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从东北军及日苏战略博弈,漫话九一八事件……

健康   2024-09-18 12:05   四川  
流浪的橡树俄乌战争合集(更新至9月3日)
俄乌战争观察:漫话托列茨克与波克罗夫斯克的攻略悬念……
俄乌战争观察:苦笑与惆怅,再说俄军的战略衰竭的“窗口”……
俄乌战争观察:从波克罗夫斯克的消耗战与持久战,推测秋冬战争的新方向
俄乌战争观察:英美情报头子否认俄军“核威慑”,乌克兰或在“自卫战争”框架转入战略反攻……
切·格瓦拉,书写理想与激情的不朽的2B铅笔
俄乌战争观察:英美解除远程打击禁令,将是乌军冬季反攻的“最大战机”……
俄乌战争观察:远程打击禁令依旧,从库尔斯克、波克罗夫斯克、恰西夫亚尔推演秋冬战争
中秋史话,黄海大战,一堆煤炭,改变了满清国运……
俄乌战争观察:从“深度战争”逻辑和秋冬战争,解析欧美正在“做局下套”

九一八事变,东北军溃逃,实为历史讽刺。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对中国及远东格局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于是,我们可以在故纸堆里寻觅,或者可以得到一些新的感触。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随后,日军诬陷东北军,攻击东北军主要军事基地奉天北大营。

就此,张学良麾下数十万东北大军一路不战而溃。

到次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日军以极小代价席卷、囊括了中国广袤的东北地区,可谓现代战争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事件。

1932年3月,日本暗箱操控,在中国东北扶建伪满洲国。

此后,长达14年之久的抗战时期,中国东北悲惨沦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最主要的军事、经济、后勤的大后方。

在这场浩劫中,中国军民蒙受天文数字的惨烈的牺牲、中国现代文明发育被打乱、中国传统文化惨遭荼毒,至今回望历史,尤其痛心。

那么,溯源抗战爆发最初的九一八事件,东北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就要从1930年说起。

在中苏和谈和中东路战争停战以后,至张学良入关之前期间,东北军曾经对东北境内外的苏军、日军作过较为缜密的调查。

当时,在旅顺、辽阳、长春、海城、铁岭、奉天等十多处日军军营,驻扎不过万余人,勉强算作1个师团的零散日本关东军。

再加上与关东军互为犄角的日本朝鲜军,总算日军可以用在东北的兵力不过3万人。

在急于率部入关,分羹中原战争,谋求军阀利益最大化的张学良看来,这点日军,不过留守东北军零头,绝无可能翻起大浪。

于是,1930年9月18日, 张学良发“巧电”,率东北军大举介入蒋冯阎中原大战。

就此,张学良将东北军主力主要部署黑龙江地区,主要防御方向不是日本,而是苏联。

和日军在东北境内驻军一样,当时苏联在东北境内外也有庞大驻军。

1930年前后,苏联得到美国转移工业和德国技术扶持,完成工业振兴,这时,苏联需要欧洲资金市场和技术,也就与欧洲国家签署友好条约,转而在远东部署了重兵。

当时,苏军调集大量飞机、坦克、重炮、战舰等精良武器,以及当时最新型的MC-1坦克,组建了针对东北军的特别远东集团军。

该集团军为装备精良的多军种多兵种联合集团军,为苏军精锐中的精锐,下辖3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个蒙古骑兵营,总兵力约8万人。

如此庞大苏军也让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极为重视,事变前后,日军也对苏军进行调查、评估。

日军认为,苏军在西伯利亚以东部署除却特别远东集团军,有8个师以上的战时编制师。同时,远东若爆发战争,苏军可在百日内,向中苏边境调集至少20个师的兵力。

苏军实力足以影响日本决策。

而后,这份情报据说当时被东北军偶然得到。

按照日本、东北军方面分析,日本苏联相互忌惮,中日俄在当时远东呈鼎力态势,同时三方旧怨刚刚完成了阶段性消停,爆发战争可能性微乎其微。

然而,事态却往相反的方向发展。

张学良发“入关巧电”的一年后,同日,九一八事变爆发。

张学良震惊得悉,端了东北军老巢的不是苏军,而是日军。

1931年9月18日事变发生当夜,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中将参谋长荣臻根据张学良之命,命令东北军“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图为1931年9月6日张学良不抵抗电文。

张学良晚年,真诚回忆解释:

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

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

这番自供,为某人在课本里卸下了黑锅。

可是,他这番解释轻巧灵动,却并非东北军当年溃逃的理由。

这样解释,未免为东北军脱责和欺史、欺人。

中原战争后期,1930年10月,张学良关东军主力入关。

很快,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等人见势不妙,立刻联电张学良,表示接受和平解决。

于是,战争结束,大局已定。

这时,东北军为入关准备已久,反而迅速调兵遣将,八方出击,抢先占据、控制了晋、冀、察、绥四省,以及当时北方最为发达和极具军事价值的平、津、青岛三市。

到九一八事变前夜,继张作霖早年登位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之成就,张学良及奉系军阀们卷土再回平津地区,实力空前膨胀,相互弹冠相庆。

张学良军职高升之外,东北军浑水摸鱼收编了阎锡山、冯玉祥不少乱军。

这时,东北军控制晋冀察绥四省,及平津、青岛三市,势力扩张迅猛。

所以,九一八事变消息最先报来,就算张学良等人为老巢被端未免恼火,但是,按照东北军的军阀们的本性,他们万分留恋刚刚到手的华北庞大的“收益”,掂量瞻望,也就有了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的“止损”想法。

东北军阀们审时度势,应变危机之根本,便是军阀们的利益。

从地缘去看,就算失去整个东北,只要保证东北军主力不被事变影响,这样,一旦日军止步于锦州或山海关,东北军依旧能够控制中国北方最广袤和肥实的地区。

这是东北军一直不愿意明言,却又在地图上一目了然的可心小算盘。

九一八事变后向东北各地进军的日军关东军。

日军占领吉林。

事实上,东北肥沃,经济发达,却又在战略上一直处于被苏、日夹击态势。

早在中东路战争中,日军明为中立,暗自怂恿苏军放开手脚乱打一气,东北军损兵折将的惨状,使得张学良和东北军阀为此脑子恍惚,杯弓蛇影。

张学良和东北军阀们最为畏惧的,莫过于东北军如是顺应民意北上自卫,一旦与日军再度爆发战争,陈兵边境的苏军如果重演日本人在中东路战争的动作,东北军势必损失巨大甚至被全歼。

这样,他们也就失去了割据中国的武装“筹码”。

其实,张学良和东北军阀们的预判,也不是空穴来风。

当时,马占山将军以万余黑龙江军队奋起抵抗,自10月起,该部东北军即与关东军僵持于铁路沿线,扼制了日军向北攻势。

关东军在东北军事行动,属于违背军政上级的“下克上”的非法军事行动。

但是,九一八事变取得轻松胜利,鼓动了日本爱国爱天皇激情泛滥。

就此,日本民粹情绪高涨,倒逼日本军政默认现实。

此刻,零星日军关东军倘若遭兵力优势的东北军的坚决抵抗,日军“下克上”的妄动必将随之丧失合法性,区区三万日本关东军吞掠庞大东北的企图势必落空,历史也就因此改写。

所以,马占山将军率部抵抗,激起素来桀骜不驯的日军关东军内部也是空前震惊,他们对如何善后事件也出现了极大的分歧。

当时,日本主流善后意见是放弃武装占领东北企图,以谈判解决旅大及辽东半岛的长期租借问题。

然而,关键时刻,苏联很快表明了态度,立竿见影为日本扩大侵略“注射”了一管鸡血。

原来,九一八事变期间,苏联重演了中东路战争中日本扮演的“中立”角色。

奉天被占领后,被日军拘捕的奉天军民。

九一八事变消息传来,很快,莫斯科下达命令,明确了九一八事变性质为帝国主义强盗的联盟,即国际联盟,准备重新瓜分中国的并同意发动的这场战争”。

同时,也确定了苏联不介入事件的态度。

截止11月2日,日本最高军政警惕苏军动态,再度严格要求关东军鉴于内外大局,无论以何等理由,断不允许部队越过嫩江、远向北进军

这个战区,正是苏联“满铁”势力范围。

然而,在日本预料之外,苏联以默认和特殊方式,已经开始了输诚日本和配合日军进军黑龙江。

就在日军犹豫进攻齐齐哈尔之际,时任苏联外长李维诺夫秘密会晤日本驻苏大使广田弘毅,保证苏联将奉行严格的不干涉政策,不会援助中国军队。

日本驻哈尔滨总领馆在得到苏联中东路当局承诺后,向东京报告了苏联无意于日本为敌,并且苏联允许日军从苏联经营的中东路北上黑龙江的消息。

于是,19日,日军第二师团由苏联经营的中东路运兵进军,很快占领齐齐哈尔和击溃了马占山部,日本国内“愤青情绪”为之继续激荡。

齐齐哈尔沦陷,标志战争升级和九一八事变恶果进一步扩大。

11月23日,苏联专门成立了斯大林亲任主席的特别外事委员会。

该委员会挂牌应付随时可能降临的国际帝国主义威胁,其实是应对九一八事变的非常最高机关

很快,苏联这个委员会宣示了对九一八事变和中国东北局势的不干涉立场。

同时,要求苏联的中东路当局继续妥协和默许日军在东北的行动。

1931年12月,李维诺夫多次向日本高级外交官提议磋商签订日苏互不侵犯条约。

苏联的“温和”态度让日军关东军非常震惊。

同样,日军关东军迅速向黑龙江进军,势如破竹占领全东北,也让体验过“中东路战争”东北军顽强抵抗的苏联倍感震惊、忌惮。

战至1932年4月,一方面靠着缴获的张学良东北军老巢的军械库和庞大的兵工厂生产补充,一方面征召东北和朝鲜的日本移民、转业老兵,弱小的关东军几乎一夜之间,撒豆成兵,成为远东一个超级军团。

这样,日军关东军由事变前的1个“低配版守桥护路”常设师团,膨胀为装备精良的5个野战师团,3个混成旅团,2个骑兵旅团,5个独立守备队,总兵力突破10万,迅速反超苏联远东军队。

就此,日本陆军开始了雄心勃勃的北上战略。

此后,苏联养蛊为祸,只好增兵强化远东武备,自吞苦果。

拘禁中的张学良。

综上往事,可见张学良诸如“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等等解释,其实背后隐藏的逻辑,无非是东北军对日军、苏军的忌惮,以及对割据华北的“贪欲”。

保全东北军阀集团的收益,才是军阀的底层战略逻辑。

他们设定的战略框架之根本,就是如何保证东北军继续强大,继续扩大地盘,继续坐拥华北,与南京方面分权对立,尽量利益最大化、长期化……

就此,东北军战略照旧,完全无视东北危机,继续向华北各地调兵遣将,抢在更多新的地盘。

为防止南京方面染指华北,张学良和东北军阀干脆托词拒绝南京方面派兵北上加强国防的要求,同时,他们也企图策动锦州中立、托管,作为放弃东北和“偏安”华北的屏障。

这样,即便失去东北,张学良还是可以北靠锦州为中立地带,南据国军进驻华北,继续保全东北军割据平津、华北利益。

于是,在东北军“小算盘”哗啦啦乱响之时,灾难继续扩大。

11月,日军得寸进尺向锦州进犯。

迫于无奈,南京国民政府只得与美、英、法、意外交周旋。

这样,在日军逼近锦州,美、英、法、意才同意组成联军,驻防锦州。

九一八事变后的日军关东军。他们的装备不比东北军先进。

抗战期间的张学良和赵一荻。


抗战期间的张学良和赵一荻。

然而,就在南京政府与美、英、法、意商议联军驻防锦州,诸国犹豫派兵之时,张学良已向全军下达了总撤退命令。

蒋介石、顾维钧、宋子文、汪精卫、何应钦等国民政府军政外交头面人物们集体傻眼。

他们轮番软磨硬泡,命令、哀恳、苦求张学良,请暂从缓;期能防御;锦州军队此时勿撤退;以固疆圉;无论如何,必积极抵抗

如此等等,或者东北军坚守一月,国际局势因而改变,历史也当重写。

然而,来不及了。

张学良和他的东北军都想跑。

1932年1月2日,张学良一纸手令刚下,不过3-500人的日军轻兵尚在数十里外,锦州东北军3万精锐一枪不放,再度一哄而散,全部撤至山海关内的热河境内。

东北军溃逃之初,日军千余人主力尚在奉天附近集结。

日军的军官们还在为是否调动可怜巴巴的几辆坦克参战,争得面红耳赤。

就在这时,辽西走廊最具军事价值的锦州重镇不战到手的消息突然传来,日军关东军大惊失色,继而欣喜若狂。

苏俄态度和锦州失陷,日本军政同样为关东军莽撞的军事行动大感吃惊。至此,日军当然也就不再满足于以谈判解决旅大的租借问题。

就此,九一八事变再次升级,灾难扩展漫延直到华北。

从大战略论而言,七七事变的国祸前因已经悄然埋下。

这样,锦州事变之后,山海关“诡异”成为中国的“国门”。

然而,回首历史山峦,眺望那段历史,九一八事变之后,从榆关事变、热河抗战、长城抗战,东北军驻防“国门”,无不是一路风声鹤唳、每战必溃,乱跑一气,丧师失地,直至七七事变爆发……

无论十四年抗战或者八年抗战,战史清楚记载:

如以丧失土地,投降军队计,毫无争议地以张学良及东北军控制的地盘、军队为最

往事渐远,愿我中国走过苦难历史,终是花好月圆。

近期因微信号使用不便,特别感谢好友们能够为我转发文稿。

多谢三点一转支持。

欢迎老友点击、联系流浪的橡树。
私人微信,无说明,不添加。望理解。

2024年9月18日
橡树·广都铭贤堂。

流浪的橡树
人性崇尚自由——【原创】橡树公众号。历史,杂文,文艺,诗歌,闲谈。切磋交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