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魏子栋/李莉团队: 固-固-液微三相界面影响 ORR 性能重要见解

学术   2024-12-25 10:55   中国香港  

研究背景

燃料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受限于阴极氧还原 (ORR) 的效率,该效率主要由 Pt 基催化剂催化提升。尽管新型催化剂研发有所进展,但减少 Pt 载量同时保持高性能仍是挑战。核心难题在于实验室条件下催化剂的高活性难以在实际膜电极组件中复现,这归因于 ORR 发生在复杂的三相界面上。

离聚物在催化层三相界面中起质子传递的作用,然而其磺酸基团易吸附在 Pt 催化剂上,引发中毒效应并阻碍 O₂ 扩散,进而增大传质阻力。因此,解决离聚物诱导的催化剂中毒问题对于提升燃料电池整体性能至关重要,但目前磺酸基团与催化剂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三相界面结构与性能的具体影响仍待深入探究。

研究内容

近日,重庆大学魏子栋教授和李莉教授研究团队(博士生蒋尚坤向琼为共同第一作者)通过结合 DFT、AIMD 以及微观动力学模拟研究了离聚物 Nafion 侧链的磺酸基团对 Pt/离聚物/水界面的影响及 ORR 机理
为了研究 Pt(111) 与离聚物 Nafion 侧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优化了一系列 Pt/离聚物模型结构,然后筛选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类结构(图 1a)。进一步构建了水溶剂环境中的 Pt/离聚物界面模型结构,具体如图 1b 所示。首先,确定磺酸基团距离 Pt 表面的位置(图 1c)。然后,对 Pt 催化剂表面 Bader 电荷,差分电荷密度和功函进行了分析,如图 1d 所示,发现在非接触式结构中,Pt 表面向溶剂中转移的电子数相对更少,导致表面的剩余电荷更多,增强了界面电场强度(图 1e),从而使得费米能级升高和功函降低。
  • 图 1. (a) Pt-Nafion 结构的能量、S-Pt 表面之间的距离以及 Nafion 离聚物的长度随 Nafion 离聚物到 Pt 表面的距离变化;(b) 接触和非接触结构中的 Pt/离聚物/水界面结构;(c) 磺酸基的硫原子(S)和氧原子(O)与 Pt 表面的距离变化;(d) 差分电荷密度(等值面为 0.0003 e·Å−3;青绿色表示电子缺失,黄色表示电子聚集),Pt 表面平均 Bader 电荷,费米能(E-Fermi),功函数(WF);(e) 接触和非接触结构中静电势的分布。
图 2a 所示的径向分布函数表示 Pt/离聚物/水界面内水到 Pt 表面的距离。图 2b 显示了水数密度,揭示了 IHP(2.0 Å 至 2.6 Å)和 OHP(2.6 Å 至 4.6 Å)的宽度,证实了非接触结构的亥姆霍兹平面 (HP) 内拥有更多的水。图 2c 和 2d 进一步探究了界面水朝向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非接触式结构中 HP 内存在更多的吸附水,且取向以“H-up”和“H-Parallel”为主。同时,探究了氢键网络的构建情况,如图 2e 和 2f 所示,在非接触式结构中 HP 内的氢键数显著多于接触式结构,且平均氢键长度更短,有助于形成更完善的氢键网络。
  • 图 2. (a) Pt-H (H₂O) 和 Pt-O (H₂O) 的 RDF;(b) 水数密度及其在不同范围内的比例分布;接触 (c) 和非接触 (d) 结构中 H₂O 分子的 costθ 的二维密度分布图;接触 (e) 和非接触 (f) 结构中氢键长度的二维密度分布图。

通过慢生长模拟进一步考察了接触式结构和非接触式结构对 ORR 机理和活性的影响(图 3)。
  • 图 3. (a) ORR 基元步反应路径;在接触和非接触结构中,各基元步反应的自由能和键长变化图:(b) O₂ 扩散;(c) *OO + H⁺ + e⁻ → *OOH; (d) *OOH + H⁺ + e⁻ → *O + H₂O; (e) *O + H + e⁻ → *OH; (f) *OH + H + e⁻ → H₂O。

如图 4a 中展现了 ORR 各基元步反应动力学的能垒,在非接触式结构下的各基元步能垒均低于接触式结构的能垒,且两者的决速步均为 *OOH 的质子化,反应能垒分别为 0.29 eV 和 0.60 eV。图 4b 中微观动力学模拟计算显示,非接触式结构中的交换电流密度为 2.87×10⁻⁵ A·cm⁻²,约为接触式结构(3.21×10⁻⁷ A·cm⁻²)的 100 倍。图 4c 展示了通过计算出的能垒拟合得到的 LSV 曲线,在接触式结构和非接触式结构中的 E½ 分别为 0.93 V 和 1.05 V (vs. RHE)。以上结果均表明了非接触式结构表现出更高的 ORR 活性
  • 图 4. 在接触式和非接触式结构中,(a) ORR 各基元步反应动力学能量势垒汇总;(b) 交换电流密度;(c) LSV 曲线。

总结展望

本研究中,明确了磺酸基团的位置对 Pt/离聚物/水界面上的电子结构、双电层结构、氢键网络以及 ORR 活性机理的影响。研究表明,与接触式结构相比,在非接触式结构中,位于 OHP 边缘的磺酸基团在 HP 中形成了理想的 Pt/离聚物/水界面,具有更多的活性位点,强大的界面电场和连续的氢键网络,从而显著提高了 ORR 的活性。

这不仅为固-固-液界面对 ORR 性能的影响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还可以为微三相界面的设计和精确调控提供理论基础。该成果以“Influence of the Pt/ionomer/water interface on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insights into the micro-three-phase interface” (《Pt/离聚物/水界面对氧还原反应的影响:微三相界面的见解》)为题,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 Chemical Science 上。

论文信息

  • Influence of the Pt/ionomer/water interface on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insights into the micro-three-phase interface
    Shangkun Jiang§, Qiong Xiang§, Zhuoyang Xie, Na Yang, Jiawei Liu, Li Li* (李莉,重庆大学), and Zidong Wei* (魏子栋,重庆大学)
    Chem. Sci., 2024, 15, 19290-19298
    https://doi.org
    /10.1039/D4SC06600F

作者简介

李莉 教授
重庆大学
本文通讯作者,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先后主持NSFC青年、面上以及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担任《催化学报》、《中国化学快报》、《物理化学学报》、《eScience》等期刊的青年编委。已发表 SCI 论文 100 余篇,h-index37;近五年包括在 Angew. Chem. Int. Ed., ACS Catal., Chem. Sci., Appl. Catal. B-Environ., JPC Lett. 等发表通讯作者(含共同通讯)论文 32 篇,国产期刊论文 6 篇,SCI 引用 1036 次;2022 年获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成果一等奖(排名 2/8),2017 年获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 2/5)和 2019 年获重庆市创新争先奖。






魏子栋 教授
重庆大学
本文通讯作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反应传递与转化调控”创新群体骨干成员,“化工过程强化与反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电解水耦合绿色化工合成”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市“新能源化工”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锂电及新材料遂宁研究院”创院院长。作为项目或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1 项,国家“863”高技术项目 1 项、课题 3 项,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课题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3 项,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 4 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二等奖各 1 次。发表学术论文 300 余篇,他引 19000 余次。申请发明专利 41 项,获授权 33 项。出版《电化学催化》《氧还原电催化》专著 2 部。

期刊介绍

Home to exceptional research and thought-provoking ideas. Open and free, for authors and readers.

rsc.li/chemical-science

Chem. Sci.

2-年影响因子*7.6
5-年影响因子*8.0
JCR 分区*Q1 化学-综合
CiteScore 分14.4
中位一审周期33 


Chemical Science 是涵盖化学科学各领域的跨学科综合性期刊,也是英国皇家化学会的旗舰期刊。所发表的论文不仅要在相应的领域内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还应能引起化学科学其它领域的读者的广泛兴趣。所发表的论文应包含重大进展、概念上的创新与进步或者是对领域发展的真知灼见。发文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纳米科学、催化、化学生物学、分析化学、超分子化学、理论化学、计算化学、绿色化学、能源与环境化学等。作为一本钻石开放获取的期刊,读者可以免费获取所发表论文的全文,同时从该刊的论文版面费由英国皇家化学会承担,论文作者无需付费。

Editor-in-Chief

  • Andrew Cooper
    🇬🇧 利物浦大学

Associate editors
  • Vincent Artero
    🇫🇷 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

  • Luis M. Campos
    🇺🇸 哥伦比亚大学

  • Lin Chen
    🇺🇸 西北大学

  • Graeme Day
    🇬🇧 南安普敦大学

  • Mircea Dincă
    🇺🇸 麻省理工学院

  • François Gabbaï
    🇺🇸 得克萨斯农工大学

  • Subi George
    🇮🇳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高级科学研究中心

  • Ryan Gilmour
    🇩🇪 明斯特大学

  • Stephen Goldup
    🇬🇧 伯明翰大学

  • Jinlong Gong (巩金龙)
    🇨🇳 天津大学

  • Zaiping Guo (郭再萍)
    🇦🇺 阿德莱德大学

  • Christian Hackenberger
    🇩🇪 德国莱布尼茨分子药理学研究所

  • Malika Jeffries-EL
    🇺🇸 波士顿大学

  • Ning Jiao (焦宁)
    🇨🇳 北京大学

  • Tanja Junkers
    🇦🇺 莫纳什大学

  • Hemamala Karunadasa
    🇺🇸 斯坦福大学

  • Maja Köhn
    🇩🇪 弗莱堡大学

  • Yi-Tao Long (龙亿涛)
    🇨🇳 南京大学

  • James K McCusker
    🇺🇸 密歇根州立大学

  • Thomas J Meade
    🇺🇸 西北大学

  • Paolo Melchiorre
    🇮🇹 博洛尼亚大学

  • Gabriel Merino
    🇲🇽 墨西哥国家理工学院科研和高级研究中心

  • Hannah Shafaat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Dmitri Talapin
    🇺🇸 芝加哥大学

  • Toshiharu Teranishi
    🇯🇵 京都大学

  • Andrei Yudin
    🇨🇦 多伦多大学

* 2023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Clarivate, 2024)

 CiteScore 2023 by Elsevier

 中位数,仅统计进入同行评审阶段的稿件








欢迎联系我们发布论文报道
📧 RSCChina@rsc.org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

RSC英国皇家化学会
英国皇家化学会,是全球领先的化学学术团体,致力于推动化学科学的卓越发展。推送最新的国际化学新闻,分享顶尖的化学科研成果及丰富的化学学术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