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上海发烧行的第二天。分享一套搭建起来非常简洁简单且极好声的多声道Audio系统。
和惯常看到的多声道系统一堆堆解码,一堆堆功放,复杂的连线不同,这套系统就是五个高文各种型号的机器人。
(关于多声道SACD系统,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今天第二条进行了推送,供参考。)
全套200多万,在一个40平方的空间,竟然在播放某些音乐类型上可以媲美昨天听过的木下正三千万级系统。
1. 我带着心爱的蓝光唱片来到上海最高山佘山
主人老胡,2023年认识的新朋友,他是Jerry“光屁股长起来的发小”,两位老哥在中学时代一个是班长,一个是团支部书记(在惯常的叙事中,这明摆着是姻缘啊,性别错位浪费了这段良辰美景)从小就是街坊邻居。
到了今天,21世纪,两位已经功成名就财务自由,依然如此惦念,“相濡以沫”的互相提携着“发烧”,可见情感的深厚了。
我是个多声道影音爱好者,最终极的兴趣在多声道设备上欣赏古典音乐和歌剧(视频这部分我们无需操心,商业上的利益驱使了很多同行完善这件事),springson疫情期间搭起来高文机器人的多声道系统,我也配合着写了不少多声道原生录音的SACD唱片,而我自己呢偷偷趁着欧洲唱片网站打折收了不少蓝光碟片。
以下是springson两年前搭建的多声道机器人系统。
这次来上海听音乐会,看群里的意思是要安排到老胡别墅聚会,顺便一起欣赏多声道系统,那么我就从自己私藏碟片里面选了几张,这几张蓝光碟我全部看过至少一遍,当然,就是自己家里破烂先锋蓝光机(很多年前购买,还能读碟已属幸运)和一台松下的老旧等离子50寸电视欣赏过,家访存了私心,能让自己苦心收集的碟片有机会好好播放一遍。
佘山还真的挺远,30多公里的路程,北京顺着高速能顺义县城里面,不过江南的地形地貌还真的不熟悉,或林间或小溪,或乡镇或河滩,这30公里给我的感觉非常遥远,好不容易到了老胡的佘山别墅,待springson停好车,我们都有点疲惫,好在老胡院子的向阳之处种了一棵供欣赏的橘子树,在和暖阳光的照耀下,凛冬的严寒并未摧毁所有的果实,
springson率先摘了树上的果实,马上招呼我们过去采摘,果然,“非营利性”的橘子真是美味,即便扔掉果皮后,手指间存留的余香,经夜都没有散去。
能看得出来,老胡虽然耳音很灵,但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发烧友,他没有急着引我们入座,迅速进入状态,而是先沏茶,吃干果。
然后调整Pinkfaun数播,以及把昨天在木下正三上放过的小泽版幻想交响曲放了两个乐章。老胡说,我放心了,这个感觉,并没有比昨天的次声波超大系统差太多。虽然绝对声压,能量有差距,但是,五声道Audio系统带来的临场感,包围感也挺能打。
午饭时间已到,请springson开着拉着我们三个人到他昨天就提到的做崇明羊肉的小饭铺。这还真是个小饭铺,一家子河南人经营,大锅煮的羊肉,卖羊汤,羊汤面,白切羊肉和半发面的火烧,本地羊肉,河南风格,老胡热情的点了羊汤,两大块白切羊肉,三凉菜,一瓶小二。
热乎乎的白切羊肉和多撒胡椒面儿的羊汤,实在是把上海冬天的阴寒驱散了不少呢!
酒未足而饭很饱,继续回到别墅,下午的正式播放即将开始了。
2. 40平方空间及五声道高文机器人系统
老胡的别墅地上两层,下沉式庭院一层,影音室位于下沉式庭院这一层中。听音室门口有一个漂亮的音乐主题摆件。
相对于面积宽广的别墅,影音室不大,属于比较紧凑型,5个高文机器人和一台115英寸的高清电视围绕着六个舒适的沙发座。
经springson解释,系统配置如下:
音源:高文36u+(蓝光、多声道SACD、CD兼容)
数字前级:高文Mimesis 16.8
数播:荷兰PInkfaun ultra 2.16
电源处理器:波兰Gigawatt PC4 EVO+
器材架:西班牙架宗联排
电源线:Wk the red和ray为主
然后是喇叭配置
主音响:高文Samadh 两个
环绕:高文Prana 两个
中置:高文Sayta定制版
(中高音部分摆放房间,低音部分摆到后墙角,不阻挡屏幕)
从这里可以看到Satya定制版分解开的低音在左侧墙角。
空间只有40平方,就没有额外配置超低,因为这几个机器人的低频已经足够满足各类大编制的重播。
这套系统得连接其实非常简单:通过高文36U+输出5个声道(模拟信号)到高文Mimesis 16.8。然后16.8分别输出5个数字信号,给到5个高文喇叭。
解码器和功放,是集成在机器人喇叭中的。这样就省去了我们常见的多声道那种密集的功放以及很多套解码器。
以后侧环绕prana为例,其实只需要一条电源线,一条数字线,就可以实现环绕了。
干净利索。这一点特别符合老胡对整洁美观的要求。
老胡纳入这5个机器人系统之前,其实做过大量的功课,和springson以及老黄的沟通非常多。疫情后的两年里,每次来上海,都要聆听各种工作室的神器,据说考察过的包括:FM,卡玛,洛伦佐,魔域等等。
最终选择了高文。老胡年轻时曾经搞过乐队,文艺细胞十足,即使今天,也还苦练钢琴。高文机器人喇叭能过他的关,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声音准确,干净,和真实乐器的质感无限接近。
自从老胡选定高文机器人后,springson就从别墅的毛胚阶段开始跟踪布局。
其实这个工作相对传统多声道Audio系统来说,省了很多环节,主要把握的就是5个喇叭的布局,以及相应的电源插座位置。
得益于这个40多平房间的规整,springson说,只要把主音箱两个Samadhi放置好,其他的按照标准图示进行即可。
所以,现场最终,只有一个皇帝位置。
不过,对于老胡来说,足够了,因为大部分时间是他自己独处。朋友来的时候,这个房间更多用来作为卡拉OK。君不见房顶上左右两侧还吊着两个喇叭吗,哈哈。
爱听音乐的老胡,除了五声道SACD和蓝光外,听阅量也非常大。他选择了用数播,据springson说采用的Pinkfaun数播是世界上最好的数播之一。他曾经推荐爱乐者用这个数播和高文系统搭配。
最有意思的是,高文在本月初推出了一台和Pinkfaun合作的数播,雏形由Pinkfaun设计,高文进行了一些调整。而且打的是两个品牌的LOGO,这和高文当年魔改OPPO和先锋原型机打自己LOGO完全是两种做派了。
数播很简单,就是直接接入Mimesis 16.8数字前级,然后分配给两个主声道喇叭。
springson找了一些近期Daily推荐的曲目,演示了一番,的确非常棒,不过,我的心却在兜里揣着的那些蓝光碟片里。
springson看出了我急不可耐的内心世界,说,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古大了,由古大带我们欣赏一场真正的蓝光音乐会吧。
3. 当芭蕾舞遇到机器人与115寸大屏幕
高文机器人对我并不陌生,此前都是springson在工作室非常简易搭建的,周边设备也不是特别讲究,因为没有屏幕,我主要听的还都是多声道SACD。这次家访,就不一样了:
独立封闭空间
周边配件如电源处理,电源线都武装到牙齿
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个115寸的大屏幕。
按照我之前的设想,下午计划播放两张舞蹈,三张交响曲,很遗憾的是,这次打破了我坚持要播放整部作品的底线,时间太过仓促,jerry当晚飞机回京,我只能选了每张播放片段了。
3.1 芭蕾晚会:拉威尔的《圆舞曲》(La Valse)
首先登场的是一张芭蕾舞晚会,《纽约城市芭蕾舞团在巴黎》(New York City Ballet in Paris),这是美国纽约城市芭蕾舞团2016年在法国巴黎歌剧院的芭蕾晚会的实况录像。
纽约城市芭蕾舞团(New York City Ballet)成立于二战之后的1948年,是出生在俄罗斯的伟大编舞家乔治 巴兰钦(George Balanchine)协助下成立的。
巴兰钦的新古典主义舞蹈风格诞生在巴黎,纽约城市芭蕾舞团的舞蹈晚会选择了完全由巴兰钦编舞的法国作曲家作品构成,古诺、比才和拉威尔的四部作品贯穿了整晚的舞台表演,我给另外三位朋友选了拉威尔的《圆舞曲》(La Valse)。
之所以开始要选这首,主要因为springson这个大爆棚爱好者,拉威尔的《圆舞曲》是他中晚期作品,作曲家亲自改编和修订的版本就有管弦乐、钢琴独奏、四手联弹和双钢琴版,可见拉威尔对这部作品的偏爱。
《圆舞曲》不同于拉威尔那些美好旋律的创作,这是一首作曲家基于对马勒式阴暗、恐怖、死亡主题的思考而写就的碎片化舞蹈音乐,其中不乏神经质的乐队全奏,大鼓在全曲中的多次“露出”,音乐在维也纳圆舞曲与法国式色彩喷薄之间来回变换,首先在音乐上就是极其成功的作品。
springson和老胡对芭蕾都没大兴趣,但伴随着图像还有5声道大爆棚,还是听得springson直呼过瘾。他说,芭蕾舞曲在没有图像的两声道HIFI系统听,无非就是皇家巴蕾的感觉,但是,当直面115寸电视,看着美丽的少女们翩翩起舞,就不一样了。
我作为一个曾经被迫在两百多斤体重基础上在附中和本科相继拥有4年形体课,上过多年把杆,横叉能下到底的“准舞蹈生”,十分钦佩乔治 巴兰钦这位舞蹈家中最懂音乐的人对于拉威尔《圆舞曲》理解的深度,旋律和节奏不单单只是为形体的美感提供“滞留时间”,所有的编排都融化在拉威尔那不平静的乐器之中了。
3.2 性冷淡芭蕾:巴赫《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
第二张舞蹈的蓝光碟,似乎走的更远,springson提出了抗议!说这完全是“性冷淡芭蕾”。
发表在2024年9月26号的第841期古典音乐daily,推荐了法国大提琴家奎拉斯(Jean-Guihen Queyras)新录制的一版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这版录音的缘起比较特殊,是演奏家为了和一位舞蹈家共同演绎舞蹈版的巴赫大无而得来的灵感,循着这套听起来不错的大无录音,我找到了这位舞蹈家之前的一部巴赫音乐的舞蹈作品,巴赫《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Johann Sebastian Bach Brandenburg Concertos BWV 1046 -1051)。
我们先来说说其中的舞蹈部分,读过841期daily的朋友也许还记得与奎拉斯合作的比利时舞蹈家、编舞安娜 特瑞莎 姬尔斯梅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她的名头是“欧洲极简主义舞蹈教母”,在舞台上执行她艺术理念的则是她亲手创建的罗莎舞蹈团(Compagnie Rosas)。
这版蓝光碟是2019年3月在巴黎歌剧院现场演出的实况录像,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由来自比利时根特的B'Rock Orchestra古乐团现场演奏,领奏兼指挥是法国巴洛克小提琴演奏家阿曼丁 拜尔(Amandine Beyer)。
如果之前那张乔治 巴兰钦编舞的拉威尔《圆舞曲》让springson看的索然无味,不知所云,这张音乐上想必他很喜欢的古乐版现代舞《勃兰登堡协奏曲》一定是让他难受到发狂,如果不是出于礼貌,肯定就得上来抽我了。
不过,有机器人里美好的巴洛克音乐重播,他还不至于如此冲动,哈哈。
我就稍微给springson普及了一下这种芭蕾:首先你能看到这些在协奏曲第一号第一乐章的伴奏下做着看似排队来回走路的舞蹈演员们,从形体到姿态都一眼就能辨识出受过良好的舞蹈训练,其次随着音乐的发展和起伏,不断有三人舞、双人舞和独舞从群体中凸显出来,舞罢又回到了群体之中。
如果能读懂五线谱,你从这些身着一袭黑衫的舞蹈演员的表演,可以发现其实他们是被形象化的音符,随着音乐而跳跃,抽象的只是布景,舞美设计,“教母”的编舞并不抽象,恰恰反应了姬尔斯梅可对于巴赫音乐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她的创意让巴赫的音乐“跃然台上”。
在乐池中担任伴奏的B'Rock Orchestra古乐团,2005年组建于比利时根特,这支古乐团从组建之初就十分喜欢把自己演奏的这些来自17、18世纪的古老音乐和当代的戏剧、视觉艺术以及视频表演结合起来。
所以由他们出演姬尔斯梅可的舞蹈音乐伴奏就显得自然而然,担任领奏的小提琴家阿曼丁在《勃兰登堡协奏曲》之后继续了与“教母”姬尔斯梅可的合作,2023年Harmonia Mundi发行的比贝尔《玫瑰经奏鸣曲》,使用的封面正是同名舞蹈的剧照,阿曼丁领奏下的B'Rock Orchestra乐团。
按照巴洛克时代的传统,除了羽管键琴演奏家之外,全员站立演奏,古色古香的旋律不断从乐池内飘浮出来,洒向舞台和围绕在乐池周围的听众们,这种古乐器的芳香和舞台上黑衣人们颇有象征意义的舞蹈动作和不断变换的走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奇妙的和谐,不得不说,这是一次“脑洞大开”的艺术行为。
以上两张舞蹈蓝光的观影,115寸大银幕电视近距离对视觉造成了极大冲击,我在大部分时间当然不让的坐在第一排当间的“皇帝位”上(反正springson和老胡也看不明白,jerry是谦谦君子,不和我抢位置),5只机器人组成的多声道系统精准还原了现场伴奏音乐,《圆舞曲》的动态,《勃兰登堡协奏曲》的音色,都为眼前巨幅的舞蹈画面增色不少。
随后,为了不“触怒”两位看不明白的朋友,我把两张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蓝光小心藏好,赶快进入了交响乐的环节。
4. 重播大爆棚5个机器人可以降维打击
4.1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再现皇厅的声学优势
交响乐的蓝光碟,我带了三张(套)。
结果由亨格尔布洛克(Thomas Hengelbrock)带领北德广播易北爱乐乐团(NDR Elbphilharmonie Orchester)2016年在汉堡莱斯音乐厅(laeiszhalle hamburg,喜欢阿姐的朋友们应该对这个地方有印象,她老人家学习帕瓦罗蒂挣钱之道,搞什么和朋友们的音乐会场地就是这里)录制的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现场音乐会的蓝光碟,拍摄几位让人看着很不舒服,对指挥家拍摄的几位似乎白平衡没预设好,导致亨格尔布洛克面色惨白,虽然看了第三交响曲的一个乐章,我决定跳过勃拉姆斯的环节,直接描述前后的两部交响曲播放情况。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Hector 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丹尼尔 加蒂指挥(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Daniele Gatti)。
2016年4月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现场录制,1080P/DTS-HD MA5.0声道和PCM立体声,格式均为96/24。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作品背景应该不用我多说了,我自己最早听这首作品,和springson一样,也是因为受到“不良发烧唱片刊物”的影响,就为了第四乐章“断头台”而来,我已经忘了听过的第一个版本是什么了,大约是某些唱片刊物推荐的飞利浦科林 戴维斯和皇家音乐厅的版本。
不过那时候自己家里系统不行,听不出个所以然,并不觉得音效有多么震撼。这几年从PENTAONE的老录音重制系列SACD之中,我和springson偶然发现了小泽征尔和波士顿交响乐团70年代为DG做的4声道录音,此前已经被DG自己以不同价位出版过CD。
PENTATONE的母带重制果然非同凡响,让这版本来就出色的录音焕发了新生,加上工作室多声道机器人系统的加持,我们真正领教了小泽这版录音的威力,领教了小泽征尔最辉煌的波士顿时代是如何做到了对作品演绎的出神入化。
这张唱片没有蓝光。我们昨天在木下正三超级喇叭上,播放了两声道的SACD,今天上午,老胡为了验证自己系统也不弱,特意在自己系统上听了断头台,当然重播的是四声道。他很满意。
要我说呢,Samadhi两个主箱子,搭配Prana两个环绕,在这个40多平米的房间,的确相对于千万级的两声道木下正三,不深追究的话,还是很能打的,尤其是那种音乐厅式的临场感。但是超大动态下的冲击力,还是有差距。
回到我们的蓝光片。按照springson自己的惯例,他要求在老胡家里也从“断头台”(La marche au supplice)开始,以便“节约时间”尽快进入正题,我却没有这样,即使时间不够充裕,我还是选择了从第二乐章“在舞会”(Un bal)作为交响乐的起始……
2018年加蒂因为遭受到包括一位美国女高音在内的两名女性音乐家性骚扰的指控,在当年8月被皇家音乐厅交响乐团终止了合约,即使最终这两位女性的指控并未被证实,也足够当年正在意气风发,如沐春风的加蒂恶心好长时间的,好在欧洲绝大多数乐团和歌剧院没有被这种典型的“政治正确”压垮,即使最艰难的时刻,依然有主流乐团立刻邀请加蒂加盟。
所以我们今天回过头在观赏这版《幻想交响曲》的蓝光碟片,还是颇为愉悦的。
“舞会上”圆舞曲的旋律,烛光摇曳生姿的魅影,恋人难以捉摸的旋转
“园林美景”(Scène aux champs)中木管乐对于自然景色的描
“断头台进行曲”里神经质的节奏,以上帝视角存在的打击乐连奏
“女巫安息日的夜梦”(Songe d'une nuit de sabbat)怪异狂野的配器,两组定音鼓、两支大鼓、两支低音号、两支不同定音的铜钟,在音乐家们的操纵下发出轰然巨响!
加蒂的现场版本,首先让我感受到的是皇家音乐厅著名的出色音效在多声道系统下的真实还原。系统揭示力在于,和第一段勃拉姆斯演出的汉堡莱斯音乐厅相比,多声道机器人还原出皇厅那种温暖、透明、涌动着金色光泽的气氛。
其次是管弦乐团的乐手们不愧是全世界最伟大乐团之一的成员,他们的技巧、音色和对于作品的投入确实并非一般顶级乐团的乐手可比。
4.2 阿巴多马勒第二交响曲:再现大师音乐之魂
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Mahler: Symphony No.2 "Resurrection" )琉森节日管弦乐团(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 多瑙西亚奥菲欧合唱团(Orfeón Donostiarra)指挥阿巴多(Claudio Abbado)。
领唱:女高音 叶杰里 格瓦扎娃(Eteri Gvazava) 女中音 安娜 拉尔森((Anna Larsson)2003年8月21号录制于瑞士琉森文化和会议中心音乐厅(Kultur- und Kongresszentrum Luzern)1080i/PCM2.0 DTS-HD Master audio Surround sound。
看过我以前写的有关马勒第二交响曲长篇连载的朋友都知道我对这首交响曲的挚爱深情。
从几十年以前初烧时代就喜欢用马勒第二做音响系统的测试碟片,头一天在工作室,伯恩斯坦的DG版本被springson以超大音量播放,哪怕是“复活合唱”这种极端安静的段落,都已经失去了神秘感,我想当天在场的几位都被他的“超声波大炸弹”震的半天都缓不过来。
于是我和jerry从来到老胡的别墅,就在争取前级电位器的控制权,“小点声小声点,都失真啦!”,经过不懈的斗争,我们俩终于把播放这版马勒交响曲的音量控制在了不会失聪的范围以内。
阿巴多是一位马勒专家,1965年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扬名就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了马勒第二交响曲,光第二交响曲的正式录音,就有1977年的芝加哥交响乐团版。
1994年的维也纳爱乐乐团4D录音版以及同时发行了视频和音频的2003年琉森节日管弦乐团版,如果让我从这三个版本中选择一个自己最爱的,还真的很难。阿巴多的马勒第二交响曲,从整体到局部,从作品进行到声部的细节,这位意大利人的阐释没有一次不是接近“尽善尽美”这个标准,相比之前的两个版本,2003年的琉森录音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2000年,即将从柏林爱乐乐团离任的阿巴多被检查出胃癌,并且迅速做了治疗和切除部分器官的手术。
2002年复出后他担任了琉森节日管弦乐团的艺术总监,在阿巴多的精心策划下,以他自己在1997年创建的马勒室内乐团(Mahler Chamber Orchestra)为基础,邀请了柯尔亚 布拉赫(小提琴家)、萨宾娜 梅耶(单簧管演奏家)、艾曼纽 帕胡德(长笛演奏家)、阿本伯格弦乐四重奏、哈根弦乐四重奏等不少顶级演奏家们加盟这支节日乐团。
每年8月初音乐家们从欧洲各地汇聚到瑞士琉森这座美丽的城市,用10天左右排练音乐节的曲目,余下的10几天里会进行多场音乐会,而2003年的琉森音乐节正是阿巴多和音乐家们首次在乐团重整后亮相。
琉森文化和会议中心音乐厅,能够容纳1840位观众,由美国建筑声学大师罗素 约翰逊(Russel Johnson)设计,他的作品还包括美国达拉斯音乐厅(RR发烧片的主要录音地点)、费城音乐厅、英国伯明翰音乐厅、新加坡滨海音乐厅,琉森文化和会议中心音乐厅呈现了既古典又现代的马蹄状,在朴素的美感和极佳的音响效果间做到了完美的平衡。
我们在老胡影音室的欣赏,从马勒第二交响曲的末乐章“复活颂”开始了。
“Auferstehn, ja auferstehn, wirst du,”(复活,是的,你将复活,)合唱队的声音非常轻,这些歌唱演员的弱声散播开来,被音乐厅的墙壁、屋顶、乐手的乐器、听众们的面庞与首饰温柔的反射回来。
逐渐的,女高音格瓦扎娃的乐句从合唱的悸动中漂浮出来,悬浮在乐团与合唱团的头顶。
久病初愈面貌清癯的阿巴多,用眼神的余光和歌唱家交流着,女高音的声音飘走,合唱队又开始了轻微的吟唱,当女高音的领唱再次结束,女中音拉尔森也加入进来,“O glaube, mein Herz, o glaube Es geht dir nichts verloren!”(要相信啊,我的心,要相信—你并无失去所有!你拥有,是的,你拥有渴求的一切,拥有你爱好、欲争夺的一切!)
两位领唱者与合唱队的应答,阿巴多即使病骨支离依然从身体,姿态和脸庞泛出的强大力量,镜头一个个从我们熟悉的独奏家脸上掠过,这些人为了音乐,为了艺术走到一起。
把自己的假期完全奉献给了至高无上的音乐之神,“Mit Flügeln, die ich mir errungen Werde ich entschweben. Sterben werd ich, um zu leben!”(乘着以炽热之爱的动力赢得的双翼,我将展翅高飞!我将死亡,直至再生!复活,是的,你将复活)
管风琴的加入,让领唱、合唱和乐团组成的洪流最终无法遏制,不可阻挡,上升到天际的马勒第二交响曲,感动着我们四个此刻在房间中的人。
一曲终了,激动的音乐家谢幕时,我们几个人禁不住和当年的观众们一起热烈的鼓掌叫好,已经完全融入了现场气氛中,阿巴多大师触手可及,这就是现场啊!
这可能真的就是多声道和大屏幕来欣赏古典音乐的魅力啊!
5. 后记:2声道、5声道、现场音乐会的思考
此刻我已经在寒冷的北京了,写完这篇长文,居然有1万多字(有4000多字昨天已经推送)。其中很多是关于音乐聆听的体验,这很不符合发烧家访的要求。所以放到最后还是再简单说说这个问题:木下正三2声道,高文5声道,现场音乐会,到底有什么关联。
其实它们的目的都一样,为了让我们这些爱乐者爽。所以,你不要让我探讨技术上的优劣。
现场演出的坑很深,你不能保证每一次的演出艺术家都是你喜欢的,或者他(她)还都在状态,比如布雷叉子,就很失望。所以爱乐者必须有一套甚至多套HIFI系统,超级大烧最好包含一套多声道Audio系统;
而两声道系统,我觉得要达到完美呈现现场,至少从物理属性上需要很大(体积、单元口径等),才能把现场(或者录音)中的信息量呈现出来,这个资金投入是最大的,折腾的过程也充满乐趣;
而5声道Audio则是高纬度的存在,或者说是一种捷径,花费少,有奇效,只是搭建起来很复杂。高文新老机器人这种一体化的设备很好的解决了这一痛点,无疑是首选。如果加上一个巨幅大屏幕,就更加完美了。
换言之,如果你有足够的预算,而且又选对了产品,身边还有一位如我的伙伴springson发烧经验丰富,对现场演出还特别狂热的好友,这些都不是问题。如果没有这样的朋友,不妨打扰他(微信:topgeardriver)。
2024年即将结束,我的上海发烧行以最高规格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