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有个乐趣是逛书店,那里总是我观察的一个窗口。八月回国的时候,去了几个城市的书店,除了北京万圣书园等少数几个独立书店以外,一些连锁书店给我的最大的感受是“无趣”和“停滞”。这其实是折射了一些东西的。
十年以前的书店,一进门的黄金位置,大多是实打实月销周销年度热门。小时候没什么多余的钱买小说,课外阅读基本全是在家门口的书店里完成的。后来就养成了在书店里去感受当下流行的一种特殊癖好。我在书店热销区看过的好多书,现在甚至不能在网上分享。所以为什么我总说经历是件好事情,只有你的亲身经历才能带给你直观的感受,这种一手经历是转化为经验的非常宝贵、无需蒸馏的资源。
也是在书店里,我经历过那个充斥着“成功学”“个人传记”和“鸡汤文学”的年代。某主持人的《虚实之间》、某大佬的《野心优雅》、潘某的《屹见》,马老师《相信明天》,俞老师《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每个人,不管是被后来钉上什么标签或者我对他们的观感何如,文字里都透着活生生的“人”的气息。哪怕是吴晓波写《大败局》,也是站在枯骨上眺望明天,那里或许有美好的未来。
那时候我可以选择喜欢的书。
这次回去以后,很难在显眼处找到谁的传了,只有马斯克传还勉强敢摆在突出位置上,旁边大抵是为了蹭热度,放一本他母亲的传记。
马斯克马斯克,你能不能告诉我,你的中国同行去哪了?
2
来讲个小朋友的睡前故事吧: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个小部落。他们过着最原始的生活,靠采集和狩猎勉强度日。饥饿和疾病如影随形,但他们却不知如何改变现状。
直到有一天,一队行商路过此地。这些来自远方的商人敏锐地发现了这片土地的潜力,决定投资未来。他们送给部落两件看似平凡却意义非凡的礼物: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种和一把"永不生锈"的刀,并教会部落居民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用刀开荒,用火耕地。
仿佛施了魔法,部落第一年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粮仓装满了粮食,人们第一次尝到了温饱的滋味。这样的成功让部落首领成了远近闻名的"智者",各地部落纷纷前来取经,聆听他的"成功经验"。首领也乐此不疲,四处分享,甚至慷慨解囊,资助其他部落。
然而好景不长。几年后,被反复劫掠的土地开始透支,粮食产量每况愈下。焦虑和不满在部落蔓延,但首领却沉迷于"传道授业",对家园的困境视而不见。矛盾日益加剧,直到行商再度造访。
这次,首领却一反常态。为了掩盖自己的管理失当,他将困境归咎于行商的"蛊惑",称都是因为刀和火,为村子带来了诅咒,“他教给我们的那些邪术,只是想让我们不劳而获,忘记以前艰苦奋斗的日子”,煽动村民将行商驱逐。短期内,首领倒是稳住了局面,但土地荒芜的问题始终如鲠在喉。
转机出现在一位年轻人身上。他在河边发现了一片未经火耕却生机勃勃的土地,经过老人指点才明白:土地的馈赠从来不是靠掠夺,而是需要耐心培育。施肥、轮作、灌溉,这些看似普通的、短期没有收益的方法才是永续之道。
后来,部落开始了艰难却意义深远的改变。他们学会了用发现的规律去与土地对话,用智慧而不是蛮力获取收益。虽然过程缓慢,却让土地重现生机,收获也渐趋稳定。
故事讲完了,企业家找到了吗?
大概要么是无语地忙着解释自己的瓶子的颜色是纯正的中国红,要么一边后悔自己怎么那么多话一边清空自己的饭否和微博吧。哦当然,可能还在深夜奋笔疾书——《相信民营企业一定会有......》。
当然,当然。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新华字典》(1988)
3
常参加饭局的人都知道,酒桌上的话,一般别当真。那些成功的经验也好,独特的方案也罢,都是桌上场面话。从一层进电梯开始做俯卧撑,坐到二十层,别人问你你怎么上来的,你实话实说,做俯卧撑上来的。别人信了,你信吗?
前人的成功经验大多都是电梯里做俯卧撑,你想知道怎么坐电梯,他让你看他姿势多标准。所以不是过去的经验没有用,而是你要知道怎么用。
我从来不觉得一个人说的话就是绝对的正确,也不认为有谁永远正确。就像上一篇总结付鹏讲话的文章一样,我从中摘取一些观点作为我思考的补充,保留一些不懂的观点留作比照和实践,至于对不对,重要吗。
同样,我这么一大圈绕回来,我在讲书店吗?在怀念那些消失的人和书吗?不是的。
我说的是,就像那些名人传记层出不穷的时候,我在意的也从来不是他是谁、他做了什么。而是,
滚滚长江东逝水,他们屁股坐哪桌?
你也可以不清楚他们坐哪桌,但你要知道你想坐哪桌。上桌为了吃饭,哪桌好菜好饭去哪桌;为了陪酒递烟拉关系,人在哪你在哪。桌子没有三教九流,吃饭也分不出个高低贵贱,各有所好,各取所需。
关键是,有没有好菜好饭,是吃自己嘴里才知道。
就这样吧。
写给新朋友
上一篇文章果不其然被盾了。
至于原因,可能是传播量太广触发了什么机制,也可能是有一些声音确实不利于当前情况,总之在黑盒里,不知道也不敢问。但能够确定的一件事是,文章里的一些观点或者表达,是戳中了的。
发出文章后到被盾之前,数据停留在28万,也来了很多新朋友。实话说,纯粹是流量的翻牌,内容还是原来的那些内容,我的总结也不够鞭辟入里,只是被选中。
我身边比较专业的朋友得知我的情况以后跟我说,“最好是每周能保持一到两三篇的更新,来保持权重,同时做好垂直领域更新,维护现有的关注群体。”
但这样的情况也有些令人苦恼。
首先,我这个号是个人号,主要记录自己日常生活,写点书摘游记,分享投资心得。从写东西开始,从来没奢想过,也没有追求过这种量级,人人网时期有过一些热度,但那时候毕竟环境不一样,或者说,时代不一样。
其次,关注我的本来都是些熟人朋友,写起来相对来说忌讳少一些。这么多新读者关注以后,号的性质就变了,“愿写我心”开始向寻求最大公约数转变,这个平衡实质不好把握。
思前想后,这些天来就没有更新,也对新朋友没有回应,在这里说声抱歉。
之后对于内容,我会少一些个人生活的记录,多一些投资心得记录和我希望分享转述给朋友的知识和见解。毕竟在现实里,我对新技术和新事物的兴趣也更甚。但有些丑话还是要提前说:
我个人学识水平和能力都很差,也没有受过系统的逻辑学训练,所以只要你觉得我说得不对,你一定是对的。同时我也没有任何粉丝群、不荐股,所分享内容只作自己思考复盘,不构成投资建议。
虽然能够认识天南海北的朋友,是我的荣幸,但我想一期一会,缘分必定还在后头。所以我希望能尽量保持真实,可能是我自己对于这片自留地的一点小小的能够做的一些坚持吧。
再次感谢你们的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