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们,你听我来唱。十月十一日天刚亮,有一件伤心事出在了东梁庄,人人提起都悲伤。依呀嗨!天拂晓,忽听枪声响,就知道日本鬼子包围了东梁庄。区长、赵湘二同志掩护着老百姓,为国为民光荣牺牲。依呀嗨!”
这首旋律悠扬、歌词朴实的民歌小调,是八十年前河北武安继城镇的群众,为悼念因掩护群众而牺牲的贺进区长和赵湘同志,依着《保家乡》的曲调所创作的。
八十年过去了,当年应群众强烈要求改名为“贺进”的小镇,区划虽几经变更,但“贺进”之名却始终未变,成为河北省目前为数不多以英烈命名的地方之一。
英雄的事迹,人们不曾忘记;英雄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他们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土地上。
贺进,原名郝桂峦,1917年出生在河北省正定县西兆通乡西庄屯村(今属石家庄市长安区)一个较富裕的农民家庭。他自幼聪颖,上进好学。6岁开始在家乡读私塾,先后在直隶省立第七中学(今正定中学)、河北省立北平高中读书。1935年,18岁的贺进考入当时最好的大学之一——燕京大学。
学生时代,贺进经常阅读进步书籍和杂志。到北平后,正值日寇妄图侵吞华北之际,他耳听目睹,对时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1935年,他和同学们一起积极投入到一二九运动。因他能说善写、口才极佳,经常在学校中讲演,故在同学中有很高的威信。随着斗争逐步深入,他对革命的认识愈发深刻,随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救国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始走上革命道路。
1937年七七事变后,贺进被迫从燕京大学肄业。在逃难中,他亲眼目睹祖国遭到的深重苦难,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心中充满了对侵略者的仇恨,抗日救国的愿望像火一样在心中燃烧。于是,他告别年过半百的父母和怀有身孕的妻子,和八名爱国青年毅然奔赴中共中央北方局主办的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学习。其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2月结业后,贺进留在太南地区工作。1942年在晋冀鲁豫边区干部学校学习后,贺进调任武安县第四区(驻地继城镇)区长。为了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更好地开展根据地工作,同时表达自己坚定不移的抗日决心,又因继城镇贺姓居多,而武安方言里“郝”字音同“贺”,他便将姓名改为“贺进”。
1942年,武安地区面临连续旱灾和日军“扫荡”的严峻局面,群众生活日益艰难,很多人用麦麸、糠菜充饥。有的群众甚至连麦麸糠菜也没有,面临断炊的境地。
面对这种局面,贺进焦急万分,多次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办法。他在群众大会上说:“共产党、抗日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灾荒年一定要搞好生产自救,绝不能有一个讨饭的。”经过商讨,贺进一边向上级请示报告,想尽办法通过边区政府从山西运来一些粮食,确保不饿死人;一边又从其他地方购买棉花,让群众纺棉织布,开展纺织生产自救运动。当时,群众向政府交1斤布,给10斤粮。没钱买棉花的户,就先从合作社领棉花,交布后取加工费。不久,纺织生产在这一带形成高潮。一年时间内,群众通过纺织就收入60多万斤粮食。
与此同时,贺进等同志动员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要求地主退还剥削群众的粮食,还让地主借给群众粮食;以区委名义做担保,到当年麦收较好的村子借粮接济了灾情严重的村子;发动群众采树叶、挖野菜,并有组织地搞副业。贺进还带领区委同志组成开荒队,自己挑大粪,开展大生产运动。
就这样,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度过了史所罕见的灾荒年。群众深有感触地说,多亏了共产党的领导,要不然,还不知道会多饿死多少人哩!
老话说“逢旱必起蝗”,连年干旱又使区里东半部遇到了蝗灾。蝗虫由东向西蔓延,飞起来遮天蔽日,落下来地皮变黄,全区麦苗受到严重威胁。
贺进迅速组织大家研究治蝗措施。治蝗首先最紧要的就是破除部分群众心中的封建迷信思想,团结所有群众共同灭蝗。面对东高壁村地主白玉池拒不参加灭蝗行动,还在地里放炮、烧香,大敬蝗神,宣扬蝗虫是“神虫”、越打越多等迷信思想的行为,贺进抓住这一典型,在三里桥灭蝗前沿召开群众大会,批判封建迷信思想,宣讲消灭蝗虫的意义,并罚白玉池20石小米,分发给灭蝗的群众。
一场歼灭蝗虫的群众运动开展起来了。继城百姓跟着这个穿着破旧衣裳的贺区长,利用挖沟、轰赶、烧死、捕打等一连串方法,一个多月昼夜不停,最终消灭了蝗灾,全区的小麦获得了好收成。在此期间,贺进没有吃过一顿热乎饭,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饿了就啃窝头,渴了就喝凉水,赤脚奔波,匆匆忙忙走遍了十几个村子。
继城镇在全民族抗战初期为游击区,距离日军营井炮楼仅16里地,日伪军经常到这里烧杀抢掠,群众提心吊胆过日子。贺进到任后,坚决贯彻“拿起枪杆子同敌人斗争”方针,同毕义举(时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锄奸部驻平汉线武邯外线工作站站长)等同志一道,为扩大人民武装付出巨大心血。武安第四区民兵迅速发展到二百多人,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武器,很快就配备了五支手枪、三十支步枪和少许石雷、手榴弹等。同时,贺进还经常组织开展军事训练和搞石雷爆炸演习,民兵军事素质大大加强。
1943年6月3日,百余名日伪军又一次向继城镇扑来,贺进带领四区民兵奋勇阻击。经过四个多小时激战,将敌人赶至三里桥,双方展开肉搏战,最终日伪军败逃。战斗中,民兵白三英勇牺牲、冀长拴身受重伤。这一仗打出了四区民兵的威风,自此敌人轻易不敢到继城镇骚扰。受此仗战绩影响,东梁庄、集乐、东高壁、西高壁等村相继建立民兵组织。区政府也由驻沙洺村正式迁至继城镇,根据地向东延伸了十里地。
1944年10月10日,贺进和赵湘(时任区民政助理员)一起到离敌人据点只有12里地的东梁庄村检查秋收种麦工作。当晚,在村里召开会议,一直开到次日凌晨。10月11日拂晓时分,因汉奸李天顺、宋国梁告密,营井日伪军六十余人已分路包围了村庄。得到放哨民兵报告后,大家催促贺进和赵湘进村里掩避洞躲藏,贺进却坚定地说:“群众还没转移,我怎能先走!”他命令村干部带领群众,迅速沿着河沟向村南转移,他和赵湘负责断后掩护。
刚到南河沟,敌人又追了上来。为掩护群众安全转移,贺进、赵湘向敌人开枪,把敌人的火力引向自己,并立即向西河沟方向奔去。百姓脱险了,但贺进、赵湘却被敌人包围在一个半山坡上。汉奸们大喊:“穿白衣服的就是贺进,向他开火。”赵湘头部中弹,英勇牺牲了,贺进下肢负伤,已难行走。打完最后一颗子弹,贺进便将手枪砸碎,看着猛扑过来的敌人,他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举起石头向敌人砸去,敌人开枪向他射击。最终,贺进身中10余弹壮烈牺牲。
10月12日清晨,贺进、赵湘牺牲的消息迅速传遍继城镇的大街小巷。当贺进、赵湘二人的遗体被拉回镇子后,镇里的乡亲们有人端出清水,给烈士净面,清理伤口上的血迹,有人拿出自己最好的衣服、鞋帽,给烈士穿戴。全区五千群众齐聚继城镇,为贺进和赵湘二位烈士举行了追悼会。会上,干部和群众一再要求把继城镇改名为贺进镇,把贺进、赵湘牺牲的地方——邓家庄改名为贺赵庄,还要登报表扬、立碑修墓,并决定资助赵湘同志的四弟继续学业。1944年11月25日的《新华日报》(太行版)详尽而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一场景,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青山有幸埋忠骨,古镇留名念忠魂。
贺进、赵湘两位烈士已牺牲八十年了,武安人民从来没有忘记过他们。为了纪念他们,乡亲们当年就在贺进镇建了烈士祠堂;1970年,在贺赵庄通往西河沟的山坡上,乡亲们自发集资,立起了一座纪念碑;1993年,贺进区干部群众自发集资十余万元建起贺进烈士陵园;2016年4月,贺进烈士儿子郝世昌考虑到武安人民对贺进的怀念与崇敬,将贺进烈士遗骨从家乡又迁回陵园。至此,贺进烈士长眠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与贺进镇人民永远在一起,陪伴着他们永远向前进。
【来源:“人物周报”微信公众号。原文载《人物周报》2024年12月6日第2版,作者系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资料管理处)三级主任科员。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编辑|刘 蓓 苏 静
责编|杨立辉 冯 帅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