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小红书起高楼,宴宾客

文摘   2025-01-15 20:32   比利时  

2025新年开年,复杂到不知道该去怎么描绘这个世界,用一位网友的话说:


韩国人在上海,美国人在小红书,中国人在妙瓦底。

今天只说美国人,以后有机会说韩国人。


关于这起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现在的发展,稍微了解下其他推送文章,大体也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我是一个不喜欢热闹和娱乐的人,所以有关什么“两边网友对上账了”之类的言论,我不写。2025年信息如此畅通的今天,还吃二手信息,只能是凑个热闹,然后看一地鸡毛(甚至可能还得自己打扫)。

由于最近发文章接连被盾,所以今天到文章没什么丰富内容,只写我关注到的点,大概列一下提纲和我的思考,其他的话不多说,都在酒里。分享给读者做个参考:


1.这是黑天鹅事件。小红书无心插柳登顶美区App Store第一,纵然平台有自身的能力储备和长期出海战略,但这部分资源在最开始(甚至到现在)无法被有效调用。

2.空前的“盛况”,未可说带来的是泼天的富贵流量。大量美国(外国)IP涌入小红书,直接扰乱了原本的推荐算法机制,其实对于平台方而言是打乱了其固有的增长模式和推荐机制,因此很多事情变成了新的,而“新”,意味着机遇,也是风险。尤其这种“新”,处在文化、监管、政c、舆论中的时候。

3.其行为本质属于单方面的叛逆。不是此地多么诱人,也不是那边的用户多么喜欢中国文化,单纯,只是为了表达一种不满和抗议,并为此投票(就像我从来不用某度家的产品也从来不用抖音一样,我认为时间就是一种投票)。其产生不可持续、无法再生、很难复制,这也是我为什么定义其为“事件”,它只是昙花一现,产生在一个特殊年份特殊背景特殊文化语境下的一星火点,仅此而已。因此,此时如果有爆棚的文化自豪自信,都是自我感动。

4.于平台方而言,现在应当是很头大的。长期以来,这个平台的运转就游走在一系列悖论中,此次事件更是凸显,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名称悖论、原罪与向善悖论、生态环境悖论、宣传jianguan悖论。一条一条说。

5.名称悖论。这条其实没想到,但昨天在肯德基听到三个博士聊天,给了我一个启发。原文是英文,敏感原因就不翻译了。
A:Do you know today lots of people in America download a Chinese app called Rednote?
B:They download it to replace tiktok? I also heard about it.
C:Wait, what is Rednote? Isn’t it a staff that belongs to Mao era?
……

很多博主这两天都在研究论证,为什么不是“抖音”(理论上UI设计更贴合),而是“小红书”来承接这波流量。这三位同学的对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即名称带有天然的色彩。当然后面她们还讨论了很多不能写的内容,但整体来看,小红书要完成真正的国际化,第一步要解决的其实是名称问题。在目前的品牌露出中,我看到识别不统一的问题,有Xiaohongshu,有Rednote,也有Red(实际上与国际知名社区Reddit撞了)。而解决名称问题的前置,是讨论是否牺牲掉能够引发西方话语讨论的这一名称,这也就意味着,又当又立行不通的时候,何去何从?要知道,抖音国际化战略的第一步,TikTok这个名称功不可没。

6.原罪与向善。不管现在承不承认,平台增长路上的“出圈”,都是带有“原罪”色彩的。利用人性的“吃瓜”“曝光””博眼球“、曾经存在商业的“黑灰色产业链”。更别提现在依然存在的造谣无成本,辟谣跑断腿,以及频繁发生的”挂人“”网暴“”举报“等等。这当然有此地环境等特殊原因,但正如鸡生蛋蛋生鸡一样,不知道是环境造就了平台的这种氛围还是平台推动了环境朝向这种舆论导向,总之我从自己的经历和使用体验来看,平台是无所谓这种事发生的(甚至刻意引导),人血馒头也是馒头。但如果出海,这种导向和平台内核,是起不来的。

7.生态环境悖论。又得说畸形舆论生态了,在现在这个孔子来了都当不了圣人的时代,每个人好像又都能挥舞着道德的大旗指指点点,同时“家人们”“集美们”“康康谁还没种草”“不会吧不会吧,不会还有人不知道……”“都给我去买……”这样的话语体系。之前我在《砸锅卖铁,也要好好说话》就写过,语言即思想。讲话写字,不求立意深刻、文笔优美,最起码应该做到的是逻辑通顺,表达清晰。说真的,这种平台上充斥着阴阳怪气、反智低龄的言论,大语言模型都没法用。然后你跟我说外国人要从此在这儿常驻了?学了一门汉语还没学明白,又得学小红书和谐话是吧?

8.宣传jianguan悖论(你看我也没法好好打字)。这其实是最有意思的一个点,也是每次遇到类似事件都会去偷偷关注的。事件发酵到现在,能清晰地感受到各方面的“懵逼”和“不知所措”。我在之前随手写过一篇《从河东到河西》,很多事情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其实背后都是有着清晰逻辑链条的,或者说,其根本运作逻辑是相同的。现在所有人都在“等”,等什么呢?等有人给出清晰的信号。但有没有清晰的信号呢?大概率没有。熟悉行政运作的朋友一定理解我在说什么。因此,就像过去发生过的很多事、未来依然还会发生的很多事一样,最终就成了决策的人不知道,知道的人不决策,事情与事情就在这样的等待中,失去了先机、失去了窗口期、失去了优势,从主动变为被动变为不得不冷处理。知微见著,我希望我的读者们能仔细去推敲这一段(实质上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本意)。

9.后续会怎样。首先一定会隔开,人家那边分布式记账,光脚不怕穿鞋,你们相互对账我情何以堪。其次,现在的这些跑来的,也就是叛逆期,一时兴起过来玩玩,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这场“欢愉”中获得实质利益,社交满足是多巴胺快乐,而真正留下来需要内啡肽。等平台从“懵逼”过后获得清晰的指导,美国博主就会发现,哎?我同样跳一支舞,怎么前几天发就是10万浏览量,今天就是100?年轻人,你对流量算法和审核一无所知。第三,分发机制修改,国外ip自成池子,相互推不着。这应该是最近就在着手的,可行方案里最不用等的处理方式。后续,还得看茶叶质量了。

10.潮水退后,会有一些人留下来,或者说,筛出来。这些海外博主们,不会是正经科普的、不是跳舞擦边的、不是真想学中文的,而是“爱中国”“中国好”“中国太厉害了!”。因为大家(除了你)都需要这个,是唯一的解。

11.去年看《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里有一个观点:对于…而言,计划完成的事情,一定完不成,而那些伟大的成就,往往都是不经意的产生。我小时候很喜欢演讲,经常拉着同班同学听我排练讲好班级故事。后来有天外校老师来听课,老师觉得我应该很熟练,就叫我分享分享班级故事,我毫无准备,呆若木鸡愣在原地。后来老师骂我:没事天天讲,有事你不上。

12.因流量,眼见起高楼,眼见宴宾客。


三年后再看这篇文章,祝它好吧。

2025年第一篇,晚来的新年好。

行走无声
旅居欧洲,业余交易,读书写字,记录生活 ——「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去所有未经的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