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光眼指南(2020):前言和第一部分 青光眼筛查

健康   2024-08-06 07:24   浙江  


【摘要】近年来青光眼诊断和治疗技术迅速发展,为进一步规范我国青光眼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青光眼学组在参考欧洲青光眼协会指南第4版及多项中国青光眼相关专家共识、相关操作规范及百余篇文献的基础上,从青光眼筛查临床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与原发性房角关闭儿童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随访与管理7个部分制定青光眼的临床工作指南,以供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中华眼科杂志,2020,56:573-586)



前言

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随者人口老龄化,我国青光眼的患病率将逐年增加。据估算 2020年我国青光眼患者的人数可达到2100万。致盲人数可达到567万[1-2]。2005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以美国青光眼建议工作模式(Preferred Practice Pattern)(2005)为基础,结合我国青光眼临床工作特点,制定了《中国青光眼临床工作指南》[3],2008年和2014年学组两度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删繁就简,加强临床适用性,重新讨论并制定了《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08年)》[4]和《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4年)》[5]及诸多青光眼亚病种和青光眼主要治疗方法的共识[6-20],为我国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为全面、简洁的指导方案。近年来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技术迅速发展.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不断应用于临床,因此亟需进一步规范我国青光眼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在获得欧洲青光眼学会授权的基础上,将欧洲青光眼协会指南(Terminology and Guidelines for Claucoma)(第4版)作为本次指南编写的基础,同时参考了多项中国青光眼相关专家共识及操作规范[3-20]以及百余篇文献,其中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国内一级证据3项。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青光眼学组于2019年9月和11月2次召开全体委员联席工作会议,通过开放、自由民主的讨论,以公开发表文献(证据)为基础,针对我国青光眼的基本检查和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原则,制定出中国青光眼指南,以供临床医师在工作中参考使用。

 

指南制定的原则:采用简化的评分系统区分并注明条款的推荐强度和证据的质量等级。推荐强度分为强烈建议[Ⅰ]和谨慎推荐[Ⅱ]。强烈建议[Ⅰ]是指干预措施产生的效果明显超过(或明显低于)不良影响;谨慎推荐[Ⅱ]是指由于证据质量较低或证据指向不明,不足以权衡干预措施的利弊。


证据的质量分为4个级别。

A级(高级):证据质量较高,进一步研究对目前结论产生重要影响的可能性不高。

B级(中级):证据质量一般,进一步研究对目前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可能性存在。

C级(低级):证据质量不足,进一步研究对目前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可能性较高。

D级(极低级):专家共识或目前尚缺乏证据。


第一部分 青光眼筛查

用于青光眼筛查的主要检查包括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压测量和眼底检查等,必要时进行前房镜及视野等检查。目前认为基于眼底照相的眼底影像学检查效率最高[Ⅰ,B]。在借鉴其他国家及地区筛查策略的同时,应做到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及人口特点,实施合适的筛查方案,以期实现较为经济的干预效益。


青光眼筛查包括机会性筛查和人群筛查2个方面。

 

机会性筛查是指人因为健康体检或其他问题在医疗机构就诊时,从而发现青光眼。我国研究结果显示,基于体检中心的机会性青光眼筛查也是青光眼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21][Ⅰ,A]。


人群筛查是指采用简便可行的检测方法,对公众或特定群体进行筛查,并对阳性结果人群进行转诊建议。目前筛查成本是影响人群筛查实施的主要障碍。相比传统的直接检查眼镜等检查,免散大瞳孔眼底照相更加简便快速,能留下客观记录,且具备良好的敏感性(74.7%)和特异性(87.4%)[22-23],是较为理想的眼底检查方法。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眼底照相机的诞生,人工智能和第5代移动通信网络(5G)技术的不断成熟,实施基于互联网远程阅片会诊的包括青光眼在内的综合眼病筛查,将是未来相对经济的新型筛查模式。近期基于我国温州地区人群筛查的经济学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实施社区人群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POAG)的联合筛查,具备较好的成本效益比[24][Ⅰ,A]。



- END -


眼科医生许琦彬
一名平凡的眼科医生:传递眼科科普知识,记录眼科从医岁月,感悟人生心路历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