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橡树俄乌战争合集(更新至9月23日)
俄乌战争观察:英美情报头子否认俄军“核威慑”,乌克兰或在“自卫战争”框架转入战略反攻……
切·格瓦拉,书写理想与激情的不朽的2B铅笔
中秋史话,黄海大战,一堆煤炭,改变了满清国运……
俄乌战争观察:从“深度战争”逻辑和秋冬战争,解析欧美正在“做局下套”……
从东北军及日苏战略博弈,漫话九一八事件……
莽撞枪杀无辜日本友人,一代才子沙飞就此陨落……
德浪河谷之战:美军“搜索与歼灭”战略,激战帷幕拉开……
俄乌战争观察:这个冬季,处处焰火,或为乌克兰的战略转机……
题记:9月29日,我赶往川滇边地芒果园进行果季善后工作,特此感谢各位朋友对我的支持。遥祝长假愉快、今秋顺心。
近因微信老号失效,新号不便加友,故而感谢好友们能够代为转发文稿和说明添加好友 。
“搜索与歼灭”战略不是特种作战,而是一种新生的野战战略,并且传承至今已经演变为信息与智能战争的重要方式。
请参考《德浪河谷之战:美军“搜索与歼灭”战略,激战帷幕拉开……》,了解美军的“搜索与歼灭”战略,是分析和认知德浪河谷之战的基础。
接下来,继续讲述德浪河谷之战。
1965年9月,北越军B-3野战军区司令周辉敏指挥越军第33团、66团、320团及当地游击武装等近万人,秘密南进西原安溪地区,犹如利刃刺向南越腰腹……
这是得到苏军培训、装备,擅长丛林山地战的越军精锐。
1979年,这部北越军部署谅山,为越南向北防御的核心部队。
当时,北越军以第33团潜进越柬边境,突然围攻驻防中央高地的美军与南越军的波莱梅特种部队阵地。
而后,越军再以第320团设伏打援,预期两团进攻得手,而后三团联手,合围和夺取位于南越腰腹的战略要害重镇波来古市,一举切断南越南北联系。
北越军战略明显有着穿插、钳击、合围、围点打援等等战术影子。
然而,美军战力确实超出北越军的想象。
第33团千余人强攻,遭到美军12人绿色贝雷帽A级分队和南越特战分队12人的顽强抵抗,进展极不顺利。
于是,越军派出第320团隐蔽丛林,盯紧山路要道,预备设伏打援。
然而,美军得悉战情,确实派出援军,却又在越军预料之外从天而降。
激战,不期而遇。
1965年11月14日上午10时,美军穆尔中校率骑1师第3旅第7团第1营营部及B连大部约100人,乘坐16架直升机,首批抵达“X光”机降区。
“X光”机降区位于越南与柬埔寨边界的朱邦山麓,地势平坦开阔,为美军行动前选备三个登陆场中最大一个,一次可以降落8架直升飞机。一、二分钟的瞬间,越军未及反应,美军已经完成机降。旋即,16架直升机飞回基地,预备运载该营下一波战斗分队。同时,穆尔中校按照机降作战计划,指挥各排展开,呼叫重炮向“X光”机降区进行火力搜索、侦查。等到火力停歇,“X光”机降区残枝败草,阳光灿烂,一片寂静。美军B连1排继续向纵深搜索,很快,在丛林中逮捕了一位少年俘虏,一番审讯,得到了附近有3个北越步兵团的情报。此前,美军没有与越军地面部队交战经验,仅从波莱梅特种部队战情报告推测越军攻击疲软,兵力不多。如今,摩尔中校突然得知北越军有三团庞大武装就在身边的情报,即刻深感问题严重。他立刻下令,要求各部停止前进,围绕“X光”机降区收缩备战。然而,急切之间,他却无法呼叫、唤回正向朱邦山纵深搜索前进的一支排级分队。这支在草丛密林搜索前进的排级分队,成为美军在德浪河之战中的软肋。美军机降同时,朱邦山上,隐蔽在密林和地道里的北越前敌副司令阮友安及越军前敌指挥部、北越军观察哨等,就已经发现和监视美军在“X光”机降区的行动。战后,阮友安回忆了战前准备,口称“做好准备,严阵以待”。
穆尔中校和战地记者盖洛韦战后合作的《我们曾经是战士》传记则认为,美军这次机降行动意外地落在北越重兵包围之中,突遭袭击,手忙脚乱,损失惨重。实战证实,阮友安回忆录和《我们曾经是战士》传记都像吹牛。北越军战前是否早有准备姑且不谈,在实战表现确实拉垮和战损惨重,而同时《我们曾经是战士》传记和电影战场回顾也过于文艺,政治及反战价值远远超过军事内容,也使得读者难以看清战争实况。从常规战争概念而言,德浪河谷之战是美军地面部队介入越战的第一次规模化作战。当时,美军虽然确定了“搜索与歼灭”战略,但是,这一战略脱离了当时人们熟悉的常规作战思维,既是最新的军事秘密,也没有投入实战实践。十余年后,等到参加越战及德浪河之战,穆尔中校已经成为颇具战术素养和实战经验丰富的职业军官,但是,相比《我们曾经是战士》传记和电影里那位“天才”营长,穆尔中校并非“艺术化逆反战局的人物”。战前,穆尔中校对“搜索与歼灭”战略理解泛泛,陡遇危机,他同样很难在瞬间突破传统战争概念局限,也就难以在战场上完美实现威斯特摩兰将军“搜索与歼灭”战略。实战中,美军表现中规中矩,却也难以按照搜索与歼灭战略要求与各兵种、军种等友军联合、配合作战,甚至在实战发生战术背离,这也严重影响了美军在德浪河谷之战的效果。其实,按照“搜索与歼灭”战略的全局设定,以机降战术穿插敌后纵深,仅仅是搜索与歼灭战略的一个核心和关键局部。要完整实现“搜索与歼灭”战略的打击效果,需要各军种、兵种及所有参战友军在精密和高效的控制与指挥下,完成战力整合,集中兵力火力最大效率打击对方。美军这次“搜索与歼灭”行动,集中了多军种、兵种的多个战术单位、战术分队和组建了“联合指挥部”,就此,美军不仅向中央高地战区部署美骑1师,以营为单位向战区摆开常规作战架势;同时对中央高地特设了24个作战区,配置相应的远程火力精确打击等部署。故而,我们从德浪河谷机降穆尔中校营的表象背后,可以看到威斯特摩兰将军作战计划确实雄心勃勃。越军并不知道,他们在相距“X光”机降区不足10公里的朱邦山的南下部队前敌指挥部,就是这次威斯特摩兰将军“搜索与歼灭”首战的主要目标。正因如此,在看似单薄的穆尔中校的营集群战术突击的后面,美军配置了陆基战机、舰载机、武装直升飞机及重炮等战役级别的强大火力。当然,作为营长,穆尔中校同样不知道、不清楚他的机降战术分队后面,到底堆积了多少门重炮、多少架战机、以及多么复杂和高效的美军联合指挥部……总之,“搜索与歼灭”战略初次应用战场,穆尔中校,或者换任何人去当穆尔中校,在那个环境下看到的,只有危险!然而,这仅是被美军快速、精准和强大的远程打击力量掩护下的“危险”。所以,真实的战争在电影、传记、小说和回忆录之外,往往有着很多我们容易忽视的东西。《我们曾经是战士》传记和电影不会介绍这些内容,其反战主题之外主要强调的,大多还是激战时的战术片段。当我们进入战区时,从我们左侧的山里出现大量火力攻势。我们在高山林线附近降落。从树林里来的攻击火力也很猛。我刚要解开座椅安全带时脖子后面就被子弹擦伤了。我转头发现坐在右边的无线电操作员头部已经中枪。就在穆尔中校发出收拢、防御命令不久,战斗突然展开。原来,美军在“X光”机降区机降确实落在北越军部署在战区的三个团中央。北越军第320团主力按北越波来梅战役作战计划已经机动离开战区。其余的第66团、第33团正在战区完成集结,预备投入波来梅战役作战。其中,北越第66团一个营的集结区相距“X光”机降区,不过200米。北越军吃惊之余,随即,以第66团最近的1个营为先锋率先发起攻击,同时调集另外两个团的各营、连,陆续自西、南方向,逐次投入了反击。密集枪声和迫击炮落下,穆尔中校和部下们惊讶发现,北越军队由“X光”机降区四周出现,在至少五个方向上,此起彼伏向美军发起了连规模的集团冲锋。
北越军大量使用苏制自动步枪,配有迫击炮和火箭筒等,对美军实施近距离火力压制和突击。然而,美军配置适合丛林作战的更先进M16自动步枪,快速呼叫侧后方12门105榴弹炮的强大火力进行即时支援,故而很快击退北越军首次试探性攻击。当时,美军行动疏忽,在直升飞机运输过程中未能严格按照要求整体运输战斗部队,故而,最早机降的美军B连尚有一个突击班没有同行,严重影响了美军整体火力和战术的发挥。穆尔中校缺乏了解战争全局,眼见北越军满山遍地而来,心慌意乱,下达了向数百米外密林扩展防线的命令。我们只有在密林深处跟敌人开战,才有一线希望坚守住着陆区,让营里其余部队安全着陆。诚然,对美军机降部队而言,“X光”机降区即是他们的生命线和补给线。然而,穆尔中校这段话更多沿袭了朝鲜战争及机械化战争时期的“孤军”防御作战原则,忽视了搜索与歼灭战略本身需要的多部队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新规则。无疑,维持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机降区,以及扩展数百米外的主要防御区,形成一个环形防御地带,以区区100余人的首批机降部队,也就难免杯水车薪,顾此失彼。战至中午,美军频遇危机,使得德浪河谷之战已经背离着美军联合司令部的作战企图。美军前敌官兵在部队长指挥下,于敌军重围之中奋力为求生而战。美军重炮群高效率炮火支援,却又缺乏地面部队准确“引导”。美军以直升机往返战区运进弹药、食物、饮水与运送伤员,却又有2架直升机被北越军防空火力击毁。穆尔中校四面救火,很难清楚判断美军控制地带和作战效果。两军搅在一起,近战混战,没有准确的控制线及战场状况报告,任凭前敌官兵吼破嗓子,美军也只能以相对精确的,有限的重炮火力进行间歇性支援。美军战前预备的强大空中火力却无法高效投入战场,犹如摆设。
相比之下,美军人少枪少,很快陷入处处被动、挖肉补疮的被动防御态势。在战术角度上看,战区茂密的植被对双方作战动作的掩护是公平的。对北越军队求胜心切不断发起冲锋的机动而言,战区茂密的植被非常有利于趴在原地静态防御的美军的隐蔽。毕竟,美军这个营终究是经过系统职业化训练,并且配备有20来门80口径迫击炮和10挺M-60机枪,重火力配置远超北越一个团。是以,北越军队几乎没有停息的冲锋固然压迫美军穷于应付,同时暴露美军地面火力之下,伤亡惨重。最终,越军还是截断了美军主力与朱邦山方向搜索的排分队的联系。这时,更多的北越军队迅速向战区机动,很快就完成了对机降美军的包围。似乎,美军的“搜索与歼灭”战略的首战,即将遭遇“滑铁卢”了。
在1965年德朗河谷之战时期,北越军已经建军已经20年。当时,北越军颁布了义务兵役法和军官服役条令,实行军衔制,总兵力已达33万人,编成12个师另11个独立团、4个炮兵团、2个工兵团。北越军队以师、团规模轮换进入中国广西,接受换装、整编、训练,并源源不断接受着苏联、中国先进军援装备,就战术素质、作战水平、装备武器而言,堪称精良。这支军队,完全不是人们印象中那支打赤足、带斗笠、队形散乱且仅有单兵武器的游击队。战至11月14日午后,局势对美军与北越军都是非常严峻。当时,美军第1营的火力连和A连已经空运、机降和投入战场,再加上美军重炮不停歇的火力支援,北越攻势稍微遏制。这是围绕机降区收缩和重新布置环形工事,明确控制地带的良机。然而,为联系被切断在敌后的搜索排,穆尔中校命令集中主力,亲自带队脱离环形阵地,向朱邦山方向北越军队战线发起逆袭。这次,轮到北越军得以依托茂密植被,发挥强大火力了。相比二战、朝鲜战争中美军步兵以先进的单兵自动武器发起冲锋,抢夺战术优势屡屡得手而言,到了1965年,随着自动单兵武器的全球性发展,美军单兵自动武器优势已然荡然无存。在北越军队隐蔽火力打击下,接受过严格训练的美军发起冲锋不仅毫无战果,反遭强大火力压制,死伤惨重。美军冲锋重挫之后,与北越军队纠缠在茂密丛林,脱身不得,处于被全歼的险境,而且无法及时回援“X光”机降区防御工事。幸运的是,北越军不料美军人少居然敢脱离阵地逆袭朱邦山,因而仓促应战,缺乏统筹,未及抓住战机,同时北越军此起彼伏发起冲锋,也数次被美军强大火力击退,成为劳而无功的添油态势。激战一日,战损巨大,北越军队一时无力分兵攻击美军“X光”机降区主阵地。即便如此,战至此时,德浪河谷美军全局一眼看去,也是危险万分。越战期间,美军地面部队配属了重机枪、迫击炮和火箭筒,有着极为夸张战术火力。好在,美骑1师武装直升飞机及时赶往战场,以火箭弹和侧后方重炮轮番掩护、策应穆尔中校突击队撤退,美军这支宝贵的逆袭分队在付出惨重伤亡之后,这才得以脱身回到环形阵地。在《我们曾经是战士》的电影里,这一场景更改为无关重要却感人至深的穆尔中校营救战友的文艺桥段。无疑,这次莽撞且战术目的不明确的冲锋,使得美军防御力量大幅削弱,对围绕机降区收缩并重新布置环形工事更是有心无力。天渐黄昏,重围中美军与北越军队越是继续针锋相对的山地丛林战,便越是可能会陷入入夜即被全歼的大麻烦。幸好,就在天黑之前,美军骑7团的2营B连被抢运、机降“X光”机降区。这支在《我们曾经是战士》的电影里没有出现的美军生力军,成为了惶惶不安的穆尔中校及他的第1营熬过这个危险夜晚的救星。有了2营B连,美军赶在入夜前,基本完成了围绕机降区的收缩阵地、重新布置环形防御等等部署。至此,这支担负“搜索与歼灭”战略首战重任的美军分队,在激战整天之后,总算勉强在德朗河谷站稳了脚跟。然而,北越军似乎没有意识到战场正在发生微妙变化,继续组织兵力夜袭美军环形阵地。当夜,受命回援的北越第320团主力一部行军迷路,北越军队无法组织强大攻势,只得以战术小分队对美军“X光”机降区阵地发起骚扰攻击。同时,北越军还对孤悬在朱邦山美军那支搜索分队进行骚扰夜袭。在美军环形阵地里,观察哨不时报告参数,呼唤着远程炮火对可疑地区实施封阻射击,呼唤夜班战机向前沿投放照明弹。这时,战局稳定下来,摩尔中校也抽空向美军骑1师司令部报告了战况。
在硝烟与血腥中,德浪河谷也送走了惨烈的1965年11月14日。1965年11月15日,一场更为狂暴的战争即将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