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困难只是茶杯中的风波:从李录最新演讲中得到的启发

文摘   2025-02-04 18:42   北京  




者:谢承熹
来源:芒格书院(ID:mungeracademia


24年12月7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价值投资》课程十周年沙龙在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北京)举行。


著名投资人、喜马拉雅资本创始人李录先生在沙龙上作了题为《全球价值投资与时代》的主旨演讲。这是李先生十年来第三次在该课程发表演讲。本次演讲将被收入李录先生的《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一书的增订本中。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李先生此次的演讲,1月4日,我们在上海举办了“《全球价值投资与时代》闭门研讨会”,60余名书院会员参与分享和讨论!


本篇推文为会员谢承熹在上海研讨会的分享内容,由我们编辑整理,分享给大家。全文约4836字,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01

读李先生演讲之后的感想


李录先生在北大价值投资课的第三次演讲罕见的详尽深刻的阐述了为何当下中国大环境导致大家充满困惑,前面两次演讲更多的是阐述了价值投资这件事情的“道”。这也是李先生的厉害之处吧,他真切的了解他的听众想听什么,他可以为大家带来的最有价值的洞见是什么。


李先生的这次演讲主要阐述了到底是什么实质原因导致了当下中国大环境中的这么多困惑和挑战。这些困惑和挑战的解法又在哪里。作为价值投资者又该如何应对当下的情况。以及最后的问答环节。


让我感触最深刻的一方面是李先生对于当下大环境问题的洞见,更震撼的一方面则是李先生直接告诉了我们答案在哪里,解法有哪些。相当于给我们从闭卷考试直接降为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开卷考试。


李先生提供的这些答案和解法都是极好的观察点,我想我们从这些观察点去观察中国社会的变化必然就能对于当下的困惑和挑战是否慢慢得到解决,解决到什么程度了有一个大概率正确的判断。


李先生的演讲已经足够深刻,精炼且精彩。我想我们作为年轻的听众和读者去总结,解读李先生的演讲可能大概率是一件比较苍白的事情。在这里写下一些有感还是想引起大家的兴趣去多次细致的阅读和思考李先生的演讲。不过,所有的宝藏都在李先生的演讲原文中。


02

困惑的实质


“困惑的实质”是李先生演讲的第二部分,我把有关这部分的感想放在前面也许可以更好的让读者带着这些实质原因去思考下文的当下现象。


当下中国遇到的问题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是普遍的问题,是国家发展到工业化时期都会面对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也是从2.0农业文明或者说2.5文明跨越到3.0现代化科技文明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一些国家跨过去了就会获得永续的增长比如美国日本德国等等。有些国家一直在里面打转了很久还没有跨过去比如拉美国家。


人的本性在这十万年间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经济发生了三次质的变化——1.0狩猎文明到2.0农业文明到3.0科技文明。生产关系,国际关系,政治治理同样都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


农业时代土地和人口决定了经济体的体量,马尔萨斯陷阱是天花板,农业时代土地和人口就是最重要的诉求。因为人的本性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非常多的人和经济体的观念还停留在农业时代(2.0时代)。


3.0时代土地和人口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是市场的大小,是生产要素充分流通的程度但是人对土地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人的本性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新的矛盾也就不断出现。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2.5时代以后这两个概念也都成为了伪概念。软件已经成为了控制现在经济最最重要的因素。


在不同的是的政府的职能应该是什么呢?


农业时代集权效果很好,现代经济则是由全体企业的决策影响的,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影响整个经济。如果还是用指挥和指导的方式去影响经济的话,不仅影响中国的十几亿人还影响到全球的几十亿人,因为中国一半的制造品要出口。这些3.0国家的政府都已经转换到了服务型政府。


人的思维和观念变化太慢,很多已经变成了经济发展的阻碍,需要改变。


03

令人困惑的现象


上文中的这些问题的实质原因则导致了当今中国社会所遇到的种种困惑。现在中国的失业率很高。然而中国90%的就业由民营企业提供,民营企业挑战很大,企业家财产,人身安全和信心都有很大问题。这必然导致了失业率高企。


中国的制造业占全球30%,然而只消费了14%-15%,另外一半要销售到全球。最大的客户是发达国家,东南亚只是转口,最终要回到发达国家。全世界也没有处理现代化科技时代的国际关系的经验加上如此庞大的出口贸易导致中国和发达国家,尤其是中美中欧关系都面临挑战。


然而过去的中国直到现在国家政策主要集中在供给侧,但是问题出现在需求侧。这也导致了大量的内卷。什么是内卷呢?李先生也给了一个很不错的解释:通缩情况下的竞争就是内卷


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和经济各方面的挑战,中国老百姓财富性资产出现大规模的滑坡,房地产(以前房地产占家庭资产比重是70%,现在是60%)价值大幅下跌,资本市场也大幅下跌。


国际上美国过去上百年在国际中扮演的国际警察和秩序的创造及维护者的角色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中产和精英都质疑美国扮演这个角色是否得不偿失,认为中国崛起是搭了美国的顺风车但是现在变成最大的挑战甚至敌对。不讨论这个质疑是否合理,但是这确实是美国当今社会的普遍共识。这也导致了地缘政治问题不断加深。


04

问题在哪里,如何解题


谈完产生当下社会种种困惑的本质原因和现象后的这一部分我认为是李先生整个演讲中对我来说启发最大的部分。李先生给我们把一个闭卷考试降为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开卷考试。


李先生告诉了我们问题在什么的地方,解法在什么地方。给我们了一系列极好的观察点可以去观察中国的经济运行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是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经济永续增长是由于生产要素的充分交流交易所带来的,中国在哪些方面没有做到?


中国个人消费只占整体经济的40%且过去几年在下降,中国人的储蓄率在过去几年一直在上升,从40%增长到50%,且几乎都留存在国有银行体系中。


银行体系是无法让这些储蓄高效的流动到经济体的循环中的,古今中外都如此。这些钱需要现代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才能高效流动到经济体中。


成熟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提供的是一套非常宝贵的信用体系,企业家有企业家的信用,投资人有投资人的信用,中介机构有中介机构的信用。


储蓄者们的小钱集合在一起就可以变成巨大的力量形成有效的生产力,有效的供给和需求,最终形成企业有效的利润再回流,形成循环,每个环节都独立,都和最终结果不直接挂钩但是通过信用建立了每个环节的相关性。这也是从小储蓄者手中的每一分钱创造出当今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公司英伟达的条件和过程。很小的储蓄者也可以参与到成功的公司中。在信用的基础上把资源汇集到最值得的托付的最终企业和消费者上。


这个循环需要一整套现代的信用体系和法律。这一套体系是非常难建立。有了这套体系后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战争就没有输过。从而建立起第一个3.0现代化经济体,不通过外部因素也能永续增长的经济体和现代化国家。


中国现在的情况和这个比较差异就巨大了。中国现在的这套体系也远远不是现代资本体系。


香港其实是英国留给中国的一份特殊的礼物。香港具备了现代资本市场的全部内涵。制度,法律,历史,整套中介机构的信誉。但是我们没有用起来。


中国对香港更像是收购,就像企业做收购一样,很多收购其实并不珍惜。好好用起来的话香港会是个很好的胚胎。很像早年把深圳划为特区,两套体系同时运行,最终融合。沪港通只是开始,但是差距还很远。


现在我们并不尊重香港的资本市场。这些问题都导致中国和潜在的可持续增长就差距很远,只能靠不可持续的各种刺激。


从我个人的观察,比如补贴和消费券等等都是刺激的一种。从信息上看中国政府其实什么都明白,最近一直在讲不允许远洋捕捞,要提振消费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提升民营企业的信心。


但是在选择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时候,选择简单题和难题的时候,选择治标还是治本的时候,往往又会去选择那些见效快的,短期的,简单的解法和刺激比如各种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和家电电器类的实物消费券补贴但是这些都只是刺激措施治标不治本。


政府一直在倡导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实已经在市场经济的体系实现。市场经济是最伟大的发明。市场经济真正让企业家从自己的私利角度出发去让人人为我,但是在这人人为我的过程中创造了就业,创造了税收,创造了科技同时实现了我为人人。


市场经济的成功也是因为政府的让权和退出。政府由指挥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是实现3.0文明的重要保障。科技发展同样也是市场经济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健全的资本市场是经济要素充分流通的保障,我们现在没有这样的市场,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个人消费只占40%,储蓄占50%。有一半的钱从GDP中退出来了,我们的资源完全没有充分的流动起来。


不过这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所有的国家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有些国家过去了,有些国家没有。中国最终是能够靠自发的力量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自发的动力最大的来自于个人消费。这个是经济持续增长最重要的原动力,其他都是为消费服务的。


现在中国有50%的储蓄可以转化为消费转化为新的企业,中国有最广大的市场,最多的工程师,不乏有信用的投资人和中介机构。我们是有潜力的。最重要的变量是个人消费占GDP的比例,哪怕从40%升到印度的60%中国都在增长上还可以走很长的路。


企业家精神、消费者信心、官员的正向激励、外资的信任、专业有信用的中介机构、中美关系的改善、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香港的资本市场这些问题都存在但是上述的问题的解决也都是中国经济环上的一个节点,都是鸡也都是蛋,都相互相关,现在所有的链条都熄火,所以问题就很大。虽然9月份政策出现了很大的转向,最终是否能有节点能被点燃?每个节点都会带动另外的节点,都会点燃整个环。


这些也都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这些问题连成的还是我们观察中国经济状况的非常好的一系列的观察点。


05

全球价值投资人如何应对


李先生在这一部分的洞见对于我们这些价值投资实践者来说是意义巨大的,一方面给我们很好的指导,一方面也让我们在动荡的环境中保持平和和理性。


宏观只能接受,微观是我们可以有作为的地方。


财富是在一个经济体中的购买力比例。


在现代化经济体中最优秀的企业的股权是保持购买力比例的最好方式。


现金用来表达的静态财富不是财富。


价值投资就是在整个宏观动荡不安的时候诞生的,比如大萧条时期的格雷厄姆创造了价值投资理论。


对于我们这些对于商业社会企业运行的理解都都比较欠缺年轻人来说要从买便宜开始,一点点在便宜公司里建立能力圈看懂生意,从便宜公司慢慢过渡到对公司质量的要求。


未来很难预测,便宜是硬道理,安全边际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你未必真正了解这家公司。优秀的公司,资本回报长期高于竞争对手才能帮助我们维持和增加购买力,但是这些公司弄明白不容易,这就要看我们自己的能力圈,真正懂什么。


06

问答部分


李先生的问答部分我觉得最精彩的三个点是对于什么是高估和如何处理高估的解释,对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拥有某个能力圈的解释以及我认为最最精辟的对于我们这些价值投资者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阐述。


首先是对于高估的看法。短期高估面对长期增长没那么重要但是找到长期增长的公司是极其困难的事。


公司可以长期超越竞争对手,能够有很长很长的增长空间,具有有优势的资本回报,这样的公司很少,虽然最优秀的投资常常是这样的公司,这样的公司一旦找到了理解了不要轻易卖掉,卖掉了再买回来又会面对同样的问题,在等待的过程中他的增长很可能远远超越了你预估的价值。


但是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不会找到很多这样的公司,本来这样的公司就很少,正好给你的时候又很便宜这又很困难,李先生也没有遇到几个。能够理解这样的公司也是很难的。


对于如何考验和检测自己的能力圈李先生认为每次大跌都会考验你的能力圈边界,你到底懂不懂在这个时候就会体验。


价值增加了但是股价大跌的时候真懂的投资者和不真懂的投资者在心态上会产生巨大的差别,只有到了边界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圈。


什么时候卖也取决于你的能力圈是不是真实的。价值投资不是买着坐着不动,价值投资是一件很有挑战很有意思的工作。只有经历这种困难才能知道自己是真明白还是真勇敢。


所以要从简单的便宜的开始做起,从便宜的去理解商业,理解了商业再去找优秀的公司,再去长期持有。不要为了长期而长期。只有最优秀的公司才值得长期持有。


对于我们在中国的当下实践价值投资,李先生倾向于认为现在的困境只能算是一场风波,不用太担心,关键是找到自己的那个湖里的鱼。


成功的企业家都要诚实,要愿意看半瓶子满的那部分,要看的很清楚但是选择相信,永不言败。除此之外没有共性。


价值投资者产生的是信用,非常重要和宝贵,每一个链条都有信用才能让金融系统产生信用,信用体系的价值是非常高的。


资本市场没有价值投资者来让其有效就无法让储蓄有效流动起来转化成有效的社会资源,让经济往3.0时代发展,也无法让经济永续增长。


所以价值投资者赚的钱是其应得的钱。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格上私募圈
格上基金旗下——五十万投资精英关注的投研资讯平台。每天精选私募行业动态、私募大佬观点、私募研究报告与您分享,同时涵盖宏观经济、个股、投资理念方面的精华文章。了解私募行业,关注格上私募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