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无效”中风中药研究在《柳叶刀》刊登,引发评价体系热议,却为中医药成果发表带来新范式

文摘   2024-11-19 10:56   广东  

2024年11月13日,《柳叶刀》发表了一项关于中医药“中风醒脑方”(中药FYTF-919)治疗急性脑出血的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这项试验为首个登上《柳叶刀》的中草药多中心临床研究。这项试验由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宋莉莉教授、克雷格·安德森(Craig Anderson)教授团队,以及广东省中医院郭建文教授团队共同完成。

研究团队在2021年11月24日至2023年12月28日期间,共筛查了9000名患者,最终意向治疗人群中共有1641名患者提供了可用的主要结局数据。在90天时,“中风醒脑方”(中药FYTF-919)并没有展示出疗效。即在这项研究中,FYTF-919并没有证明自己对重度脑出血患者有疗效,在特定群体上的疗效也有待进一步验证。在广东省中医院召开的重要科研成果发布会上,第一作者郭建文称,在预设的亚组分析中,脑出血量超过15毫升和脑叶出血的患者群体在使用药物后显示出了潜在的获益信号,提示要进一步开展中风醒脑方治疗较大血肿患者的临床研究,以确认疗效。

中药的临床疗效评价一直以来在国内外都备受关注。在现代医学临床研究框架下,中药是否需要严格遵循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试验的标准,以证明其疗效,一直是一个热门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这种争议背后,既有科学方法论上的考量,也有文化、历史和实践的深层次矛盾。

传统中医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疗效大多基于临床经验和病例积累。但现代医学以科学实证为核心,强调通过严谨的临床试验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中药而言,这一要求不仅考验其实际疗效,更对其背后的理论体系提出了挑战。例如,单方、复方等中医药的复杂性,以及辨证论治所带来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与现代医学中强调的“统一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有天然的不一致。此外,中药疗效的多靶点作用机制和作用缓慢的特点,也让其在短期试验中难以被准确衡量。

这一研究的发表,尤其是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亮相,对于国内的中药研究者而言,这一成果凸显了高水平临床研究的重要性。在SCI期刊发表中药相关文章一直是一个挑战,核心原因在于研究方法的严谨性不足和数据可靠性不够。如果研究者能够效仿“中风醒脑方”研究的模式,设计科学、数据扎实的临床试验,即便短期结果并不理想,也可能获得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学术助航
出版社十余年资深编辑,传播严谨学术、为科研发声,助力您的学术远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