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
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
(史料实证)
2.知道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等基本史事。
(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3.学会正确认识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并对两次和议作出客观评价。
(家国情怀)
重点: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合。 难点:辽夏汉化和民族融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政权的建立
政权 方位 民族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辽(契丹) 北方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10世纪初(916年) 上京临潢府 北宋 汉族 赵匡胤 960年 开封 西夏 西北 党项族 元昊 11 世纪前期(1038年)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2.发展
辽:阿保机建立政权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时期 中原与辽的关系 辽太宗 占领燕云十六州, 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 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 向辽发动两次战争试图夺回燕云地区,均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宋真宗 1. 战:辽军大举攻宋,打到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和:澶渊之盟(1005年): 内容: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称为“岁币”。
结果: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三、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1.宋夏订立合约的背景: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损失很大。 2.宋夏和约(庆历议和):1044年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3.宋夏议和的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1.材料研读 p49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元)脱脱等《辽史》
材料反映了辽统治者怎样的统治思路?
辽国采取的是分而治之的方式,用契丹的制度统治契丹族,用汉制统治汉人。
2.想一想 p51
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反映了北宋怎样的政策?
崇文抑武的政策。
3.课后活动 p52
归纳辽和西夏有哪些相同的统治措施
(1)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制度
(2)创制本民族文字
(3)蕃汉分治政策
4.课后活动2 p52
议一议: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对民众的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1、对澶渊之盟的评价
(1)“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势均力敌的产物。 (2)对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沉重负担。 (3)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4)从长远来看,它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有利于边境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 2、如何评价北宋与辽和西夏之间的战与和? 战:(1)双方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2)战争耗费了双方大量的人力财力,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严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3)造成国库空虚,严重影响互市贸易和 经济文化交流;(4)激化了民族矛盾和社会阶级矛盾。和:(1)议和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2)使南北贯通,互市不绝,有利于经济贸易往来;(3)促进了民族融合。
购买公众号里的课件和微课,
可加苏子老师的微信
觉得内容不错请点赞
点“”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