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韭菜开始反杀了!

文化   2024-12-21 22:58   北京  

作者:今纶
出品:功夫财经

商业是什么?肯定不是坑蒙拐骗,肯定不是杀熟。

商业是指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它不仅包括商品的销售和购买,还涵盖了与商品生产、流通、交换以及消费等活动相关的各种经济活动。

人们期望商业带来繁荣,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然而在当下,却出现了一个商业现象。

算法作恶。


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堪称算法时代的精心陷阱

有人在某平台经常购买机票,结果,他买票的承受能力、他的用户画像被系统“算”了出来,于是系统就“算计”他。

他买的票比同行者贵一大截,他如果换个平台去买票,发现比自己经常用的平台要便宜一大截,这就是“杀熟”。

不过,年轻人也不好欺负。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近日,不少年轻人晒出自己的攻略,分享如何对抗“越用越贵”“越看越烦”的算法。“第一次搜机票,直飞最便宜的也要4309元,我就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后来 就变成了1903元。

年轻人们开始“算法驯化”,他们通过评论点赞,在大数据面前建立“更穷更抠的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

此外,互联网匿名与隐身也成为年轻人对抗算法的一种策略。

今年年初,互联网上使用粉色小恐龙头像的“momo大军”兴起,通过相似的头像与ID,以系统信息掩盖个人信息,躲避算法对个人行为与喜好的追踪与判断,摆脱基于身份标签的推荐模式。

平台“杀熟”的产品主要是酒店住宿和机票,因为相比较而言单价高。

无论平台是否承认,“杀熟”确实是客观存在的。

‍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通知提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并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

建议有关部门对于搞大数据“杀熟”的公司在有证据确凿的前提下要重罚,几十万的罚款不疼不痒,重罚才能长点记性。

鉴别难点在于:如何判断是营销手段、时段变化,还是真正的大数据“杀熟”。

至于年轻人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技术上确实可以做到,说白了就是通过语义分析驱动程序更新促销价格,加速促成销售。

就算反向驯化是存在的,媒体曝光之后,估计,这技术也很难继续被应用。

第一是会让平台利润大面积下降,大家都来薅羊毛;第二是太丢人,居然被韭菜玩弄于股掌之中。

然而,这一记韭菜的反杀,值得思考。


零和游戏

通过技术来“杀熟”,以及通过反向驯化来反“杀熟”,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本质上就是一种欺诈与反欺诈,攫取与反攫取。本来一桩好好的生意,结果被异化成了一场零和游戏。

哪里出了问题?首先是消费者越来越精明。

深层次的矛盾是:消费者日益萎缩的钱包与平台公司日益严苛的增长要求之间的矛盾。

消费者能做的,就是在各平台之间反复比价,然后用安卓手机、苹果手机来回切换,最终选一个价格最低的。

消费变成了一个劳心劳力、斗智斗勇的事情,这就不好玩了。

对于不少人来说,时间才是最贵的,信任感丢失了就不会有交易。

现在老是说“刺激消费”,其实,这么一番比价下来,别说刺激消费,就是正常消费都不想进行下去了。

有些平台公司的股东对业绩、股价都有要求,所以,它们的团队必须紧绷神经,努力创造业绩,这些我都理解。

这些公司其实是没有价值观和底线的,搞钱就是它们的最高宗旨,活着就是为了搞钱。

它们从事商业活动,已经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抢钞比赛,服务质量和从业者的价值观提升都谈不上,偶有的服务优化也是竞争对手和市场倒逼出来的。

很多的公司都有这样的问题,它们不是真心实意要为客户提供高标准服务,而是急不可耐地希望把客户的钱从客户兜里掏出来。

平台与客户不是朋友,而是博弈对手,这样的消费过程想想就令人心寒。

我们能不能有一种松弛的,可以互相信任的消费关系?

这种关系价值万金。

有些平台公司虽然是赚钱的,但玩的是“诈术”,最终就是声名狼藉。



信任

当正常的消费,变成了《三体》中的猜疑链,信任就变成了奢侈品。

近年,国内市场分别有两家零售企业崛起,一个是外资的山姆,一个是本土的胖东来。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他们逆流而上。

近年来,外资企业在国内光环褪去,缺乏护城河的外资零售业更是首当其冲,情况都不太好。比如家乐福、麦德龙、TESCO等大卖场,不是退出,就是卖身。

唯一例外的就是沃尔玛中国,他们在2024年Q3净销售额为49亿美元,同比增长17%,算是创造了不小的奇迹。

其实,沃尔玛本身的卖场情况也很差,过去两年里在国内就关闭了近60家卖场,今年上半年又有至少17家门店闭门谢客。

沃尔玛中国的业绩翻身,完全依靠旗下的山姆超市,山姆以50家的门店数量,撑起了沃尔玛中国三分之二的销售规模,平均每家店的销售额超过16亿元。

最近有一个视频刷屏,大意是说:山姆为什么在中国生意好?因为用户相信他们卖真货。

而本土企业取得同样“反杀”战绩的,就是胖东来,它的崛起给各大商超上了一课。

没有假货,利润只有10%,而且直接标出来,胖东来的生意就火得不行。

一个总部在许昌的超市企业,居然能做到营业额超百亿。

于东来是的口号是“关爱员工+物美价廉”,他不需要搞大数据“杀熟”,因为大家是来为信任买单。

胖东来的成功,在于他开的是出售信任的商店,买过的还会来买,复购率很高。

为什么?因为信任是稀缺品,货物都是真货。

反观那些“杀熟”的平台,虽然可以盈利于一时,但这种盈利的基础依然不够牢靠,系统不够强大,只要有更低的价格出现,其他的新的平台就可以取而代之。

客户毫无忠诚感,更谈不上信任。

所以,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这么做是大智慧。

与其玩“诈术”,和客户捉迷藏,增加了交易成本,不如直接站到价格相对低的位置,直接把品质摊开给客户看,这属于“绝杀”,生意会非常火爆。

有平台用大数据“杀熟”,年轻人驯化大数据反“杀熟”,前者是算法作恶,后者是算法省钱。

博弈的结果就是极致内卷,信任感接近于零,大家都很累。

不欺生,不杀熟,这应该是商家最基本的事,可是现在却如此难得。

企业需要回归的商业的本质:以优质服务获得商业回报,以信任巩固自己的护城河。


价值观

企业一做大,就喜欢讲战略和价值观。

战略和价值观确实很重要,然而,它们不是活在枯燥的商学院案例里,活在虚假的口号里,活在品牌部门的预算里。

它要活过来,必须抓住本质——把消费者当做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平台上的一段数据。

那些“杀熟”的平台公司永远不能理解:为什么靠“杀熟”赚钱是错的?其实,赚钱没错,错的是想利用数据“算计”客户,这不但打劫了客户的钱包,还羞辱了客户的智商,对于客户的伤害是双重的。

人们不想活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世界里,不想活在一个把善良和信任当弱点的世界里。

客户驯化大数据反“杀熟”,是一种抗争的姿态,这对于平台公司其实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松弛的相互信任的交易。才是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有些人永远不懂,还以为“杀熟”是高级卷。

其实,“杀熟”是平台的“自杀”。


-END-

蓝钻故事
硬核阅读,引领我们上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