里。后来通过宣传,群众觉悟迅速提高,一些诚实可靠、家庭条件比较好的户就成为了地下党干部和八路军武工队的落脚点,经过挑选有的成为了堡垒户。

在那时成为共产党八路军的堡垒户是很危险的事,日本鬼子知道了不但要杀大人的头,甚至会将全家杀掉,所以这些堡垒户只有村干部知道。

东棘坨村家住西街的李维贵家,排行老二,为人特别老实厚道,工作队队员"干青"来村工作后,知道了李维贵的老婆很能干,在李氏大家族里是有名的二奶奶,家族的内事都由她当家,外事由大哥李维荣负责。李二奶奶胆子大,脾气暴躁,但遇事有主意,再加上李维贵家境比较富裕,李维贵的大哥李维荣又被共产党安排担任着伪保长,正是建立堡垒户的有利条件。于是"干青"就有意接近李二奶奶。"干青"是青年姑娘,很有口才,人也热情,时间一长,两人还挺说的来。李二奶奶也很喜欢"干青",就把"干青"当作孙女。

有一次,"干青"工作回来不久,就赶上日本鬼子进村搜查八路军,"干青"来不及转移,被堵在李维贵的家里。二奶奶急中生智,告诉"干青"说是自己的孙女,又叮嘱自己的孙子管"干青"叫姐姐。刚吩咐完,敌人就端着枪进来了,才三四岁的小孙子李振才,看见端着枪的日本鬼子气势汹汹进闯屋吓坏了,就哭着一头扑到"干青"的怀里,"干青"乘机不慌不忙地把李振才抱在怀里亲昵地哄着说:"弟弟,别怕,别怕,太君是抓八路的呢。"看到姐弟俩挺亲近的样子,没有任何破绽,鬼子只好走了。

还有一次,"干青"正在李维贵家召开会议,忽然,当保长的李维荣急急忙忙跑来告诉说,艾林据点的日伪军已经从村东进村了。叫弟弟李维贵赶紧把开会的干部从后院转移,他自己去村头应付敌人。李维贵马上让儿子李明春套上大车,拉着开会的干部朝大港(读 jiang )方向跑。不料,被敌人发现了,就边喊边放枪穷追不舍。村里的乡亲们和家人见李明春很长时间还不回来,都认为凶多吉少。不料天擦黑时,李明春竟赶着大马车安全的回来了。原来李明春拉上干部后,没敢怠慢,把拉车的大白马打得奔跑如飞,虽然敌人穷追不舍,又胡乱放枪,子弹乱飞,但李明春毫不畏惧,让干部们伏在马车上,自己摇着鞭子吆喝着牲口把敌人远远甩在后面,坚持把"干青"她们送到了七里海根据地。这个故事,直到现在还在村里流传。

这个秘密堡垒户,还有许多感人的事。1947年,村里号召青年保卫胜利果实,李维贵老两口子带头动员才结婚三天的二孙子李振远去当兵。1948年,李振远在大艇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22岁。




诵读红色珍档,传承红色基因。希望通过这样的主题活动,能让我们的孩子们知道他们脚下这片活生生的土地过去是什么样子,曾发生过多少刻骨铭心的往事、站立着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而现在又经历着怎样的发展和变化。这是思政教育与现实生活无缝对接的一次有益尝试,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END


供稿:德体科

初审:魏凤明

复审:高  原

终审:廉成林


宁河区教育局
学习 · 服务 · 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