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奇苏雅拉
鄂尔多斯民歌
鄂尔多斯是个古老、神奇而美丽的地方。36亿年前这里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古陆之一;八百年前成吉思汗三次驻跸这里;近代史上这里出现过著名的反帝反封建的独贵龙运动及其著名领袖席尼喇嘛。她蕴藏了极其丰富的地下、地上,自然和文化资源,被称作“三大宝库”。她明明是高原,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草原的过渡带,但在地质上却叫鄂尔多斯盆地,储藏着大面积的水、煤、天然气和各种矿。
神奇的土地孕育神奇的文化,鄂尔多斯民歌就是在这片神奇土地上产生的神奇文化中的一朵靓丽奇葩。
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一般都有固定的词、曲和歌名。按照曲调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
长调歌曲是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族的传统歌曲。曲调深沉古朴,舒缓悠长、跌宕起伏,高亢豪放。在其漫长的民间传唱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为大多数所公认或接受的演唱特点,即长音中间部分出现颤音,且颤音的大幅度逐渐增大,使歌曲听来更加开阔、舒展。像《圣主的两匹骏马》、《六十棵榆树》、《班禅庙》等回肠荡气,让人百听不厌。这种长调多在大型宴会、有长者参加的活动或比较慎重的场合首先演唱,因此也有人称这类歌曲为“国调”或“宫廷调”。
短调歌曲结构短小巧玲珑精悍,节奏明朗有力,情绪欢快活泼,歌词言简赅,音乐形象鲜明,曲调优美动听。它在旋律的级进起向中经常采用反向转位的手法,在六、七、八九度远距离跳进现象十分常见。比如,《紫檀栗马》、《甘德尔梁》。另外,在传统的五度调试的民歌中加入七声调式的引子和过门,更别具一格。这些特点使“短调”民歌具有强烈的舞蹈性,比如《圆顶帽子》、《鄂托克的西部》等,使鄂尔多斯的歌和舞两朵并蒂花在高原上交相辉映。短调歌曲几乎没有不可以演唱的场合,因此也有称这类歌曲为“红调”。
供稿:音乐图书馆
编辑:阿鲁斯
编辑审核:韩美霞
文稿审核:郭瑞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