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路:试论郭锡麒的摄影价值观

学术   2023-05-29 19:00   浙江  

林路,著名摄影教育家、策展人。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杂志特约主持人。主要成果是艺术摄影和摄影著作,专长于风光摄影,人体摄影和暗房特技制作。15年共有近百幅艺术摄影作品获奖,入选影展;出版摄影理论和技术专著30多本。1999,2001年获得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从事摄影教学和摄影理论研究20余年,具有丰富的摄影策展经历。


     郭锡麒(1896~1976)


说起郭锡麒,即便是摄影界的资深人士,恐怕知道的不多。在百度上,对于郭锡麒的经历介绍概括为寥寥数语:摄影家,郭锡麒(1896~1976),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6年),字澹观,广东中山县人,1910年肄业于上海三元宫义学,后毕业于上海广肇公学。


作为中山县人,在中山市人物介绍中稍稍详细一点,增加了:民国3年(1914)开始摄影创作,是最早成立的华社摄影组织成员之一。1930年前后曾参与研制油渲(BROMOIL)照片。1934—1948年在上海、昆明、南京及杭州举办个人影展。1948年任中国摄影学会理事,1950年后离职专门进行业余摄影创作,擅长风景摄影。出版有《南京影集》、《西湖倩景》等。1976年在沪病逝。


(华社成员合影,二排左一郭锡麒、一排右一郎静山)


由于郭锡麒主要的社会活动和生活经历在上海,因此我在主编《上海地方志(摄影卷)》时,将其收入到了人物词条中,较为详尽地陈述了他的摄影经历:热爱旅游摄影,并精于照相着色技术,被誉为“最擅长设色”的摄影家。


1929年参加中华摄影学社,为“华社中的健将之一”。1928—1931年中华摄影学社历届影展都有作品入选,《渡头余夕照》、《纵横》、《任重道远》、《寒溪冰雪》入选上海市第四届中华摄影展。还有《钱塘江江帆》、《无锡五显街》、《寒塘暮树》、《小猫》、《村外》等代表作。旅游探胜足迹遍及全国,还去过印度、缅甸等地,拍摄了大量风光照片,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


他从拍摄、冲洗、放大以至修片、着色,均亲自动手;创作的作品无论表现角度、光线结构,均有独到之处,很受摄影界同仁的推崇。1933年,他在英国伦敦印行第一本作品集《南京影集》。1947年,又上海友声旅行团出版《西湖倩景》影集。1934—1946年,在上海、昆明、南京、杭州等地举办过6次个人影展。1949年在上海招商局美术室工作。




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站上也有简单的介绍,补充了一些履历,如:后在上海伊文思图书公司、柯达公司、苏联苏维埃义勇舰队、国民党航空学校等处任职。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就是以下的文字:因为他热爱旅行探胜,对自然景色有深切的感受,作品不同凡响,在当时很受人推崇,认为光线结构,恰到好处,不落俗套,和流行的名胜古迹明信片不同。同代人对他的艺术成就评价甚高。


这段话引发了我对郭锡麒摄影风格的关注,尤其是随着郭锡麒大型展览的准备和深入,对他的创作有必要做一番探讨,也让世人得以了解这位被人淡忘许久的摄影名家,证实“华社中的健将之一”绝非徒有虚名!




资料显示,郭锡麒是最早的摄影组织“华社”成员之一,在“华社”举办的四届影展中,都有作品展出,并且亲自赴南京布置展出工作。我们知道,中国艺术摄影的舞台是在1928年华社成立后,在一连串的展览与媒体造势中所奠立的。华社是以媒体人结合商界与艺文圈人士的摄影团体,成员们平时并无固定的聚会,基本上是以展览为活动重心。


在1928年成立并举办第一次展览后,在媒体强力的报道之后,迅速建立摄影为一种艺术创作媒材的形象,也吸引大批业余摄影者加入摄影创作的行列。这个摄影艺术定位的确立看似得来全不费功夫,却是经过许多复杂的酝酿过程才能瞬时激起如此的风潮。




华社成员运用本身在媒体的优势,在展览一个月之前就在上海各报纸发布新闻,并不时报导预定参加展览的社会名流。当时在上海的日本“光画研究会”成员武田美也受邀参展,北京光社成员的参与更被报导成南北摄影家的大集合。除了报纸上的宣传外,当时发行最广的《良友》及《时代》等杂志也纷纷刊出华社展览报导,加上名作家周瘦鹃与名画家钱瘦铁等人在申报上的评论,摄影在短短一个月之间就成了众人皆知的新艺术。在一幅华社社友合影中,我们看到了当时的这些摄影名家:郎静山、蔡仁抱、张仲善、左赓生、朱寿仁、丁悚、张珍侯、胡伯翔、王大佛、祁佛青、郭锡麒、邵卧云。可见郭锡麒在当时华社的地位。


当然,摄影人还是要靠作品说话,郭锡麒在华社的地位,主要有这样两个支撑点——后期制作的画意效果,和风格鲜明的风景摄影。




1930年前后,他和胡伯翔、郎静山、胡伯洲、王大佛、王世廉等人研制了油渲(BROMOIL)照片。油渲照片所用的材料为溴化油,同时需要特殊的溴化纸配合。关键是上墨过程——用潮湿的刷子、海绵等涂抹,可以给图像带来更多的闪光和活力,极具后来人所喜欢的“画意”效果。


而三十年代中国艺术摄影风格的形成,恰恰就是摄影者大多着眼在摄影替代传统中国绘画的功能上。比如以柔焦或是暗房制作来强调类似炭笔或水墨画的效果,包括后来郎静山的集锦摄影所呈现的中国画风。油渲照片正是在这样的画意空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上他更擅长的照片着色技术——从1934至1946年间,在上海、昆明、南京、杭州举办的6次个人影展,多数为着色照片展览——郭锡麒在画意摄影的后期提升自然功不可没!





再来说风景摄影——当时在西方摄影中最普遍的人像照,因为在中国画中并非主流,因此反而只占了很小的比例,类似中国山水画的风景照才是主角。这样的仿画风格导致现代的评论者以西方的画意派(Pictorialism)来看待这些摄影者,但是早期中国摄影者的“画意”其实是来自于中国绘画,跟西方画意派摄影并无直接关联。


视觉上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都不强调摄影写实的功能。尤其在国际摄影比赛中,当时中国摄影者得奖作品主要有两类,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或静物,另一个则是人体。具有鲜明画意色彩风格的风景摄影,更是郭锡麒的“强项”——在他一生发表的大量作品中,尤为擅长于风景摄影。其代表作之多,这里不在一一枚举。尤其是所出版的《南京影集》(1933年英国别发公司出版)、《西湖倩景》(1947年上海友声旅行团出版)等摄影专集,加上由友人于国外出版的《普陀洛迦》、《昆明影集》、《黄山影集》等大量作品,更是集中呈现了郭锡麒在风景摄影领域的“辉煌”。





这里所说的“辉煌”,绝非空穴来风。这里有一些简单的数据:1947年初版的《西湖倩景》,品相八五品,收有50幅西湖珍贵图片和西湖地图在将近80年后的网上,售价为9999元。而在网上拍卖的郭锡麒作品也是琳琅满目。比如郭锡麒1951年的作品《颐和园十七孔桥》起拍价为15,000-20,000元,最终成交17250元。巧的是,同年的《八达岭万里长城》也卖到了17250元。郭锡麒1930年的摄影底片(包括149张底片,12张照片),成交价为161000元。其他如《普陀帆影》(22400元),《卧桥林隐》(24640),《莲叶田田》(16800元),《海天佛国》(22400元),《普陀风光》(16800元)……都是炙手可热的精品。至于1933年的《南京影集》,也以古籍善本拍卖了10350元! 


接下来我们不妨再花些时间,通过郭锡麒的艺术创作,领略摄影在中国初创时期的风采——还是以最为精彩的《西湖倩景》为底本,探访郭锡麒在风景摄影上的独到功力。



说到《西湖倩景》,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本详实的西湖导揽,最后附有西湖一日游和四日游的引导,非常详实地让人有西湖一游的冲动。然而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却宛然成为西湖历史影像寻踪的历史档案。


这不仅仅是因为当时的许多景观已经荡然无存,如著名书法家邓散木为此书亲笔撰书的序中所说:“郭子(指郭锡麒先生)之艺能摄万态于一镜,雨情风露各极其美,对之令人意快。顾图中景物改观者,且十之六七,今之过湖上者,欲求雷峰之浮屠,理安之(木丹)林,云栖韬光之竹以及孤山之长桥已不可复得……”


所以,它在今天不仅是研究杭州西湖风景地貌的珍贵资料,同时也是研究民国摄影历史与发展的罕见实物,其文献价值不言而喻!进一步而言,当年的郭锡麒如有神助,以一己之力,通过类似田野调查的“笔法”,梳理了西湖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所具有的地理学、社会学乃至人类学的庞杂空间,将西湖的过去、当下和未来熔铸在春花秋月、阴晴雨雪的美妙瞬间,可吟可赏,可意气风发,亦可怀旧伤逝,不一而足。


郭锡麒《西湖倩景》


诚如郭锡麒所言:“本团旅行杭州,不知若干次,朝发而夕可归,有若吾团中人之园囿,其实江山风月,本无常主,一日之迹,便是主人,今订游程如此,以为读西湖倩景之一助云。”所以,这已经不是简单地风景导游画面,已经具有了时空莫测的宏大的哲学观。也许,前文提到的“和流行的名胜古迹明信片不同”,已经点出了其中的奥秘。


再从《西湖倩景》的视觉表现手法上看,郭锡麒更是个中高手。作为旅游导揽,一般情况下的图像,都可能平铺直叙,交代场景即可。然而在郭锡麒镜中,几乎每一幅画面都是殚心竭虑的优秀作品。无论从光影形态,还是到季节轮换,价值完美无缺的构图技巧,可以说达到了民国时期风景摄影的顶级层面,足以和当年集锦摄影大师郎静山、“得奖专业户”吴中行等优秀作品比肩。


更何况这本画册还是命题作文,是“带着镣铐跳舞”浑然天成。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风景中经常出现的人,或悠然独行,或负重劳作,在平添了画面历史文献价值的同时,又让西湖风景真正活了起来,并且具有了浓郁的文人气息,甚至是神秘莫测的禅意,恰到好处地让西湖的人文价值和社会现实得以钩沉,鲜活且不做作。


郭锡麒《西湖倩景》手稿


至于照片下面的标题或者文字叙述,同样也让郭锡麒一展风采——那些具有文人风采的题记和引文,无一不是郭锡麒“呕心沥血”的点睛之作。有专家认为:每处风景在起标题时特别注意动态的描述,而不只是说出一个名称,如“几时冷起”其实是指冷泉亭,而“山雨欲来”指的是湖上风景,它的文字描述是这样的——湖上景色,四时迥异,即朝暮间,亦瞬息万变,宜雪宜风,宜晴宜雨,此山雨欲来时之奇景也。这不由让人联想到,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呈现了一个时代固有的风貌,更重要的是让你知道,在那样一个时代,有一个叫郭锡麒的艺术家,是怎样带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西湖!


从郭锡麒的西湖回到他在风景摄影中的诸多佳作,可以一览三四十年代中国风景摄影的曼妙图景。尤其是作为文人学者介入的摄影,传统文化底蕴,又不满足于早期照相馆的机械摹写,如刘半农所言,“想在照相中找出一些‘美’来”,于是,郭锡麒和他同时代的摄影家一样,借鉴文人画的写意手法,运用摄影来创造“中国画意”的特有韵味。这样的“美术摄影”把摄影从早期单纯的“匠艺”引导到造型艺术领域,促进了摄影艺术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融合。


郭锡麒《西湖倩景》手稿


然而,如果将郭锡麒的风景摄影仅仅看作是“美术摄影”的一朵奇葩,却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前面分析的《西湖倩景》,许多画面中所出现的各色人等,不仅仅是作为风景的点缀,而是整体上关注风景与社会人文关联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再如他的《昆明影集》中大多出现的人物活动印迹,更是为异域边陲的田野调查平添了珍贵的史料价值。是否可以这样说,郭锡麒的风景摄影,俨然有了社会风景的独特担当,只是借助“美术摄影”的漂亮外衣在吸引你目光的同时,起到了巧妙的传播作用,并且成为一个时代不可或缺的视觉文献。


郭锡麒《昆明影集》手稿


1947年的《中国摄影》月刊上,有郭锡麒的朋友撰文写道:“爱好天然,是艺术家的本色,爱摄取自然界景物,而悠哉游哉,对于旅行其乐无涯的,要算广东中山县人郭锡麒先生了。”然而七十多年以后再读郭锡麒,“悠哉游哉”的背后,也许还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神奇”!


丽水市委宣传部王培权部长一行参观郭锡麒美术摄影作品展


策展人矫健教授为丽水市委宣传部王培权部长介绍郭锡麒《南京影集》


策展人矫健教授在丽水展览现场为观众介绍林路教授的评论


1826摄影博物馆馆长潘杰为观众导览


1826摄影博物馆执行馆长李长江为林路、顾铮教授介绍其师公郭锡麒手稿(2017年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西湖主题展展厅)



合作咨询验证信息:1826

 

温馨提示:由丽水摄影博物馆联合1826摄影博物馆主办的《郭锡麒美术摄影展》2023年5月18日开幕,展览至8月31日,展览现场展出郭锡麒原作、手稿、底片等等实物近300件,欢迎前往丽水摄影博物馆欣赏。

湿映馆
关注湿映馆,了解影像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