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线粒体自噬的机制

楼市   2024-09-17 21:05   北京  

线粒体自噬是一种特殊的细胞自噬过程,旨在清除受损或功能失调的线粒体,从而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态,其机制涉及多个步骤和参与者。

当线粒体受损时,其表面会发出特定的信号,吸引自噬相关蛋白和结构的注意。在哺乳动物中,受损线粒体的消除主要通过泛素依赖途径进行。特别地,PTEN诱导的假定激酶1 (PINK1)和Parkin蛋白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正常情况下,PINK1的表达水平较低,因为它不断地转移到线粒体的内膜并被移除。然而,当线粒体膜电位受损时,PINK1进入线粒体内膜的路径被阻断,导致其在线粒体外膜上稳定积聚。

随后,Parkin蛋白被激活并与PINK1相互作用。Parkin是一种E3泛素连接酶,负责将泛素分子与底物蛋白连接。当Parkin的空间构象发生改变时,其催化作用的半胱氨酸暴露并转化为活化的E3泛素连接酶。活化的Parkin进而泛素化线粒体外膜上的蛋白,如VDAC1和Mfn1/2,这些泛素化标签成为自噬机制识别受损线粒体的“吃我”信号。

接下来,自噬相关基因(Atg)和膜相关蛋白(如LC3)识别这些带有泛素标签的线粒体,并启动自噬体的形成。自噬体随后与溶酶体融合,释放酸性酶将线粒体降解成单体物质。这些单体物质可以进入细胞质进行再利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

此外,适配器蛋白(如p62, OPTN, NDP52)也参与了这一过程。它们识别线粒体蛋白上的磷酸化泛素链,并通过与LC3结合,启动自噬体的形成。某些激酶如TBK1可以磷酸化这些适配器蛋白,从而增强它们与泛素链的结合亲和力,进一步促进线粒体自噬的发生。

线粒体自噬的机制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涉及多个蛋白和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通过清除受损线粒体,线粒体自噬不仅有助于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态,还在细胞代谢、免疫应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NADH科普
普及细胞、NMN、NADH、大健康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