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文明不断的密码是什么?
演讲者:樊志民
中华文明没有中断是因为中国的农业没有犯颠覆性的错误。
大家好,世界文明的兴起,可以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文明,能在世界民族之林里面屹立数千年,我想,它肯定有一些非同寻常的地方。英国的哲学家罗素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中华文明在世界古国里边,是唯一一个得到延续和没有中断的文明。我们的文明为啥没有中断?我的基本观点是,中国的农业没有犯颠覆性的错误。
我们的文明没有中断,可能得益于这么三个方面:
一个就是我们独具的自然禀赋;
第二个,我们智慧的生存理念;
第三个就是我们强大的更新、完善能力。
中国东西向的河流是一种天佑中华的自然禀赋。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从地理学的角度审视过我们的中华大地,我作为一个搞历史搞农业的人,每当看到我们中华大地的时候,尤其是从益农的这个环境讲,我发自内心地说,天佑中华。老天爷给了我们中国这样一块好的地方,我曾经比读过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地图,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其他的几个国家,我们看到的它的河流,基本上是南北向的。古埃及的河流,大家知道尼罗河,南北向的;两河流域的河流,也是南北向的,印度河、恒河虽然有一点斜,但是我们考虑到南亚地区海拔上升得很快,它实际上有一点相当于南北向的河。
我突然发现我们中华大地所有的河流,基本上是东西向的。黑龙江,东西向的,黄河、淮河、长江,甚至我们的珠江也是东西向的。河流的走向和文明有关系吗?南北向的河流,它是垂直于纬度的,在一条河流里面,随着纬度的变化,它的上游、中游、下游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农业类型。而东西向的河流,它是平行于纬度的,就是说在这个流域里边,它的上游、中游、下游是同一个农业类型。
许多不同的农业类型,放到一个河流里面,在历史的早期,经常会形成一些矛盾和冲突,矛盾和冲突带来的结果就是玉石俱焚、文明毁灭。而东西向的河流,我们的山东,我们的河南,我们的陕西,我们的甘肃都是小麦地带;我们从上海到四川,都是种大米的,构成了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基本农区,做到了同一类型,农业区域面积的最大化。这个最大化,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我们中华文明,不可能因为一场灾疫,让我们的文明毁灭了。我们北方歉收了,南方肯定丰收了;南方歉收了,北方肯定丰收了,所以它抵御灾疫的能力很强。另外一个,耐受冲击的能力很强,凡是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基本上在这个时候,完成了它的农业化进程,它最后成了我们汉民族共同体里面的一员。所以民族融合的合力,反倒促使了隋唐盛世的出现。中国人爱祖国的这样一个情结,你如果带着你的学科,带着你的专业的这样一种角度去看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的美的。我把这叫做天佑中华的自然禀赋。
中国人对天地的敬畏使得更好地利用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我们的老祖宗在很早的时候就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就是这三要素围着我们的养殖,或者是我们的动物,或者是我们的植物,构成了一个铁的三角关系。地是生万物的,天是养万物的,而人在这里面实际上起了一个组织管理照料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在和天地生物之间,我们没有把我们人当做什么事都可以做。实际上在农业里边,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农民有理性的判断。农业这个产业,是磨练人的耐性的一个产业,一个农作物种下去,漫长地等待,而且你要尽心地照料。这个照料过程,你不能期待它的生命过程,小猪长成大猪,要靠猪人家自己长,小苗长成大苗,要靠人家自己长。你如果想帮一下忙的话,拔苗助长,很可能你今天把它拔高了,它明天就死了。所以这个,在我们应对世界的时候,我们没有把自己看作是可以征服和改造世界的,这样一个观念是非常智慧的,尤其是适用于农业生产的。中国人对天是尊敬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天什么话都不说,四时季节变换了。中国人对地的这种感情,它是一种依赖,我们有一个俗语,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这可能是中国人因地制宜的一种最高境界的表达。我们北方草原,我们中原的旱作,我们江南的稻作,那不是随意的,是我们的老祖宗,把我们这样一个神奇的土地用一种神奇的办法把它利用好。
为什么说吃羊肉泡馍不是在吃饭,是吃一种文化?
农业是这样子,饮食也是这样,也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北方人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我们陕西人的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像盆一样大的碗,我们南方人那样一种精细。在一些交接地带,会不会出现一种特殊的情况呢?有的,在我们陕西就有一种羊肉泡馍,我不知道大家吃过没有。羊肉泡馍,大家注意一下,它就是在神奇的北纬三十五度,这个纬度上出现了。我的朋友到我的学校,我请客的时候一定让他吃牛羊肉泡馍,我说这不是吃饭,是吃一种文化。它是在一个神奇的纬度上,农业民族的面食和游牧民族的肉食,一种完美的结合。到了北边没有,到了南边也没有,只有在这一个纬度上。《齐民要术》里面说,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成功多,如果不这样,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我们要借用农业文明的智慧,借用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智慧的生存理念。
和天地交往的人,绝对不会保守。
大家从小受到的教育,可能说农业文明是保守的,我说,和天地交往的人,绝对不会保守。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农业发展进程里边始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原始时代末期,我们的老祖宗就把水稻这样一个高产作物奉献给了全人类。我们的水稻传到朝鲜半岛,传到日本,传到东南亚,传到全世界,日本人把这条路,往外传播的叫“稻米之路”。秦汉隋唐的时候,大家知道,我们的丝绸之路开通了,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汉武帝给他封的博望侯:博大的博,远望的望,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心境?睁开眼睛看世界。沿着这条路,西边的,好的畜牧学品种,瓜果蔬菜传了进来。当然我们传出去的两样东西大家都知道,一个是丝绸,叫丝绸之路嘛,另外一个是茶叶。实际上这两样东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农业里面的商品性生产,用现在的话来讲,给我们赚足了外汇。这样一个漫长的沟通交流过程,我的前辈石汉声教授用了四个字:胡、海、番、洋,把它讲清楚了,就形成了一个中外农业科技交流史的一个提纲,凡是农作物里边命名为胡的,都是从丝绸之路引进来的;凡是命名为海的,都是魏晋南北朝以后,从海路传进来的;命名为番,实际上是宋明的时候,开了番司以后,从泉州、广州这些地方传进来的;1840年前后传进来的所有的都叫洋。我们中华文明,能数千年持续发展,和它的这样一个自我完善和更新的这样一个机制有关系。
免责声明:
来源:CCTV-1《开讲啦》
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刊赞同文章中的观点,行为,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以及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