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那里有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有铭刻于心的一段段往事,更有时常浮现在眼前的亲人故友……
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怀旧情结愈发强烈,有对曾经养育过自己的这片热土的眷恋,有对家乡父老的无尽思念,有对淳朴、勤劳、包容民风的感怀……
于是,自32年前离开承德那天起,就产生了要把故乡的人和事记录下来的想法,唯恐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唯恐因松懒与懈怠,让往事在记忆中如云烟飘散。闲暇之时,就做些零散笔记,记录下儿时玩耍过的地方、街坊邻居们充满乐趣的生活小事、故乡人的无私善良、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故人频入梦,思乡寸草心。
近些年,交通越发便捷,回承德的机会多了,看到故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加感念那些默默无闻的建设者们,他们将汗水甚至鲜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把这段历史和他们的英雄事迹记录下来,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啊。但是,如若处理30多年的时间跨度和繁多的故事素材,对于从没写过长篇小说的人来说,难度实在不小。于是产生了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时间主线的想法。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年,是社会主义建设最为艰苦的时期。但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人民群众的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有一群随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党的基层干部,任何奇迹都会发生。于是,这个长城内外的建设者群像,如同一座座雕像立在了眼前、刻进了脑海。由于故事发展时间缩短了,人物活动主线只限于7年时间,往事的回忆则随着进展穿插在故事中间,本以为这样就可以铺展开来讲故事了,但是当拟写人物小传的时候,却卡了壳。故事中的人物都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比如,如何塑造战斗英雄、人民好市长武毅的形象?我们查阅了一批关于抗战时期的书籍、资料,在历史背景的衬托下,尽可能地把这位疾恶如仇、直率刚烈、坚韧不拔、英勇杀敌、屡立战功,且对百姓视若亲人、柔情似水、关心备至的特定人物形象刻画出来。
小说离不开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故事以武毅与彪子、彪子与志民、武毅与崔长山三条脉络为主线推进,采用往事回忆、巧妙穿插的手法,讲述几位不同身世、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人物患难与共、情同手足,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系。虽然崔长山始终不曾出现,但是这位英雄却永远活在武毅和玉萱的心里,也令读者对其有一定的印象。
如何艺术地呈现承德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山川风貌、风土人情?原来以为自己在承德土生土长,写这些应该不在话下。可是故事中的人物需要出现在特定场景的时候,感到眼前一片空白,脑海中那山、那水、那街、那村的样子,全部是模糊的,可不敢懈怠了这片土地之魂,更不能辱没了承德人之精神。于是,借助假期到窟窿山、快活林、大水泉、六里坪、花山、金山岭长城、双峰寺、朝阳洞等地走访,这样才感到书中的一些人物有了地方安放,努力让他们的形象在山水间活起来、立起来。
承德是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闹社火、吹唢呐、二贵摔跤、布糊画等书中都有涉及。有的作为伏笔贯穿始终,有的为展示深厚历史文化,预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有人,有的为增加生活气息……但是,从承德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数量来说,书中涉及的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只能留有遗憾了。
在写作过程中,思绪常常回到几十年前的故乡,特别是那座曾盘卧在迎水坝下的水磨和那片树林中的小菜园,一次次进入梦境。常常想,如果那座水磨被保留下来,一定是展示劳动人民智慧与工匠精神的宝物啊。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在故事发生地点设计和表现人物情感细节时,便顺理成章地将它安置其中,让这座水磨一次次进入读者视野。从避暑山庄五孔闸涌流而出的热河水,在水磨锲而不舍的转动下,向武烈河进发,并一路向东,奔向大海。希望它能唤起承德人对美好事物的记忆,让这记忆中的悦耳水流之声,歌赞那纯真时代。
编辑|刘 蓓 苏 静
责编|杨立辉 冯 帅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