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跟十多年前刚高考完的我说句话,我要说...

文摘   2024-07-15 13:16   河北  

《The End of F***ing World》剧照

卧铺火车一直是我喜欢的出行方式,在智能机普及之前,这是少有的能打开安全边界,享受与人交互的方式。不同的人生轨迹在二十多小时密闭的空间中,形成短暂的共同体,人们尽可能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表达观点、感受,获得认同、认可……我时常觉得,这种已然被高铁替代的老旧出行方式,其实不仅仅是一种出行方式。在过去的火车旅程中,我多次与人有过奇妙的互动,这种互动后留存的关系和链接,对我至今仍有启发。未来我会尝试慢慢写出来。 

——前言



临下车前几个小时遇到了一个小妹妹跟我搭话,知道她刚刚高考结束,没有考很好,所以去散心。 之后的话题便自然围绕高考,志愿,专业,学校,地域和未来规划等展开。她的情况是,超二本线多一些,偏向理科方向,家境还算可以,未来希望在硕士阶段出国读研。就跟她聊了聊人生选择和规划什么的,(努力)注意了一下没有爹味和国男的说教,帮她拓宽了一些思路。十八岁的女孩,纵使已经游历了全国看过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横向展开足够,在经历的深度和厚度方面当然还是不够的——毕竟时间和亲知是书本永远无法替代的东西。

高考于我而言,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和她一边聊,我一边想,假使我能够穿越时空,坐在那年刚考完,也没有考得很好的我的对面,那我希望说些什么?

这是我想对十几年前的自己说的:


一、「高考很重要,但不是人生成功失败的分水岭」

从身边接触的人当中,我们很容易获得一种这样的叙事:高考决定一辈子。家长老师们也会将高考前/高考后作为两个阶段;甚至我们自己,也会在总畅想考前我们如何了,高考后,我要做什么什么,只要….就……从时间的线性发展来说,高考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节点,它将我们的生活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阶段。但它绝不是什么成功失败的分野,至少从我,作为十多年后的你,来看,它是有限和无限游戏的分界点。你现在还不懂什么是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没关系,你现在可以尝试了解并认识:作为一个从小城镇走出来的,一直相信高考这种东西可以改命的“小镇做题家”,未来终究有一天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解法,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去解答。

之所以说它是无限和有限的分界点,是因为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所有同龄人、所有的经历都是为了高考而服务的,它是确定存在在那里,由所有人的共识标示出来的。它有胜负、有输赢,有分数差距名次区分,甚至有招录名额。在没有足够幸运了解并坚持自己终生热爱想要全情投入的事业之前,高考帮你做出那个选择。但你要相信这是制度的产物,它的产生不是为你服务,甚至都不是为了你好,而是为了其他的某种利益和原因,未来你自然会明白。只是在没有能力做出自己的应对之前,顺应它倒也没有什么坏处就是了。

但考完了,然后呢?这其实才是高考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你仍然想用惯有的解题思路去看高考,那它的解法其实是藏在考后的,任何关注于成绩和院校专业的视角都是“身在此山中”。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班里、年级、学校那些同学,决定他们发展的,其实并不是你现在看到的高考成绩,时代、家庭条件、经历阅历等复杂因素的结合,铺陈了他们的人生道路。这些人生道路,都是独特的、没有输赢和差距的,因为人生本就是不同的。

是不是有些抽象和不好理解?那我拿你玩的游戏举例吧,玩帝国时代的时候你有明确的目标,想要升级文明建造军队,成为最后征服所有文明的获胜者,这是这盘游戏的结束;但你玩诛仙的时候不一样吧?你需要去做各种任务,跟不同的NPC对话,参与副本参与帮战,哪怕你骑着马在草原上奔跑,也是游戏的一部分。游戏没有输赢,只要你不点击退出,你就可以一直玩下去。高考后,我们的人生就是以最终老去然后死亡作为结束。

所以高考当然是重要的,它像一个港口,给你出航的机会。但人生之海的航行,靠水手、靠船、靠帆、靠风、靠方向、靠洋流,甚至很多时候靠运气。你很喜欢海贼王,你觉得热血并理想,这没什么幼稚的,在十几年后的我看来,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那些热血和理想,如果没有,就去找,这条寻找的路就是你的“海贼的宝藏”。人和人的差距不是显在高考分数的高低,而是在于是否走在自己选择的那条路上。你现在觉得所谓的人生大事,放在生命的历程里不过就是七八十年中的一天,我现在都想不起来你考了多少分。

《The End of F***ing World》剧照

二、走出去,选择那个可能性更多的选择。

你觉得你现在没钱,也不想让家里负担,所以不敢出国,会有点遗憾,担心失去了一些机会。不要紧的,作为十几年后的你,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这辈子或许我们都不会很有钱,但什么都没有影响。十几年后的我回看现在的你,其实有很多机会,但你都抓不住,所以也就不告诉你了。哪怕我现在告诉你比特币现在极其便宜被低估,未来是一种共识,而且可能直接成为你养老金的来源,你过几年也只会把它卖掉然后买房子,再在某一年烂尾归零。从现在的你到现在的我,我很开心我们依然相信财富的获取不能有“德不配位”,相信凭运气赚来的钱最终会凭实力亏完,所以每一个铜板都赚得踏踏实实且安心。贫穷只是一种思维,富有也只是一种能力,而非账户的数字。

这样很好。但如果我今天在这里只能告诉你一句话,那我要说的是:我希望你早点明白世界的本质是信息差,

举个例子,你觉得你现在没钱,所以不能出国,但其实这个逻辑链是有问题的,是你在信息茧房中获得的有限信息对你造成的误导。十几年后的我看来,有很多项目不需要钱,甚至给你全额奖学金帮你找工作,唯一的条件就是你要申请。但现在的你如果单纯只用上一点提到的思维去“做题”,觉得“你要出国=需要钱=需要赚钱=需要找工作…”那这道题你就需要十几年来解,甚至离你的出发点越来越远。

刚才跟你说过,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去解答,比你多出来的这十几年经历教会我的,我今天希望你尝试去学习,就是“你要出国=你要出国”。数学上来说这是一个恒等式,但从人生历程来讲,这是简化后的本质,即,你要出国需要考虑的,就是你要不要出国,仅此而已。如果答案是确定的,那么“你要出国”就是一个结果和答案,而非假设。从结果和答案去反推过程,就如同从迷宫的终点折返起点,容易得多;而当你面对着一个假设,那这个假设本身或许就会成为一个非必要的存在,因为你需要面对太多不确定性了。

如何能看到本质,方法就是打破信息差。你了解的信息越多、知道的越多、经历的越多,对事情的掌握越全面,你就越能接近本质。我们从小地方走出来,来到省会,十几年后你最终会去首都,会出国。家里人一直告诉你要走出去、往北京走。你可以听他们的,但既然他们也没告诉你为什么走出去,那你就要自己想想。现在的我如果给你那个答案,那就是只有走出去,你才能看到另外的世界;也只有走出去,你才有可能不一样。

电影理论中有一个“你是否看到一只鸡”理论。源自克拉考尔(Kracauer)在他的著作《电影的本性》中提到的,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能力捕捉现实的细节和瞬间,可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杨宁老师讲了一个关于这只鸡的段子,说一个导演拍摄了一步城市风光短片,片子里都是高楼大厦、霓虹酒吧、饮食男女。然后他把这部片子给非洲的原住民看,希望得到一些反馈。原住民们看完之后非常兴奋,大家都在热烈地讨论,讨论的主题是一只鸡。导演非常疑惑,片子里哪里来的鸡?于是他回去一帧一帧看片子,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那只鸡,而这只鸡出现的时长只有8格,电影一秒是24格,8格即三分之一秒。一般来说,观众完全感知不到它的存在。但非洲原住民眼中只有这只鸡,因为片子里所有的东西他们都不熟悉,唯有那只鸡,是他们认为的主角。真事儿还是段子我们姑且听听得了,但每个人心里都有这么一只鸡,即“认知决定思想,人只能看见自己能看见的”。

从这个角度讲,任何经历和体验都是你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视线拉高看,所有经历的事都在塑造你,而这种塑造有且仅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你成为你。所以要一直走,不要让自己困在一个地方,因为停下就意味着结束和认知停止。我们祖先如果停下,就不会走出东非大裂谷,你如果停下,就永远待在那个小城里。不是说小城不好,而是你可以在走过一千个城市后选择那个小城,但绝不能一生只生活过那个小城。

三、人生评价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

接着上面的一点,为什么不能只在那个小城生活?往大说,它无助于你认清世界的本质;往小说,小城太小了,没有办法让你建立起能够基于你自己的评价体系。

为什么要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

诚如前面跟你聊的,高考很重要。因为(我希望对你来说)它是你最后一次被动地用其他评价体系来评价自己。在这之后,没有什么分数去评价你,你大学里可能因为数学不好挂科,也可能因为满绩获得奖学金,工作时你绩效可能是合格、良好,你的芝麻分可能是极优秀……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评价自己?我希望你能去思考这个问题,就像你现在正在朦朦胧胧做的,你的叛逆和无所谓正是走上这条路的体现,因为你不同意其他的评价体系。

这样很好,当你认识到自己需要一个评价体系的时候,当你不再是某一种叙事的一环,不再是某一个组织的一员,不再是谁的谁,也不再是谁标准下的谁,你才会意识到自己的独特和珍贵,你才是完整的。只有自己完整了,才学得会真正爱自己,也只有爱自己,才学得会爱他人。这种爱并非自私,而是你会意识到,轻贱他人的本质是轻贱自己,因为明白自己的珍贵,所以才懂得他人的珍贵。

未来你会在很多事中慢慢理解这一点,但也只有经历过你才会懂,所以只是提一嘴,你有个概念就好,我们现在叫它“爱具体的人”。

回到这一点的最初,为什么不能只在小城生活?因为你没有办法认识自己,也就自然没办法剥离开其他的叙事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小城之“小”,在于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联结,用他人的眼光牢牢将你钉在社会需要你所处的位置上。儒学从来不是一种文化,而是一个手段,只不过是以文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其实质就是维护统治。你无法选择,因为这就是制度共识运行的体现。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小城里,你不可以“不同”。你也看到了,我现在留了长发,你可能也不理解我为什么留了长发,这不是叛逆,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想试试”。但走在小城里,你父亲依然会觉得“丢人”,因为你跟别人“不一样”,你也能明显的感觉到大家的目光中的“奇怪”。为什么他们会奇怪?因为他们没见过“不同”;为什么他们没见过“不同”?因为他们从小就被植入了不可以“不同”的叙事。

曾经你看过那个故事,实验人员把一只猴子关进笼子里,笼子里挂着一串香蕉,只要猴子试图去摘香蕉吃,就会被水枪滋,于是这只猴子学会了不碰香蕉;之后实验人员再放进一只猴子,不同的是,如果第二只猴子试图去碰香蕉,两只猴子会一起被水枪滋,于是两个猴子都学会了不碰香蕉。等放进第三只猴子时,只要它试图去碰触香蕉,不用水枪滋水,第一二只猴子会主动揍它,阻止它这么做。如此这般,逐步放进第六只猴子后,所有的猴子都学会了阻止新猴碰香蕉。实验人员放走之前被水枪滋过的猴子,笼子里剩下的猴子对待想要触摸香蕉的新猴,依然是暴打一顿,哪怕他们不知道为什么。

再往深问,你就会明白这种“不同”,其实意味着思想不同,这对谁有利有害?不言而喻。

几百年过去了,头上的辫子是剪掉了,心里的辫子更长了。这也是我希望你知道的,我们的教育从来只要你服从、听话,好像是为你好,但真正关于心理健康、应对挫折、调节情绪之类的一概不管,而后者恰恰是教育的本质。

因此,如果不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你就无法明白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也自然容易被他者构建的叙事带偏。如果你没有自己的坚持和思考,很容易就会变成暴打别人的猴子,或者沉默不语的观望者。你要是你自己,完整的人,而不是伥鬼。

《The End of F***ing World》剧照

四、不要轻看日常,那是你勇气的来源

第三点我没指望你现在能懂,因为毕竟我花了这么些年才慢慢有些明白,所以我想教你怎么做。当你去这么做了,一切便只是时间。前面说你要“爱具体的人”,现在我想要告诉你具体的做法,那就是“做具体的事”。何为具体的事?按照一个网红人类学家项飙的说法是,重视“附近”。附近即日常,我希望你不要轻看它。

如何重视“附近”呢?多观察,然后尝试理清楚逻辑。这其实是一种破案,时间久了你会爱上这样的解谜,因为它几乎存在在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举例来说,你可以去数数你的小区有多少户居民,因为你是住在家属院嘛,居民成分比较单一,所以你可以去尝试统计每一层楼住的人是什么层级,科长?局长?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我直接告诉你,是有规律的),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你也可以去尝试了解家里的支出和收入,做出统计,看看是否能优化家庭支出;如果要缴纳水费电费电话费都去哪里,电价水价有没有梯度有没有涨价;你还可以去统计这个小城的各种机构和商业板块分布,看看城市如何规划,然后你去考虑如果你要是开一间肯德基,会在哪里选址,为什么?接着你可以去网上看肯德基的选址模型,跟自己的做比对;你甚至可以和楼下菜铺的老板来一次深度的聊天,和他聊聊他的进货渠道,以及各种蔬菜的进货频率和数目、房租等,去估算他的收益、了解小区居民的口味偏好;可以去看看公交线路的设计,多长时间运营一班,数一数一一条线路共多少辆公交车;餐馆上座率如何,客人人均消费多少?看看小城的年鉴,看人口是流入还是流出;新楼盘是否盖了,盖了多少,流入人口够不够新楼盘容纳……你了解了一种运行模式,就能从这种运行模式中获得自己需要的,它就是你打破信息差的一种训练方式。你对这些了解的越多,生活就越有底气和安全感。

未来你会遇到很多人跟你说很迷茫,生活没有实感,不满意现状又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其实就是对自己现状不够了解。听起来市场上菜价多少钱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只要别太离谱买得起就行,但实际上一叶可知秋。

前两天看一个故事说,明末的时候京城的百姓会抓沙鸡来吃,这种鸟在京城更北方生活,一般只有栖息地受侵扰才会飞到南边,所以集市上沙鸡越来越多,意味着北方满人又在集结准备南侵。但人们不敢说话,只能买卖沙鸡罢了。

你在几年后会到北京生活,会赶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会见到那些投资人和创业者打德扑一个筹码算五十万投资;会打到网约车从望京到北京南只要3块钱;会看到共享单车塞满大街小巷;会去深夜吃卤煮火烧或者在路边烧烤;会在胡同里遇到吐得不省人事的老外跟你说儿化音……后来你会发现胡同里没有了商业和小店,路边没了烧烤,深夜食堂都关门了,小黄车退押金要排队,网约车变贵了……再后来你会看到凌晨路边停的很多车里,都睡着人;代驾一群一群聚在一起无所事事;附近的外卖送来的都是预制菜……

这都是你的附近和体感,因为水位不是一下子上升的,漫长的季节里也总有人学得会游泳。但你因为掌控着自己的生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失去什么,能得到什么,所以完全有勇气和能力在合适的时候做出合适的选择。

五、「放轻松,什么时候都不晚」

高考已经离我很遥远了,十多年过去,对于具体的志愿、专业、学校、城市我都丧失了感知和表达欲。但我还是特别希望你,作为十几年前的我,能够早一些了解和认同这些。或许人生终将没什么不同,但你总会更早拥有丰富的人生体验,更早踏入寻找自己的惊喜旅程。我甚至有种隐隐的感觉,这封信十多年后的我让我写给现在的自己。

看过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向上帝许愿,希望自己能回到十年前,这样自己能重新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上帝让他闭上眼,然后又睁开,告诉他:你现在拥有了重新选择的机会。

十多年前的你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如何,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我看向你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如何,这才重要。因为过去即是现在,现在也是未来。

做人而已,勇敢、真实、善良,足够了。

 


「投稿征集」:

如果是你在火车上遇到了刚高考完的你,你会说些什么?希望他(她)早点知道什么?生活没有时光机,人也最终总会走出自己的路,回看或许有遗憾或许有倔强,但一路终究是这样过来了。如何看待过去的自己,从某种程度上得以窥见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现在。

我想这期征集是有意义的。对于未曾经历过未来的准大学生来说,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毕业后更加迷茫的时代中,前人的经历或许不是《人生使用说明书》,但至少是一种《生存手册》。

书本无法替代亲知,智识无法替代阅历,文笔的优美甚至句读的长短在这个问卷中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你从你的视角出发,会说些什么? 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二维码填写,非常感谢共同参与!



行走无声
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去所有未经的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